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摄影摄像的视点与镜头效果

摄影摄像的视点与镜头效果


一般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 某些被摄主体细节的画面。
在拍摄特写画面时,构图力求 饱满,对形象的处理宁大无小,空 间发你为宁小勿大。
第一节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特写的特性: 1.特写主要用来表现细节,通过细节透视 人的内心和事物的本质。 2.优秀的特写都是富有抒情味的,它们作 用于读者的心灵,而不是读者的眼睛。
一、固定镜头 (一)固定镜头的概念及特点 固定镜头是指摄像机在机位不变、光轴不变、焦距不变的 情况下所拍摄的画面,即画面框架处于静止状态所呈现出 的电视画面。 固定画面具有的特性: 1、画面框架静止不动,画面外面运动的因素消失; 2、固定画面视点稳定,复合人们日常生活中停留细看,注 视、的视觉体验和视觉要求。
第一节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人像景别区分:
五种景别:远景、全景、中景、近景、 特写。 以膝盖、胸、肩膀为分界线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远景:从远处拍摄,以表现整体气 氛为目的的画面。反映一个完整 的事件首先要交代时间、地点、 人物以及人物活动的环境 。这个 任务就由远景或者全景来完成。 远景的特点: (1).易于表现整个环境和总体气势, 不利于交代具体情节和细部。 (2).适合表现自然景观和群众活动 场面。 远景处理要求:从整体入手,注重 大关系,忽略小细节。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3仰拍 仰拍是高于被摄物水平线向上拍摄,地平线在画面下部 或下部画面外,天少地,俯拍善于表现景物的 线构图,如树, 塔,碑等,尤其善于表现高大雄伟的气势,如高楼,高山,伟 人等。仰拍能升高,突出前景,降低,简化后景;也能使被摄 物变形竖向线有向上集中的趋势,被摄物的下部增大,上部变 小。
2. 表现主体事物与周围事物的相互关系。 科教片《布朗运动》的12号镜头,将藤 黄酒精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的近景,拉出 实验员将玻璃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中 景。它既用近景恰当突出了溶液滴在玻 璃片上的情景,又拉出中景交待了主体 物被实验员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关系。
(三)摇镜头 摇镜头是摄像机的位置不动,而摄像机 的镜头改变拍摄方向,就象我们站着不 动,只转动头部去观察事物一样。摇, 可以左右摇,上下摇,也可以斜方向摇。 摇镜头的作用: 1.展示空间环境和位置关系。
第一节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近景的特性: 1.表现人物的神情和精神风貌,表现人物的情绪和心里活动。 2.常用来表现物体的局部特征,不利于表现事物周围的环境。 近景处理要求: 1.一定要注意“近取其神”、“近取其质”。 2.拍摄人物近景,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人的眼神光和手势
第一节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五)特写 特写是以表现局部特征为目的的画 面。 被摄体某一局部充满画面。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图中中景可 强调人物和 背景的面、 线,表现更 强的稳定感。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中景的特性: 1.集中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2.这是最常用的景别,既可以使人物交流得到充分展现, 又可以把不必要的环境排除在画外。 3.它最大的优点是长于表现情节。
注意事项:注意表现人物的动作、姿态、手势。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三)中景
中景是表现局部的状态、情节或动作 的部至膝盖部位,是强化运动感的取景 方法。
第一节 拍摄 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强调人物膝盖以上部位时, 稍不留神就会形成含糊不明确的 照片,取景中应特别留意截取效 果中景拍摄中,应慎重考虑画面 的布局,强力表现人物的眼神或 周围环境,使观赏者感觉不到膝 盖以下截取效果。
如,科教片《青蛙》用了大量推镜头 去突出青蛙的形态。如28号镜头,“从青蛙全身 推到眼部”,突出介绍“青蛙头部前方有一对高 高 突起的眼睛”;33号镜头,“从青蛙全身推到后 腿 部,突出脚肢”,突出介绍了“青蛙的后肢有 蹼。” 另外,39号镜头,从摇过嫩绿的草地,接着推上 镜头,呈现出青蛙,说明青蛙具有与草地相近似 的保护色,当镜头推进时,才能引导人们去发现 它。这些镜头都恰当地发挥了推镜头能突出观察 的重点部分和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作用。
2.展示巨大的空间,产生纵深感。 当摄像机向远方的目标推进,比如摄像 机在匀速行驶的汽车上朝前方拍摄使得前方的景 物不断进人画面,这样产生了从纵深方向展示巨 大空间的效果。如《古都北京》介绍十三陵前的 石马、石羊、石象等景物时,用推的镜头展示了 这一景象的磅礴气势和巨大的规模,起到了固定 镜头不能起的作用。
也叫反拍是对被摄物背面拍摄,画面基本看不到主体的 正面,且改变了陪体的位置,突出了陪体与环境。反拍 能将人物背景融为一体,背景是人们所关注的事物,如 反拍学生用示波器测试学生电路的波形图。
第一节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二、拍摄高度
通俗地说,拍摄高度就是摄像机摆放的高度,即摄像机镜头与 被摄主体在垂直平面上的相对位置或高度。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2 俯拍 俯拍是高于被摄物水平线向下拍摄,地平线在画面上部 或上部画面外,天少地多。俯拍时前后景物都能呈现出来, 且前景大,后景小,纵深感强。俯拍善于表现景物的曲线构 图,如俯拍蜿蜒的公路,河流等,给人以柔和优美的感觉; 还擅长表现广阔地面的景物规模,数量,位置,给人以辽阔 壮观的气势。俯拍能表现物体顶部的外形,如俯拍编辑控制 器的面板,可清晰地呈现面板上的各个功能键。俯拍的景物 容易产生变,景物的向线有向集中的趋势,被摄物的顶部增 大,下部变小,给人以压抑,低沉的气氛,如俯拍反面人物, 可使形象变得渺小。
2、固定镜头的局限
第一,固定画面视点单一,视区域受到画面框架的限制。
第二,构图形式单一。 第三,固定镜头难以表现复杂的运动。 第四,固定画面难以表现复杂、曲折、的环境和空间。 第五,固定画面不如运动画面那样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记 录和再现一段生活流程。
第二节 摄像机的位置与镜头类型
(三)固定画面的拍摄 1、扑捉动感因素,增强画面的内部活力 2、注意纵向空间和纵向深度上的调度和表现; 3、注意固定镜头的流畅感; 4、构图的艺术性和快视性
拍摄的图片在PS中统一大小改为800*600;
每张图片有简单的效果应用;
第二节拍摄的位置与镜头类型
镜头的含义: 从技术上讲是指摄像机的光学部分;
从创作上讲,是指摄像机从开机到停止连续拍摄的一 段画面。
镜头的分类: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
摄像机拍摄距离、方向、角度和焦距的变 化或者是摄像机位置的变化。
第二节 摄像机的位置与镜头类型
5、“稳”
第二节 摄像机的位置与镜头类型
二、运动镜头 包括有推拉摇移跟升降等运动画面; 运动画面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画面表现的运动性;
第二,时空表现的完整性;
第三,视觉感受的真实性; 第四,心理体验的一致性;
二、运动镜头 (一)推镜头 推镜头是被摄主体不动,摄像机沿 直线由远而近向主体推进所拍摄下的连 续画面。它相当于人们面对着主体走近 去看。 推镜头的作用: 1. 突出介绍的重点,强化事物的特征。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摄像机拍摄方位图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正拍是对被摄物的正面拍摄,主体常处在画面中心,易 于表现事物的基本特征。当主体是人物时,有利于人物 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具有亲切感,如正面拍教师讲课, 图表,字符等。 2.侧拍 侧拍是对着被摄物的侧面拍摄,善于表现景物的轮 廓线,主体的动作姿态,人物对话,教师备课等。侧拍 画面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但只有被摄物的侧面,立体感 较差。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3. 半侧面 是对着摄物斜侧面拍摄,画面既有被摄物的正面又 具有被摄物的侧面,立体感和纵深感较强。如斜侧拍立 体的教具,模型,仪器,实物等。斜侧拍善于表现景物 的斜线构图,如斜侧拍跑步,起飞,给人以动感。斜侧 拍是常用的拍摄点。30°-60°的角度进行拍摄;
4、背面拍摄
(二)拉镜头 它与推镜头的运动方向相反,摄像机不 断远离拍摄的主体物,镜头画面显示出由局部 到整体,背景空间越来越大的效果。 拉镜头的作用: 1.表现主体事物在空间的位置和所处的周围环境。 如从一串鲜红荔枝果的特写拉出荔枝树,展示 了荔枝果是结在荔枝树的枝头上;又如,许多 反映教学情况的镜头,常常从“教案”的特写 拉出,接着展示出教师在家重认真备课,或者 是在课堂上讲课。
第二节 摄像机的位置与镜头类型
(二)固定画面的功能及局限 1、固定画面的功能: 第一,固定画面有利于表现静太环境。 第二,固定画面对静态人物有突出表现的作用。 第三,有利于强化画面的内容运动。
第四,具有绘画和装饰作用。
第五,表现一定的客观性。 第六,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表现出不同的时间感。
第二节 摄像机的位置与镜头类型
第一节 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四)近景 近景是以表现神情或质感等细节 为目的的画面。 近景拍摄人物脸部 到胸部,用以细致 地表现人物的神态, 容易形成证明照或 护照上的照片效果, 因而拍摄的重点在 于人物面部的表情。
第一节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在近景拍摄中,人物照片多采用纵向 构图。人物头部上侧及下颚的位置可 适当留取空间后取景,会形成富有魅 力的照片效果,横排可以一同框取人 物和周围环境,可表现动态效果。近 景拍摄中使用最多的是容易留出空白 的纵向构图。
美国飓风灾难报道中的大特写
第一节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运用特写应注意的事项: 1.抓取最能揭示内心活动的部分: 眼 睛和手。 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3.“手是人的第二张脸” 。 特写处理要求: 要注重表现拍摄对象的特征及质感, 所谓“ 远取其势,近取其神 ”。
第一节拍摄的视点与画面效果
四、景别的应用 你要以“势”感人,你就用远景或者全 景; 你要以“神”感人,你就用近景或者特 写; 你要以“情节”感人,你就用中景。
是改变摄象机与被摄物水平线的高低所选择的拍摄角度。 不同的拍摄角度可产生平视,俯视,仰视的构图变化,使画面 地平线位置的高度,前后景物的可见度和透视度均发生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