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法和民商法的区别和联系摘要经济法与民商法两个部门法之间是互相区别又互相关联的:经济法调整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关系。
特别重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民商法调整公民和法人各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它主要是国家对微观经济活动的规范。
但这两个部门法都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规范,经济法与民商法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法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经济法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新的法律部门,经济法是国家调节的法律保障,而民商法是市场调节的法律保障,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当前,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大力加强经济立法,健全经济法制,主要就是加强民商法和经济法。
正确认识并在立法和法的实施中正确处理这两个部门法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就此展开探讨,以揭示其在国民财富分配中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经济法;民法;商法;区别;联系目录1经济法的产生 (1)1.1经济法的产生,来自于对民商法界限的超越 (1)1.1.1经济法超越了明法传统 (1)1.1.2经济法超越了明法的立法基点 (1)1.1.3经济法超越了民法对社会关系所采取的态度点 (1)1.2 经济法的发展地位 (2)2经济法与民商法的联系 (2)2.1市场经济关系作为它们的对象 (2)2.2适用于许多相同的法律制度 (3)3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区别 (3)3.1基本经济观念的差异 (3)3.1.1 自由放任是民法的经济理念基础 (3)3.1.2国家干预是经济法的经济理念基础 (3)4结束语 (4)参考文献 (5)1经济法的产生1.1经济法的产生,来自于对民商法界限的超越经济法从产生那天起,就以弥补民法的不足为己任,以适应法律调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为此,经济法必须超越民法的界限。
“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经济法就是从超越民法界限的地方开始的。
”1.1.1经济法超越了明法传统经济法超越了国家不介入私人经济生活领域的民法传统,是一种国家直接调节社会经济的法。
民法基于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分野的理论,反对国家干预私人经济活动。
而经济法则把国家引入私人经济生活,赋予国家直接介入经济生活的权利,通过直接调整国家和经济主体的社会关系以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
由于国家是整个社会利益的代表,它可超越个人主义立场,从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出发,通过强制、直接参与宏观调控等手段调节社会经济,实现经济结构和比例关系的均衡,促进经济的合理运行和发展。
因此,经济法允许、引导国家直接介入私人生活,弥补了民法只能通过调节私人经济关系、间接保障社会经济正常有序运行的不足,尤其是克服了民法对有关社会经济整体结构和运行的社会关系无力调整的局限。
1.1.2经济法超越了明法的立法基点经济法超越民法维护个人利益的立法基点,把社会经济总体效益作为自己价值目标,具有社会法的性质。
民法以个人利益为基点,对个人利益的无尽追求,往往导致社会经济运行的无序化,给社会利益造成损害。
而经济法则以社会为本位,在兼顾各方经济利益时,维护社会经济总体利益。
⑵经济法产生的任务即是要通过调整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的社会关系,以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
这决定了其必然以维护社会经济总体效益为最高追求目标。
1.1.3经济法超越了民法对社会关系所采取的态度经济法超越民法对社会关系所采取的放任自由和消极限制的态度,代之以限制、禁止和积极引导,是一种强制促导法。
民法从尊重个人意思出发,对市民之间的相互关系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对违反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的行为也只是进行消极限制。
而经济法则对经济生活采取限制、禁止和积极促导的态度。
这是基于国家直接调节社会经济和以社会效益为追求目标的要求。
为保障国家调节经济、促进社会效益的提高,既有必要依照强制方式禁止、限制某些经济行为,也有必要运用计划、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对社会各种经济活动主体进行引导和促进。
经济法对民商法这一界限的超越导致了二者在诸多方面的不同。
民法对其自身缺陷的克服不足以弥补法的空白状态,经济法的出现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社会调节的现实要求。
1.2 经济法的发展地位经济法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新的法律部门。
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已得到法学界绝大多数人的承认,经济法学界毫无疑问的一致就认为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经济法是私法与公法相互融合而产生的第三法域,这种融合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任意性规范与强制性规范的融合,二是强制性规范中的禁止性规范与命令性规范融合。
经济法是公私兼顾的法,既强调市场之手,也强调国家之手。
因而,其调整方式既有意志自治的因素,也有强制性因素。
一国的经济基础是国家的基础、社会的物质基础,任何社会关系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并被其决定。
经济基础的主导力量是国民经济,作为调控国家在协调本国经济运行中所产生的社会公共性经济关系的经济法在调整国民经济运行中居于首要地位。
其他法律部门均应服从并服务于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需要。
由此看来,经济法当然是重要的法律部门。
西方称经济法为“经济宪法”,也从侧面说明经济法是一个重要的法。
2经济法与民商法的联系2.1市场经济关系作为它们的对象民法通过对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的调整,通过确认主体权利和确定一系列适应市场经济的民事法律制度,为民事主体参与市场活动和市场竞争奠定了必要的条件。
近代市民社会以商品交换为运作方式,正是通过商品交换,才使得个人利益得以实现,商品交换要求交换双方必须承认对方是商品的所有人,与自己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只有承认交换双方是平等的,才有可能实现商品的自由交换,获取个人利益。
经济法则通过对因国家干预经济或管理经济所形成的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的调整,规范政府主体和市场主体的活动范围和行为方式,为民事主体参与市场活动和市场竞争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⑷经济法从其本质上说,是从法律角度反映国家因素对市场经济的直接影响,亦即对国家管理和协调国民经济运行关系的法律调整。
经济法通过国家干预和国家参与等手段、方式,目的是通过市场之手和国家之手,以对社会资源重新整合、优化配置,谋求国民经济发展、社会整体利益平衡和国家经济安全。
2.2适用于许多相同的法律制度民法作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基本法,它所确立的一些基本制度和基本准则,对于调整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的经济法同样适用。
例如,民法中的法人制度对于确认经济法中的市场主体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法中的物权制度对于认识经济法中的市场主体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民法责任制度可以直接为经济法所适用。
经济法和民法在法律制度适用上的某些一致性,甚至决定了经济法在某些方面无须确立自己的制度概念范畴。
商法是属于企业的法,经济法对经济生活的适度干预,归根到底也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外部干预。
所以,经济法和商法都是规范有关企业经济活动的法域;同时,经济法调整社会经济生活须借助国家公权力,商法一方面为了保护企业权利,一方面又要运用国家公权力对企业进行监督因而与经济法一样,不同程度地带有公法的性质。
3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区别3.1基本经济观念的差异3.1.1 自由放任是民法的经济理念基础近、现代民法的基本原则、原理形成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近似于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即无垄断和自然垄断的存在),亦不存在外部性等。
这使当时,直至以后很长时间的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市场(即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发地配置社会资源,由市场自动地协调经济运行”。
⑸ 在资本主义建立初期,一直到垄断资本主义前夜,自由放任的思想始终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处于统治地位,这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
这一时期,生产力还不发达,主要表现在:分工虽有很大的发展但还不细化;单个生产者的生产规模还不大;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在生产中还没有充分体现;封建生产关系残余即人身依附关系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在这种经济关系相对简单的条件下,经济机制自身的功能基本上可以协调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单个生产者的自利行为受其生产规模和所掌握的科技所限,造成的外部不经济(即一个人因为自己的行为,在不对他人支付任何代价情况下而给他人造成的不利)还不明显;社会作为科学技术的最主要推动者还没体现出来,加之反对封建主义的需要和统治者组织经济的经验还缺乏,自由放任思想的出现就成为必然。
亚当•斯密曾以人是自利的作为理论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认为:“在各事物听任其自然发展的社会里,每个人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和目的在于使其生产值达到最大程度,……在这种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所要达到的目的。
”⑺即自利的人在“无形之手”的指引下,可实现经济的有效、协调发展。
经济自由意味着人们要有经济上选择的自由,而自由选择的实现是以人平等为前提条件的,如果人与人不平等,那么自由选择就无从实现。
以上观念用法律表示出来,就是个人利益不可侵犯;人人平等;意思自治。
——这是资产阶级民法的三大原则。
由此可见,自由放任,就可实现经济理想状态,是资本主义民法的经济观念的基础。
民法规制从经济角度看,旨在保证市场机制运行的条件不受破坏。
市场机制正常运行所需的,主体平等,自由选择,明晰产权,诚信、遵守交易规则等,都从民法的基本原则,物权制度,合同制度中得到反映。
3.1.2国家干预是经济法的经济理念基础经济法的基本理念、制度形成于20世纪中叶以后,经济危机的频繁暴发及造成的破坏,使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都对市场缺陷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结论认为,以下市场缺陷都会导致市场失灵:①市场形成垄断和自然垄断;②外在经济和外部性的存在;③信息偏在、不足、不充分;④不公正的分配;⑤经济的周期性波动;⑥公共物品提供达不到最优;⑦市场的投机性和未来的不可确定性,导致的风险性,造成部门间投资的失衡等。
⑻可见市场机制并非万能。
所以当市场失灵时,必须通过政府的作用来调节市场经济活动。
但政府调节亦并非完美无缺,政府有以下不完备性:任何社会都不可能产生有代表性的政府;民主社会,执政必须获得选票,选票获得又以金钱为后盾,这势必使政府倾向于某一实力集团利益。
政府官员只对上司负责,社会利益往往不被考虑;政府决策眼光短浅,因为民主社会政府面临几年一度的选举,为迎合选举,导致政治决策上的近视眼;政府决策由政府官员作出,而人因受有界限性约束,制订政策时失误也难免除。
这些都导致政府失灵。
在既存在市场不完备和政府不完备的条件下,如果政府的不完备性超过了市场的不完备性,那么政府干预将不会存在,因为蒙受市场的不完备比蒙受政府的不完备对人们更为有利。
但现实中政府干预的存在且越来越强的事实证明,只要有所约束,政府的不完备性是会小于市场的不完备性。
基于此,有学者认为,“经济法固然是‘政府干预经济之法’,但也是某种程度上甚至首先是‘干预政府之法’,界定政府权力,规范政府行为,明确政府责任是经济法的核心内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