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教学常规基本要求

中小学教学常规基本要求

中小学教学常规基本要求一、备课1、认真学习钻研课程标准。

备课时要依据本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及教学资源,明确教学目标,准确把握重点与难点,注重教材整合和学科之间的整合。

2、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教师要做到超前备课,一般以超前一周为宜。

集体备课可在备课组或教研组内采取讨论、说课等形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

根据教学内容在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环节设置等方面可先形成共案,再根据具体学情形成个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3、制定三类教学计划。

各科教师应按教学要求及时制定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课题(单元)计划、课时(教案)计划,并严格按照课时分配备课。

教案要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方法,要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创造性。

严格按课时备课,每节课时教案的首页必须注明上课时间。

教案应有教学内容背景材料,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有课时安排、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教具、学具和清楚完整的教学过程,有丰富充实的教学内容、科学新颖的教学方法、切合实际的学法指导、简明合理的板书设计及优选适量的作业布置。

教案详略要切合实际,不搞一刀切。

教龄五年以下的青年教师及第一轮上新年级课或上新编教材的教师应写好详案。

中老年教师写简案,但必须做到教案环节齐全,书写工整。

积极推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

上课前应熟悉教案,做到没有教案不进教室,教案不熟悉不上讲台。

4、精细备课内容。

备课时,必须解决好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问题,教学环节设置中要有学生活动安排、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方法设计、教后反思记录,课时齐全,内容详实,格式规范。

力戒形式主义,禁止机械照抄照搬教材、教参、旧教案。

5、重视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后必须及时反思。

反思记录切忌空洞的客套话,要实实在在地反思自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反思内容主要包括成功的经验、失败的原因或不足之处、捕捉瞬间灵感、珍视学生见解等。

二、上课6、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建立与学生积极互动,立足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观,处理好教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质疑、探究,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快乐学习。

教师要规范教学行为,一要做到按课表上课,不擅自调课、改课、请人代课或缺课。

二要坚持候课,上课前1分钟,提前到教室门口准备上课。

下课不拖堂,课中不吸烟,不接打电话,不离开教室(或室外课现场)。

无特殊情况,不坐着讲课。

三要仪表端庄。

做到精神饱满,衣着整洁得体,不得穿奇装异服或过于前卫服装进教室。

四要语言文明。

用普通话教学,音量、语速适中,表述清楚。

不讲不文明的话,不讲有违党和国家政策的话,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言论。

五要精心组织课堂。

室外体育课或活动课要按照规定流程和要求进行,精心安排,有效组织,确保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和活动。

注意做好安全应急工作,确保教学和活动安全。

六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

做到教态亲切,具有亲和力;语言亲切,具有吸引力;行为亲切,具有感召力;幽默风趣,具有凝聚力。

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讲课语速要有轻重缓急,板书要规范工整,布局合理。

及时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行为习惯。

要树立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设计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研讨中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培养习惯,夯实基础。

教师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人格,建立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7、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教师要准确把握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重点与难点。

要向学生介绍教学目标和基本任务,将教学目标问题化,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

8、优化教学设计。

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主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还要尽力关照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需求,按照“低起点、重方法、实反馈”的课堂教学要求,使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收获。

9、活用教学方法。

教师必须从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主体性要求出发,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全过程,不脱离学生的原有基础,坚持求实思想,扬长避短地活用教学方法。

要恰当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10、积极开展互动。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努力实现人人参与,多向交流,教学共振,听、说、读、写相结合,论(讨沦)、演(演示)、作(操作)、板(板书)相统一。

课堂讨论、角色表演等教学活动要注重教学实效,力戒形式上的热热闹闹,真正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11、重视提问讨论。

课堂提问要做到难易结合,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都有成功感。

提问和讨论的问题要精心设计,紧密联系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尽量具体化,做到数量、质量和形式的统一。

避免集体群答式提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12、强化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保证和检测学生知识获取率的有效途径。

课堂练习可以采取口头或书面形式,练习内容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重难点。

教师要随堂对练习答案作出评析。

13、加强实验教学。

教师必须把实验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列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学科教学计划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实验装备的效益,开足开齐各类实验。

每次学生实验结束后,学生必须写出实验报告,教师要及时评阅。

坚持开展小学科学、劳技和中学理化生实验技能考核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考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4、强力推进特长学科教学。

相关学科教师要重视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教学,充分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爱好。

要按国家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建立适合各类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确保课程落实。

15、注重课堂评价。

课堂中,教师要多角度、多渠道发现不同学生的亮点,及时进行适当点评和肯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课堂评价要多元,宜多使用肯定、赏识性语言。

16、树立良好教学形象。

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针对性、准确性、科学性和感染力,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上课要有激情,富有亲和力,教态大方自然,衣着得体,树立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

三、辅导17、课外辅导要面向全体学生。

自习课时间应尽量由学生支配,任课教师可根据学生需要进行辅导。

辅导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材施教。

在选择辅导内容、确定辅导对象、采取辅导方法上都要照顾大多数学生。

对学有余力和学有困难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教师辅导要做到热心、耐心、有信心。

严禁收费补课和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与经济负担。

18、注意发现和培养学科优等生。

各科任课教师应扩展学有余力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科拔尖人才。

19、关心学困生的思想和学习生活。

科任教师要与班主任加强沟通联系,开展个别辅导,使学困生尽可能跟上班级的学习步伐。

20、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

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经常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合作,随时沟通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和表现情况,及时解决学生思想上和学习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辅导。

21、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教会他们正确面对挫折,用良好的心态对待生活,学习人际交流,逐步走向人格完整。

22、加强学科课外辅导。

各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课外阅读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创新能力培养以及跨学科知识辅导讲座等,不断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作业23、科学合理设计作业。

课外作业布置量要适当,时间要控制,符合有关规定。

各科作业既要有一定数量,更要注重质量。

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选择和设计,注意作业的典型性和启发性。

难易合理搭配,切忌单纯抄写、反复机械训练,对不同程度学生要有不同要求。

提倡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分层设计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作业设计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过程与终端相结合。

24、作业形式多样。

既要有书面作业,又要有口头作业;既要有动脑思考的,也要有动手操作的,突出知识在综合实践中的应用,体现趣味性、新颖性、多样性。

25、教育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不抄袭他人作业。

对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和消极对待作业的学生,教师要查明原因,正确引导,切忌简单粗暴。

26、认真及时批阅作业。

作业批阅要及时认真,按要求布置的正式作业要全批全改,家庭作业可根据情况采用重点批改、当面批改、师生共同批改等形式。

对补交或重做的作业,教师应在下次作业批阅时予以检查。

批阅中对学生改正难度大的作业,由学生自己改正,教师予以更正。

对特殊学生,教师应经常书写评语。

更多使用鼓励性评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信心。

27、重视作业讲评。

教师批改作业要认真记录作业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比较典型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详细记录,通过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做好作业讲评,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提高学习效率。

五、评价28、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重点考察学生的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评价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实现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开放化。

既要评价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全面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既要完善教师评价学生的机制,又要建立学生自评、互评机制,促进学生在自评与他评的共同作用下健康成长。

既要重视评价结论,又要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29、评价的形式要求。

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办法进行。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等方面做出评价,鼓励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评价,逐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价等记录方式,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

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必须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力求科学、全面地考查学生在经过一段学习后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

考试应包括笔试、口试、技能考核。

特别是要加强英语听力测试和口语测试、中小学理科实验技能测试、计算机操作能力测试和身体素质测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