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山西农民生活水平分析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山西农民生活水平分析
& 119 &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9 年第 1 期
誉, 教育颇发达, 受教育的颇多; 人知自好, 鲜蹈法犯刑之事。人民质朴勤勉 。! 而且, 在近代后期, 整个山西地区基本上一直处于阎锡山的管辖之下, 军阀势力单一, 统治权相对集中, 再加上阎锡山在 统治初期曾踌躇满志, 致力于 村制 改革, 因此, 整个山西的社会秩序相对较为稳定, 在全国农村社会 不断衰败的过程中, 山西的农村和农业曾出现过一定程度的短暂复兴, 取得了明显的发展, 农村生产 及生活状况也有一定的改善。 从 1932 年到 1937 年的这五年 %%全省的农业经济有很大发展 。∀ 从历史的记载来看, 当时山西农村社会短暂的繁荣也可以寻出一些蛛丝马迹, 如∋太谷县志(中记述: 民国七年秋, 余来守太谷, 入其境, 见村落缜密, 有民物殷阜之象 %%及于此邦人士接洽, 兼讨求其掌 故, 知人才辈出 %%洵风淳俗厚, 泱泱乎犹有陶唐氏之遗 。#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山西农民生活水平分析
张启耀
(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300071)
内容提要: 南京政府前期, 统治山西的阎锡山政府曾在农村地区实施 村制 改革, 产生 过一定影响。在近代中国农村社会不断衰败的过程中, 山西的农村和农业曾出现过一定程 度的短暂复兴。但由于阎锡山政府的军阀本质和持续不断的军阀战争, 再加上世界经济危 机的影响, 山西农村社会陷入了贫困破产的境地。通过揭示这一时期山西农村社会的面貌 并对当时山西农户收支状况、生活状况和债务状况的深入研究, 清晰再现了抗战前十年山西 农民陷于贫困甚至濒于死亡的真实生活状况。
申报年鉴社编: ∋申报年鉴( , 1936 年版, 第 898 页。
& 120 &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山西农民生活水平分析
具体就南京政府前期山西农民的生活水平而言,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以真实的史料对之进行详
细论证与分析。
( 一) 农户的收支状况 家庭的收入和支出状况是衡量生活水平的重要尺度。由于土地又是农户收入的唯一或者说最主
要的来源, 因此下面先来通过观察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山西农户的耕地占有量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
年收入状况, 先来看表 1。
表1
抗战前山西省各阶级阶层占有土地表
阶级 阶层
户数
户数 占总户数%
人数
人口 占总人数%
占有土地
亩数
占总亩数%
总计
173 767
100
732 311
10 0
2 746 506
100
再以当时晋北的大同、阳高、天镇 3 县为例。伴随着阎锡山军阀战争的继续和地主阶层对农民剥 夺的加剧, 进入 20 世纪 30 年代, 这 3 地的土地集中程度日益严重。到 1936 年为止, 在农户中, 佃农、 雇农已占农村人口的 31% , 没有土地的农户则占到 43% 。即使有土地的农户也只占土地的 8 5% , 且 有 41% 是贫农, 而占人口 29% 的地主富农, 却占有 76% 的土地。!
不过, 阎锡山的 村制 改革并非治本之策, 它重在于对农民进行军事化管理以为其所充分利用, 而并非真心为农民疾苦着想, 而且 土地村有, 在农村改造的课题之下是一副暂新的面目, 但是, 还是 一套旧戏新做 。∃ 即使有些措施在农村有一定使用价值, 但它们往往强调和重视的又只是一些经营 农业的小技巧, 所以所谓的改革实际上作用并不大, 再加上阎锡山穷兵黩武的军阀本质以及出于保护 自身地位而把自己仅有的一点改革成果用于支付持续不断的军阀战争的费用, 致使 山西一省自军兴 以来, 民穷财尽 。) 如果稍遇到自然灾害, 农村经济便彻底崩溃。南京政府行政院文件中曾记载了 20 世纪 20 年代末晋南灾荒的情况: 全省之灾以河东为重, 河东又以西南两方面为极重 %%十七年 大旱夏秋两季均颗粒无收 %%亲见妇孺遍野掘草根剥树皮以为食, 若今春再旱, 则全年又成凶荒 。∗ 更为惨痛的是, 在进入 30 年代后, 全省地价大跌, 山西上等水田每亩平均为 42 92 元, 比全国的平均 水平 76 4 元低 33 48 元。上等旱地在全国平均为每亩 42 3 元, 山西为最低, 每亩仅 15 94 元 。+ 极 度贫困的农村经济引起了农村社会的日益动荡, 原来那种 风淳俗厚 和 民物殷阜 的农村社会已经 看不到了。虽然山西具有如国民政府所极力标榜的 模范省 形象和地方政 府极力推崇的 讲究村 范 , 但是统治阶级仍然在慨叹 乡村之安宁尚觉有逊于曩昔 %%吾人甚希望有地方自治责任者力谋 改善区村之现状以树之风声也 。, 如果到山西中部看看, 那么一片一片的废墟荒丘, 便会呈现在你 的视野中 。如在上文提到的太谷县, 北堡村在六十年前, 村中有一千三百户人家, 三十六家大小商 号, 房屋有一小部分是瓦房, 其余多是楼房 % %而今呢! 只有去从废墟中找人家。共计残存的人家, 只有六十户, 商店连一家也没有了 % %据事实: 这些人家, 绝少迁移, 大部分都是死亡了 。− 这些都 是当时学者站在客观公正立场上对山西农村社会的真实写照。
这一时期, 山西农村同样呈现一派衰败的景象。但是,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 在阎锡山统治的早期, 山西地区有一些周围其他省份所没有的特殊之处。由于 晋民性俗 % %民国以来, 又夙擅有模范省之
! 悲笳: ∋动乱前夕的山西政治和农村( , ∋中国农村( 1936 年第 6 期。 ∀ 王毓霖: ∋经济统计提要( 序言, 1935 年版, 出版社不详。 # 董汝舟: ∋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 , ∋新中华杂志( 1933 年第 9 期。 ∃ 何冰: ∋今年国内外经济之展望( , ∋申报( 1934 年 1 月 1 日第 38 版。
关键词: 山西 南京政府前期 农户生活水平
近代农村社会经济一直是史学界的热门研究话题, 相关成果已有不少, 其中, 对华北农村社会经 济的探究尤其显示了蓬勃的学术生机。笔者仍感觉其中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尤其是在近代 山西农村社会研究领域, 目前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不仅相关成果不多, 而且仅有的一些成果 并不是被作为专题述及, 而是穿插、渗透在其他相关研究领域中。这种状况促使笔者决定以探究近代 山西农民的生活水平为突破点, 对整个近代的山西农村社会经济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是其中一阶段性 的学术成果。
& 121 &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9 年第 1 期
表2
1934 年山西省农家收入多寡各组户数百分率表
调查户 总数 49. 9 元以下
50 . 99. 9 元
100. 149. 9 元
再来看农户的收支状况。据 1934 年初, 全国土地委员会对华北 4 省 55 县 60 万的农户进行了调 查, 结果显示, 收支有余者占 28% , 相抵者占 34% , 不敷者占 38% 。∀ 从这一档案资料中可看出, 全 年入不敷出的农户占到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当时一些学者对农家的收入进行过实地考察和报 导, 认为 中国农家有百分之三四或三分之一的周年收入是在七六. 五元左右了 。# 山西的情况与此 基本相似, 这一点可以通过表 2 得到印证。
一、抗战前的山西农村经济
山西省深处内陆, 由于四周群山大河环绕的特殊自然环境和历来形成的独立封闭、安于统治的民 众心理, 因此在整个近代时期各方面的变化并不大,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对沿海地区来说较为迟缓, 体现出典型内陆省份的特点。时人有评论说: 山西的一切, 所谓娘子关内的事情, 自来对于国人就是 一个大谜 。! 所以, 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研究和揭示抗战前夕山西农村经济状况及农民生活水平, 对于了解当时山西甚至全国的社会经济情况是很有必要的。
如表 2 所示, 在调查的7 076个农户中, 65% 的家庭年收入都在 99 9 元以下, 而能达到 200 元以上 的仅占农户总数的 11% 左右。
! 天津∋益世报( 1936 年 5 月 30 日。 ∀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 5 辑第 1 编第 7 册,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37 页。 # 古 : ∋中国农村经济问题( , 上海中华书局 1930 年版。
赤贫
5 646
3. 25
19 829
2. 71
21 100
0. 76
其他
1 873
1. 07
7 729
1. 05
18 932
0. 69
公有地
.
.
.
.
756
0. 05
资料来源: 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山西省档案 馆编: ∋太 行革命根 据地土地 问题资料 选编( ( 内部资 料) , 1982 年版, 第 11 页。 本表包括介休、祁县、阳曲、太谷、榆次、赵城、稷山、平定、盂县 等 9 个县部 分村材料和晋西北 20 个村、晋 北 101 村、晋东南 123 个村的 材料。
二、山西农民的生活水平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卓有成效, 但农村的整体贫困化是毋庸置疑的, 山西农村 也不例外。就连统治山西的阎锡山本人也说: 年来( 按: 指 1935 年以来) 山西农村经济整个破产, 自 耕农沦为半自耕农, 半自耕农沦为佃农雇农, 以至十村九困, 十家九穷 。
! 周宋康: ∋山西( ( 分省地志) , 上海中华书局 1939 年版, 第 77 页。 ∀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 ∋山西通史( ( 第 7 卷下编) ,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山西省图书馆藏, 第 464 页。 # 刘玉玑、仇曾祜修, 胡万凝纂: ∋太谷县志( ( 第 1 册) 序言, 成文出版有限公司据 1931 年铅印本影印。 ∃ 邓达章: ∋评阎锡山之土地村有论( , ∋中国经济( 1935 年第 12 期。 ) 1929 年 4 月行政院档案∋王瑚报告晋绥两省灾情给行政院的呈文( ,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 5 辑第 1 编第 7 册, 江苏古 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474 页。 ∗ 1929 年 4 月行政院档案∋王瑚报告晋绥两省灾情给行政院的呈文( ,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 5 辑第 1 编第 7 册, 第 473 页。 + ∋农情报告(1935 年 12 月第 3 卷第 12 期,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全宗号 36 . 2, 案卷号 165。 , 景定成主修: ∋安邑县志( 卷 1∋区村考( , 1934 年 2 月编修,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档案馆藏, 第 8 . 9 页。 − 荫萱: ∋山西中路农村经济底现阶段( , ∋中国农村( 1936 年第 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