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县城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要素资源加速向**流动,推动**生产力布局调整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吸引重大项目、重大产业向**转移。
实现县城开发区优化升级,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就业容量大、吸纳能力强的生活性服务业,培育一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区域品牌。
实现宋门工业园区扩容升级,与德州天衢工业园无缝对接,形成协调配套、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
推动教育资源向县城集聚,逐步将初中教育集中到县城,小学教育集中到乡镇驻地。
2.提高住房保障能力。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运营可持续发展。
把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常住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保障性住房覆盖范围拓展至乡镇教师、医护人员、乡镇政府及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对符合保障条件的人员,201X年解决20%,2017年解决45%,2018年解决60%。
通过合作共建、共有产权、先租后售等方式,促进居民自建与政府保障相结合。
鼓励和支持城郊村、弱小村和偏远村村民,向县城和小城镇转移。
对县城建成区范围内的棚户区,201X年改造15%,2017年改造30%,2018年改造50%。
3.大力推进“三改一拆”。
加大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违法建筑拆除力度,优化土地开发利用,改善居民人居环境。
推进城中村改造,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统筹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空间环境设施。
加快旧小区改善,结合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筹措旧小区改善资金,因地制宜确定改善内容。
4.加强园林绿化建设。
以国家级园林县城创建和“绿色生态之城”建设为抓手,201X 年完成《**县城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编制。
以美丽乡村片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好上级建设资金,在主要道路边角增加常绿树种,整出微地形,摆放景石或杂技雕塑,以突出杂技特色,提升县城档次。
启动东湖公园、清馨园续建等公园游园建设;实施太行道北延绿化工程;实施长江路(桑兴河桥东至宣惠河段)、黄山道(黄河路至长江路段)、华山道南段(钱塘江路至金沙江路)、金沙江路北侧各10米绿化景观带建设;将淮河路中段两侧绿化方格打通,连成绿带。
县城单位庭院绿化美化,省级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各占40%以上,主干道沿街90%以上单位实施“拆墙透绿”。
新增占地面积10公顷以上公园一座,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4平方米,绿道绿廊建成24公里。
2017年结合美丽乡村片区建设,实施人民银行对过水面及泰山道南段东侧王庄水面改造绿化;实施开发区补植完善,增加花灌木种植,逐步实现14万平方米草坪新植,改造边角绿化,提升开发区绿化档次;完成嘉陵江路中段南侧绿化工程,将西段两侧绿化方格打通,连接成绿带。
各类绿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乔、灌、花、草有机配置,形成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城区和郊区相结合的城乡一体的绿化体系,达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标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8平方米,省级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各占60%以上,成功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
5.加强综合交通设施建设。
完善交通路网,打通断头路,完善路(门)牌设置,形成级配、结构合理的路网系统,科学配置自行车、步行等慢行通道,加快构建等级分明、系统明晰、密度合理、快慢有效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
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与新建建筑、市政、道路、公园、广场等实施同步建设。
加快县域交通投资建设进度,扩大公交化运行范围。
实现县城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行率201X年达到40%,2017年达到50%以上。
6.改善基础设施供给能力。
健全基础设施配套标准,完善配套设施专项规划。
加快供水、供热、燃气、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维护管理,形成适应人口和产业集聚需求、完备高效的设施体系。
201X年底前,完成县城区供水管网铺设,实现地表水厂正式运行,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30万平方米。
2018年燃气普及率达到87%。
实施城市老旧地下管网改造工程。
推进综合管廊建设。
加强用水管理和监测,确保饮用水安全。
7.完善排水防涝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
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将雨水年经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县城规划建设的刚性控制指标。
加大合流控制管网更新改造,实现雨污分流,201X年完成合流制管网分流改造率达到80%,2017年达到90%,2018年达到100%。
推进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垃圾处理场稳定达到二级以上标准。
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泥无害化处置。
201X年所有污水处理厂完成升级改造,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2018年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完成达标改造,污水处理率达到98%以上。
8.完善县城公共服务设施。
制定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标准,新建和完善文化馆、体育馆、综合医院、养老院等大型设施,合理配置小型文化、体育设施和场地。
优化学校布局和建设规模,合理配置中小学和幼儿园资源。
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增强县城整体功能。
2017年完成国家评估定级最低标准的图书馆、公共体育场和中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展览馆、文化馆、文化广场、医院、学校、商贸中心等设施。
(三)提升管理水平1.严格规划实施管理。
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严格执行城乡规划修改程序,保持规划连续性。
健全县城规划管理机制,深入实施“阳光规划”,加快规划展馆建设,将规划展馆作为公开公示的平台。
建立健全城乡规划委员会,实施重大规划、重大建设项目规委会审查制度。
牢固树立“规划即法”意识,依法管理规划、执行规划,保持规划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
强化规划实施的行政监督与公众监督,严格查处违法建设。
2.着力改善县城容貌。
从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入手,大力开展“洁净城市”活动。
推进县城市容管理和环卫设施建设等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推行道路机械化清扫作业和垃圾落地限时制,促进市容环卫工作上水平。
加大环卫设施、设备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县城道路机械化清扫率,201X年达到60%,2017年达到65%,2018年达到70%以上。
加强施工扬尘和道路扬尘治理,推进文明施工、绿色施工。
加强空气环境、饮水水源质量监控,拆除城区燃煤锅炉,2017年分散燃煤小锅炉淘汰率达到100%。
3.提升智慧管理水平。
建设智慧城市,完善公共信息平台和基础数据库,重点建设人口、法人、建筑物、地理信息、宏观经济数据平台。
推进城市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和智慧化建设,加强县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并整合城市管理、地理信息、交通管理、社会治安、环境保护、自然灾害应急处理等智慧化信息系统,提高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食品药品等公共服务领域智慧化应用水平。
201X年底前建成数字规划和数字化城管平台。
4.加强建筑质量管理。
打造精品工程,对重要区域、重要节点的建筑工程质量严格把关,将体育场、博物馆、展览馆等建筑工程及道路、桥梁等重要的市政工程打造成精品工程。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和施工现场量化计分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和工程实体质量常见问题治理,以创建结构优质工程为契机,不断提升我县建筑工程质量水平。
5.推进建筑节能管理。
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制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规划和年度计划,提高县城建筑节能综合改造比重,项目竣工后进行建筑能效测评。
开展被动式低能绿色建筑示范,推广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
强化建筑材料、机械设备信用档案和使用备案管理,推广应用绿色、节能、环保类新型建材产品与设备,支持新型墙材技术向农村推广。
完成老旧住宅节能改造201X年35%、2017年50%、2018年60%。
绿色建筑占县城新建建筑比例2018年达到35%。
(四)加快体制创新1.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县城。
消除农业转移人口向县城转移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消除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县城公共服务的阻碍,拓宽农民进城的通道,让稳定就业的农民在县城安居落户,平等享受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权益,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增强人口集聚能力。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县城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子女就学、技能培训、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
走“小县大县城”的路子,通过政策和市场化运作,吸引农民进城,以县城周边、开发区周边及杂技大世界周边村为重点,圈点出多个区域,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开发建设新民居项目,让农民进得来、住得下、能就业、可创业。
将土地经营权向农业园区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集中,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把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2.强化用地管理。
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完善土地产权、用途管理、市场配置、收益分配等制度建设,提高土地对城乡化发展的保障能力。
优化建设用地布局,高效利用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严格保护生态用地。
全面开展闲置土地清理,对闲置两年的土地依法予以收回,推动存量建设用地的二次开发利用。
强化对项目土地容积率、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和亩均税收额等指标的考核,鼓励建设多层厂房、下沉式厂房,统筹地上地下有序开发,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3.引导资金向县城聚集。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多元可持续的县城建设投融资体制。
积极扩大与金融机构合作,争取更多信贷支持。
建立动态平衡的政府偿债保障机制,防范债务风险。
大力推广PPP融资模式,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发行企业债券、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投资参与县城公共服务、市政公用、棚户区改造等领域的建设与运营。
201X年推进县建投公司市场化转型发展,逐步将平台公司发展成为城市资产运营管理、城市综合开发、具备现金流的多业态实体公司,基本建立适应新型城镇化和县城建设要求的投融资体制机制。
4.创新城市管理机制。
建立城市管理工作协调机制,探索构建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的“大城管”格局。
2017年将城市管理事件和部件纳入数字化城管平台系统,实行网格化管理,量化管理目标,细化管理标准,加强监管考核。
建立完善城市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建立起齐抓共管、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沟通便捷、反应快速、处置及时的城市综合管理机制,结案率达到95%以上。
建管并重,下移管理重心,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健全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加大资金投入,购置指挥监控、执法车辆、取证、通信、服装及防护用具等装备,确保城管执法需要。
建立公安城管联合执法队伍,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
城管执法严格法律程序,建立健全城管执法监督机构,搞好执法培训,对城管执法过程中队员仪表、工作态度、执法方式予以纠查,强化内部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