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创建文明和谐校园活动方案

小学创建文明和谐校园活动方案

小学创建文明和谐校园活动方案小学创建文明和谐校园活动方案小学创建文明和谐校园活动方案为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规范学校各级管理行为,强化学校管理制度,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优化学校育人环境,促进和保障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国务院、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校管理、建设和谐校园的要求,并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建设文明和谐校园是国务院和教育部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学校管理思想与制度建设的重要工作部署,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明和谐校园创建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学校管理,营造平安、文明、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教育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通过文明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建立文明和谐校园的有效工作机制,使学校安全工作明显加强,育人环境明显改善,校园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明显提升,让学校真正成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和谐校园。

三、组织机构郭河二小文明和谐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名单:组长:肖金武副组长:王凯平、张文舫、王伟成员:万桃艳、吴红梅、印彩霞、马继炎、付登榜、郑小珍、罗彩红、陈运福、陈芳秀档案组:余日早、张良平四、主要内容(一)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原则,把青少年教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把德育工作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抓,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建立和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努力构建社会化大德育体系。

学生德育考核优秀率要求超过85%,学生违法率控制在0.1 以下。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健全德育领导机制。

学校在教育工作中要转变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和做法,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把德育工作摆在首要位置。

健全德育领导机制,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德育工作会议,分析德育工作形势,制订德育工作措施,落实德育工作岗位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形成第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专门抓,德育主任具体抓,全员德育,齐抓共管的德育管理局面。

2、完善德育管理制度。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提高德育管理水平,学校进一步加强建章立制工作,制订一系列的学校德育工作措施和德育工作管理制度,使德育的每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层层落实。

3、突出工作重点,抓好德育工作重点和薄弱环节。

共5页: 上一页15下一页附送:小学初中阶段招生工作实施意见小学初中阶段招生工作实施意见一、小学招生1.招生计划:(见附件二)2.招生对象:年满6周岁(201X年8月31日前出生)未接受过义务教育的儿童。

要求延缓入学的适龄儿童须向户籍所在街道、乡镇(各街道、乡镇文卫办)提出申请,经批准同意后,报户籍、居住地所在的服务区小学备案。

3.报名时间:201X年5月8 10日。

4.报名办法:报名时须随带户口簿、房产证、学前教育登记卡、免疫接种卡等证件,到户籍、居住地所在的服务区小学报名。

其中户籍、房产证明有效期截止201X年6月30日。

属流动儿童少年的须随带宁波市人民政府甬政办发〔201X〕241号文件规定的相关证明资料。

5.宁波东海实验学校小学招生方案自行制定,报区教育局批准后实施。

二、初中招生1.招生计划:(见附件三)2.招生对象:小学应届毕业生(含非本区户籍的小学应届毕业生)。

属流动儿童少年的须随带宁波市人民政府甬政办发〔201X〕241号文件规定的相关证明资料。

3.招生原则:初中招生坚持就近划片与校校对口相结合的原则,免试入学。

4.小学毕业、初中招生交接等有关工作要求:(1)6月20日前,各小学负责收齐本校所有毕业生的户籍证明、房产证等材料。

(2)7月2日各小学向对口初中学校移交本校小学毕业生中地段生的《小学毕业生登记表》、《义务教育登记卡》、户籍证明、房产证等证明材料。

其中户籍、房产证明有效期截止201X年6月30日。

借读生、择校生的毕业信息资料在其确定初中就读学校后由所在小学另行转交。

(3)7月3日各小学(完小由所属中心小学负责)带本校小学毕业生中的地段生统一到对口初中学校集中报到。

(4)各小学毕业生中的借读生、择校生由学生家长自行确定初中借读、择校与否或回原籍地初中学校就读,如仍需借读、择校的,可自行到意向的初中学校登记报名,压滤机滤布由初中学校确认入学资格。

各初中学校对已经在本区公办小学借读的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原则上也应予以安排入学。

(5)原在区外小学借读现要求回本区就读初中的适龄儿童或户籍中途变更至本区的适龄儿童(户籍、房产证明有效期截止201X年6月30日),可在本学期结束前一星期或下学期开学前一星期到户籍、居住地所在的服务区初中学校报名。

5.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初中招生方案见《201X年北仑区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初中招生方案》(仑教〔201X〕101号)。

三、义务教育段学校招生工作要求1.严肃执行招生计划。

各中小学必须严肃执行下达的招生计划(包括已在读年级),在优先满足本地户籍的适龄儿童少年就读且不超过规定班额的前提下,应积极接纳符合条件的流动儿童少年就近入学,不得随意设置门槛。

同一年级新招收的流动儿童少年应混合编班。

2.均衡编班、规范办学。

各中小学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减负意见要求,规范办学行为,坚持均衡编班。

严禁举办各种类型的快慢班、尖子班、实验班等特殊班级。

已经区教育局批准实行小班化教育实验的9所学校可继续实行小班化教育,其他学校均不得再开办任何形式的小班。

严禁各中小学在招收地段生中以分班录取为由另行组织各种类型的测试。

3.分层有序招生。

各中小学应优先满足本校服务区内的地段生及居住在本校服务区内持有《北仑区居住证》(包括长期居住证和临时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其次应在不超过规定班额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接纳户籍不在本区的借读生入学,尤其是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服务区内地段生较多的学校接纳借读生的比率应至少达到空余学额的62%以上;第三是在接纳的借读生人数达到规定要求后方可招收少量择校生。

因区招商引资、大工程建设需要,部分外籍、高级管理人员、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子女入学由区教育局统一协调安排。

4.严格控制招收择校生。

各中小学在确保服务区内地段生入学后,尽可能多地接纳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应至少达到空余学额的62%以上,然后方可招收少量择校生。

各校招收择校生时间原则上安排在8月下旬。

从201X学年起,各初中学校招收的初一年级择校生将失去今后省级重点高中定向保送资格,滤布厂初一年级择校生名单须于201X年9月20日前报送区教育局教育业务科备案。

除起始年级外,其他年级中途转校插班原则上不再接纳择校生就读。

5.为严肃各义务教育段学校的招生计划,确保招生工作的有序开展,从201X年起,对义务教育段学校招生中适龄儿童少年的户籍、居住房产等证件的有效期作适当调整,有效期从原来的每年8月31日调整为每年的6月30日,即6月30日之后户口迁入、购置房产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再视作当年度的地段生,均作借读生或择校生处理。

6.严格控制班额。

小学和初中新生班额原则上应分别控制在40名和45名左右,最高班额不得突破45名和50名,特殊情况需突破班额的须报教育业务科审批。

实行小班化教育实验的小学和初中班额应分别控制在30~35名和35~40名之间。

7.统筹协调。

各中小学应协同做好义务教育中的小学升初中交接工作。

各小学毕业生除户籍在本区的地段生根据初中学校招生地段升入相应初中学校之外,各初中学校对已经在本区公办小学借读的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原则上也应予以安排入学。

对小学毕业后未到对口初中报到的学生,各小学要协助初中及时摸清去向情况,确保小学毕业生100%升入初中。

8.重视特殊教育。

各校要特别关心残疾儿童的入学,或本地随班就读,或帮助他们联系到市内外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对特困家庭子女必须落实各类减免政策,保证其入学。

丧失学习能力的应按有关规定办理延缓或免予入学手续。

各校必须保证本服务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四、外来工子女学校(民办性质)招生入学1.各外来工子女学校(民办性质)的招生计划(见附件四)2.招生对象及入学资格条件:根据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甬政办发〔201X〕241号)文件规定,流动儿童少年具备下列条件,可以到就近学校提出接受义务教育的就学申请:(1)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我区工作,依法取得《暂住证》并暂住1年以上;(2)父母依法交纳社会保险或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取得工商营业执照),或提供单位就业证明;(3)父母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并且持有当年度《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流动儿童少年户籍所在地有法定监护人的,应当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

3.报名时间:报名时间原则上安排在201X年8月15~31日。

4.报名办法: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报名时须带户口簿、学前教育登记卡或义务教育卡、转学证明、免疫接种卡、计划生育证明、暂住证、单位就业证明或劳动合同等相关有效证明到就近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报名登记。

如所在学校无学额,由区教育局确定学校安排入学。

5.各校的招生简章必须于201X年7月20日前报区教育局职成教科审批。

各校必须严格按照区教育局核定的招生计划划片招生,仅限招小学生(除新碶街道东城学校外),不得超范围、跨区域招生,不得超计划设班,班额原则上不得超过50人,面积未达到45平方米的教室不能开班;公办学校无法接纳的流动人口初中生,小港区域原则上到江南中学承办的枫林学校就读,新碶、大碶区域原则上到高塘中学就读,其他区域均到当地公办初中就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