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变法与王安石变法复习
C.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作用:提高军队战斗力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 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 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 于时代"的理解.
孝文帝改革
北魏 建立 民族 融合 统一 黄河 流域 推动 经济 发展 推动 封建 化 推动 民族 融合
阶级 与民 族矛 盾日 益尖 锐
推洛阳
移风 易俗
冯太 后与 孝文 帝锐 意改 革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目的 2、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均田制实行的原因、基本条件、内容、作用 5、三长制实行的原因、作用 6、迁都洛阳的原因、目的、过程、影响
(1) 士: 改革科举制度 农: 青苗法、 募役法、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兵: 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商: 市易法、均输法 (2) “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 "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比较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
相同点: 1、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成功的根本原因) 2、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确立了封建制度) 3、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4、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不同点: 1、侧重点不同: 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 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1、青苗法的初衷(目的): 抑制土地兼并,限制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盘剥,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问题: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地方官员强行百姓向官府借贷,随意提高 利息,实质上成为官府辗转放高利贷、收取利息的苛政。
②免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1、免役法使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了劳动生产、 增加了财政收入。 2、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助役钱家破人亡。
③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积极: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④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
积极:一定程度抑制兼并, 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⑤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积极: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目的不同:
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 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相似: 商鞅被杀; 王安石被革职,后又被迫辞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 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 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 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确立封建制度)的运动; 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果不同: 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
(1)均田制
改革前提 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改革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均田制性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 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 抑制了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改革后 (影响)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比较: 1.背景: 商: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 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孝: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 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2.内容: 商: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 孝: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 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实质: 商: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孝: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三)变法的内容——
强兵措施:整顿军队
①省兵:精减军队,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 ②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A.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作用(目的): 政治:加强对人民控制,防范农民的反抗和民心涣散 军事:寓兵于民,节省军费,确保兵源和提高战斗力. B.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 作用:减少政府支出
(4)从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潮流,顺应民意 4、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比较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
相同点: 1、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成功的根本原因) 2、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确立了封建制度) 3、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4、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不同点: 1、侧重点不同: 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 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2、目的不同: 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 势地位; 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 状态。
王安石变法
三冗 两积 庆历 新政 王安 石个 人条 件 阶级 与民 族矛 盾尖 锐 理财 改革 迫在 眉睫 目的 王安 石在 宋神 宗的 支持 下锐 意改 革 推动 经济 发展 增加 财政 收入 引起 各方 面不 满
1、把北魏的均田令中鼓励农耕的措施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不得摘抄原句)
材料一 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采纳赵郡汉族大族李世安的建议,颁布均田 令。……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麻田20亩, 不宜种桑的地方,丁男受麻田10亩,妇女5亩。奴婢与平民一样受露田和桑田, 数量相同。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限4牛。所受露田,(注:露田基本上是无主 荒地,需休耕轮作)凡两年轮作一次的加一倍,三年轮作一次的加两倍。……受 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桑田则不在 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 ------摘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整顿 军队
改革 科举 教育
(一)检查默写
1、“三冗”与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 2、变法背景、条件、目的、核心内容、性质 3、变法的内容-----青苗法的内容、评价? 免役法的内容、评价? 市易法的内容、评价? 4、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 5、评价王安石变法?
(二)变法的内容——
理财措施
①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
③耕牛受田; ④因轮耕而加倍受田;
①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均受田;
②农民、奴婢、官吏均受田;
⑤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可随力垦荒;
材料二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 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 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俘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 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 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摘自《魏书· 食货志》
⑥鼓励地少人多之处的农民迁移垦荒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促进了北魏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 2、学习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3、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根本原因); 2、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4、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