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聚醚改性硅油型消泡剂研究进展

聚醚改性硅油型消泡剂研究进展

科技信息
博士·专家论坛
聚醚改性硅油型消泡剂研究进展
黄山学院化学系 常贯儒 陈国平
[摘 要]本文概述了改性聚醚硅油消泡剂的特点及其消泡机理,综合介绍了有机硅消泡剂主要成分选择的一般规律和技巧,并对聚 醚改性研究进展状况及市场前景做了简要展望。
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害的泡沫,影响生产和产品的质 量,甚至破坏生产设备,极大地降低生产能力。因此国内外在许多工业 领域都使用消泡技术,如纺织、印染、医药、发酵、食品、造纸、选矿、油 漆、涂料、纤维、硅胶合成和石油开采及炼制等。目前市场上可供选择的 消泡剂品种很多,有机硅消泡剂因其以下特点而被广泛应用:(1)具有化 学稳定性,不易发生化学反应;具有生理惰性,对人体安全。(2)具有正的 铺展系数、进入系数,能在发泡系统中的气 - 液界面迅速铺展开。(3)具 有较低的表面张力。(4)消泡能力强,用量少不影响产品的质量;不溶或 难溶于起泡液中,却有一定的亲和力[1,2]。
1.泡沫的形成和消泡原理
1.1 泡沫的形成 泡沫是气体被液体隔开的热力学不稳定的分散体系,其稳定性的影 响因素有液体的表面张力及修复作用、界膜的弹性、表面电荷、泡沫气 体的扩散以及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等。单一组分的液体不能形成稳定的 泡沫, 因为它们的表面和内部是均匀的,很难形成弹性薄膜,即使形成 亦不稳定,会瞬间消失。当液体中含有一种或几种具有起泡和稳泡作用 的表面活性剂时,其分子中的亲水基和疏水基被气泡壁吸附,形成规则 排列,在气泡界面上形成稳定的双层弹性膜[3]。而泡沫的稳定性就与表 面粘性和弹性、电斥性、表面膜的移动、温度、蒸发等因素有关。 1.2 消泡剂的消泡原理 消泡剂“抑泡”“、破泡”过程是:当体系加入消泡剂后,其分子杂乱无 章地分布在液体表面,抑制弹性膜的形成,即终止泡沫的产生。当体系 产生大量泡沫后,加入消泡剂,其分子立即散布于泡沫表面,快速铺展, 形成很薄的双膜层,进一步扩散、渗透,层状入侵,从而取代原泡膜薄 壁。由于其表面张力低,便流向产生泡沫的高表面张力的液体,这样低表 面张力的消泡剂分子在气液界面间不断扩散、渗透,使其膜壁迅速变薄, 泡沫同时又受到周围表面张力大的膜层强力牵引,这样,致使泡沫周围 应力失衡,从而导致其“破泡”。不溶于体系的消泡剂分子,再重新进入另 一个泡沫膜的表面,如此重复,所有泡沫,全部覆灭[4]。根据聚硅氧烷消 泡剂“桥连 - 拉伸”和“桥连 - 反润湿”[5,6]的消泡机理,消泡剂分散体进 入泡沫膜表面形成的铺展硅油膜变为不稳定的油桥是消泡的关键。 消泡剂要发挥作用,首先必须渗入到泡膜双分子膜中,其渗入能力 可用渗入系数 E 表示。消泡剂渗入后需要快速扩散,其扩散能力可:用 散布系数 S 表示。 按 ROSS 提出的公式:E=γF+γDF-γD(1);S=γF+γDF-γD(2)。式中:γF-气 泡表面张力;γD-消泡剂表面张力;γDF- 气泡、消泡剂间的界面张力。当 E>0 和 S>0 时,消泡剂渗入泡膜中并在液膜面扩展,消泡剂才能产生 消泡作用。 2.聚醚硅油消泡剂复配主体成分析 聚醚改性硅油具有很强的乳化能力,能乳化硅油和自乳化,使整个 乳化体系非常稳定;由于兼具有聚硅氧烷的低表面张力和聚醚的易分 散性的特点,使消泡剂易于分散铺展;高于浊点温度时具有消泡性,低 于浊点温度则分散在起泡液中,使消泡持久。聚醚硅油还具有优良的耐 高低温、耐酸碱、抗老化、电绝缘、柔软性、安全环保、储存稳定及使用方 便等优点等,是一种性能优良,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消泡剂。 2.1 聚醚硅油用量对消泡剂性能的影响 聚醚硅油本身就有消泡和抑泡性能,也能与甲基硅油 / 改性白炭黑 产生协同作用[7、9]。研究发现:在一定用量范围内,随着加入聚醚硅油量 的增加,消泡时间变短,抑泡时间延长。这是由于聚醚硅油具有自乳化能 力, 增加了乳液的稳定性及其在水中的分散性,能够发挥组分间的协同 增效作用,从而使消泡剂的消泡效果明显改善。
甲基硅油作为消泡剂,还具有高活性、低挥发性、安全环保等优点, 消泡速度快、适用面广,但抑泡效果不好,耐高温、耐强碱性不太理想; 聚醚类消泡剂虽然耐高温、耐强碱,但消泡速度和抑泡时间都较弱。聚 醚改性硅油通过聚醚接枝或嵌段改性,亲水性的聚醚链段赋予其水溶 性,降低聚硅氧烷在油体系中的亲和性和溶解性,自乳化性;疏水性的 聚硅氧烷链段赋予其低表面张力。由于发挥出了两种组分的协同性能, 硅聚醚消泡剂表面张力比纯聚醚型的低,而且比纯硅油的水分散性能 好,有自乳化性能,且消泡和抑泡性能都更为出色。
3.2 皮下脂肪发育的年龄段变化特点 3.2.1 7~11 岁,无论男女,两年龄段间,五项皮脂指标都存在着差 异。但其差值就指标本身和集团而言不大,也就是说在没有进入青春期 前,男女学生身体成分构成特征是不明显的。 3.2.2 男生 9~11 岁到 12~14 岁两年龄段间,五项皮脂指标增长 较缓慢,女生在这两个年龄段间五项指标差值增长比男生大,说明女生 的青春期较男生提前一个年龄段到来。 3.2.3 男生 15~18 岁时,男子身体组成的特征明显化。表现为各部 位皮下脂肪突增,但增长的幅度要比女生低,体密度值突破 1.065,表明 骨骼肌肉发育已较壮实,瘦体重增长速度超过脂肪增长,其脂肪%指标 显著下降。女生 15~18 岁时,身体组成的特征与男生相对不同。表现为 各部位的皮下脂肪,在 15~18 岁大幅度的增长。体密度值下降至 1.4323。反映出其身体瘦体重成分的发育显著低于脂肪量的发育,致使 脂肪量大增,达到 23.90%。 3.2.4 无论男女在 7~8 岁,9~11 岁阶段,肩 + 臂的皮下脂肪发育 比腹侧 + 腹脐皮下脂肪厚,而到 12~14 岁,15~18 岁腹侧 + 腹脐皮下 脂肪发育厚度又超过(肩 + 臂)部脂肪的发育厚度。 4.总结 本文探讨了汉族中小学生皮下脂肪发育变化的规律 通过对 7~8 岁, 9~11 岁, 12~14 岁,15~18 岁四个年龄段中小学 生的上臂部、肩胛部、腹脐部、腹侧部皮下脂肪的测试分析认为: 4.1.1 男女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部位的皮下脂肪不断增厚。15~ 18 岁增长最快。 4.1.2 各年龄段女生各部皮脂厚度显著高于男生,特别是在 12~14 岁。女生随皮脂增厚,体脂%指标的发育超过瘦体重发育速度,形成女 子身体组成的特征。这种现象与分泌激素相关。 4.1.3 男生因受雄性激素影响,随年龄增长,其瘦体重的发育速度超 过体脂%的发育速度。故其体脂%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体密度增高,骨 骼肌肉粗壮结实,形成男子身体组成特征。 4.1.4 男女生 7~8 岁, 9~11 岁, 肩 + 臂的皮下脂肪比腹侧 + 腹脐 皮下脂肪厚,12~14 岁,15~18 岁腹侧 + 腹脐皮下脂超过(肩 + 臂)部脂 肪的厚度。
2.3.2 女生(上臂 + 肩胛)+(腹脐 + 腹侧)四部位皮下脂肪厚度 7~8 岁,9~11 岁,12~14 岁,15~18 岁皮脂发育呈大幅度递增趋势,分别递 增 2.79mm 和 8.45mm、21.89mm。15~18 岁为突增期。
2.4 体密度(D)值的变化 2.4.1 男生体密度(D)值 9~11 岁为 1.0623,15~18 岁为1.06856,增 长了 0.00626,呈上升趋势。男生虽然皮下脂肪在逐年增长,但体密度也 在逐年提高,这说明男子瘦体重的增长 速度较皮下脂肪快,表现为体质结构越来越结实。 2.4.2 女生体密度(D)值 9~11 岁为 1.5367,15~18 岁为1.0432,呈 下降趋势,下降了 0.0105。女生随皮下脂肪的增长,体密度在逐渐下降, 说明女子瘦体重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脂肪增长的速度,表现为体质结 构相对越来越疏松。 2.5 体脂%的变化 2.5.1 男生身体的体脂%,9~11 岁为 16.01%,12~14 岁为 16.25%, 15~18 岁为 13.49%,总下降百分比例量为 2.520%。说明男生因瘦体重 增长快,其体脂%不会因皮下脂肪增加而改变下降的趋势。 2.5.2 女 生 身 体 的 体 脂 % ,9 ~11 岁 为 19.53% ,12 ~14 岁 为 18.71%,15~18 岁为 23.90%。总增长百分比例量为 4.37%。说明女子身 体发育过程中,脂肪增长量占身体成分发育的主导地位。 3.分析与讨论 3.1 性别差异 3.1.1 女生各部位的皮下脂肪厚度,无论哪一年龄段都显著高于男 生,特别是 12 岁后这种差距成倍增大。这是因为女生进入青春期后,受 性腺活动和内分泌机能的影响,脂肪储量增加,因此女子体脂%指标随 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多。 3.1.2 男子随年龄增长,皮下脂肪也增厚。进入青春期后受内分泌激 素的影响,特别是雄性激素(睾丸酮),有很强的蛋白质合成作用,可使蛋 白质在肌肉、骨骼和皮肤里储存,不会使更多的脂肪沉积。同时,由于蛋 白质的合成特点使男生的骨质坚硬,肌肉收缩能力强,使瘦体重的增长 超过脂肪量增长速度。故男生随年龄增长,体密度也逐渐增长,而体 脂%量逐渐下降。 3.1.3 按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体脂是人体运动的负担,男女体脂%量 的显著差异是造成男女体力和运动能力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李想.有机硅消泡剂的消泡机理及其应用.化学工程师,2009 年 第 1 期,47-48 [2]周志源.有机硅消泡剂 KHZ 的制备[J].精细化工,1991,(8):6-9 [3]王世荣,李详高,刘东志等.表面活性剂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 出版社,20051 [4]赵玉索.有机硅消泡剂的研究及发展.浙江化工,2007 年第 38 卷 第 3 期 12-15 [5]DENKOV N. Mechanism action of mixed (下转第 425 页)
基金项目:本文系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kj2010A313;黄山学院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6xkjq007。 作者简介:常贯儒(1980-),安徽 —
科技信息
博士·专家论坛
2.3.1 男生 7~11 至 15~18 岁四部位皮下脂肪发育较均衡,从 7~ 8 岁至 15~18 岁共增长了 16.74mm,四个年龄段(上臂 + 肩胛)+(腹脐 + 腹侧)四部位皮下脂肪厚度增长量分别为 6.99mm;6.18mm 和4.17mm。呈 匀速增长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