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心得:关于当前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难点和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犯罪也呈现越演越烈的趋势,电信诈骗犯罪就是其中之一。
山东一准大学生徐玉玉因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后,伤心欲绝,花季少女不幸离世;随后又有吉林工商学院大二男生被电信诈骗骗光5000元学费后失联;清华大学在职教师遭电信诈骗惨失1760万元……电信诈骗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害。
近三年来,南昌市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e租宝”、“芝麻金融”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207件277人。
电信诈骗犯罪越演越烈,作案方式集团化、科学化、产业链化,给司法机关打击此类犯罪带来不少困难。
要从法律的角度扼制电信犯罪,就必须深入分析案件,找到规律,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电信诈骗犯罪证据体系,使电信诈骗犯罪分子能得到法律的制裁。
一、电信诈骗犯罪的流程
电信诈骗活动中,主要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三种形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
目前,犯罪分子的作案工具已从电话、手机短信群发器、电脑群发软件等发展到任意显号、任意改号软件。
现以南昌市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的一起网络电信诈骗案为代表,介绍此类案件的一般流程。
流程1:主犯罪人建立一个电信诈骗团伙,由“信息组”的犯罪分子大量购买个人身份信息或企业信息资料,如姓名、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甚至身份证号码等等。
流程2:“技术组”的犯罪分子借助网络IP电话技术,通过语音群呼的方式拨打电话,冒充银行、电信、司法机关等部门的语音系统,提示信用卡透支、兑换礼品、
接收传票等情况。
流程3:当潜在受害者按照提示查询、确认情况时,由“电话一组”犯罪分子接听电话,按照准备好的“剧本”进行交谈,并将电话转接至所谓的公安机关等相关办案部门(实为“电话二组”成员),同时将相关信息一并移交“电话二组”。
流程4:“电话二组”冒充公安机关工作人员,声称受害者涉及重大犯罪,进一步了解其家庭情况,并表示可以向事主提供机会澄清事实,指使受害者“秘密”将钱转入指定银行账户,转账完成后通知“转账组”。
流程5:“转账组”接到通知后,立即将钱款分散转入专门用于取现的银行卡内。
流程6:最后,只要有受害者上钩,“取款组”即时取款,完成全部诈骗活动。
可以看到,电信网络犯罪的诈骗集团中,每一个单位都负责一项业务,每个单位都有自己扮演的角色,时间、空间高度分离。
尤其当单位和单位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均应用网络电话的方式联系时,警方极难从一个犯罪环节取得所有犯罪成员的犯罪证据。
二、当前电信诈骗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集团化
当前从我国破获的电信网络犯罪团伙的规模来看,有逐年扩大的特点。
很多电信网络犯罪已经应用公司化、集团化的方式操作。
这些犯罪团伙对外宣称科技公司,对内策划犯罪活动。
这些犯罪公司制订了员工守则、绩效考核标准、业务奖励标准、规定了公司工作的时间。
据犯罪分子供称,只要按照公司的规定完成工作,就能获得较高的绩效奖励,公司会给予物资福利发放、晋升福利发放、公司出钱旅游等奖励。
公
司化的操作让电信网络犯罪诈骗团伙的操作流程极为细致,受害者很难从犯罪团伙手中获得实际的证据,也令公安机关较难从受害人及基层犯罪团伙手中获得整个犯罪团伙全部的犯罪证据。
(二)作案跨境化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依仗网络提供的便利条件,犯罪嫌疑人可以毫无障碍的面向全国实施诈骗。
这就带来电信网络犯罪团伙跨地区,甚至跨境作案的问题。
特别是东南亚的部分国家经济比较低迷、法律体系不健全,民众的法制观念不强,部分电信诈骗团伙舍弃在国内发展,而在国外发展。
如果电信网络犯罪的高层人员在国外遥控国内的犯罪头目作案,国外和国内的犯罪证据难以同时捕获,那么极有可能带来大量证据通过国外渠道被毁灭的问题。
跨地区作案也面临同样的难题。
(三)手段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电信网络犯罪团队带来有利的犯罪环境。
比如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网络电话平台的技术,部分犯罪团伙利用网络电话平台作案。
网络电话的特点是犯罪分子或受害人联系时,均以网络电话平台为中转站,而网络电话平台给出的号码随机性较大,犯罪分子之间都应用网络电话联系,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电话号码,这种技术保护了犯罪分子的私密性,增加了取证的难度。
网络银行具有资金转入转出迅速的特点,有时数名犯罪分子共同完成一桩犯罪任务以后,即时应用网络银行分赃,彼此都不知道同伙更多的信息。
当前网络语音技术具有“听音辨码”的功能,即被害人在与犯罪分子联系以后,并不知道犯罪分子在继续追踪自己的信息,当犯罪分子盗取了被害人的银行、密码等信息后,即时取得赃款,立即断掉和被害人的联系并抹消犯罪证据。
电信网络犯罪信息化的特点让公安机关很难从网络电话追溯到犯罪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