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鉴定标准及一般方法4-1工程质量事故鉴定的一般方法1、鉴定的目的和内容 查清造成事故的原因 对事故的危害性作出估计排除法:先排除那些不可能的损. 伤成因类型,在剩余类型中再找 可能的原因。
证据反驳法:针对可能的损伤成 因类型,要找到足够的支持证据, 否则,可转向新的成因。
检测化验验算P 设点观测提出处理意见2、鉴定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鉴定目的和范f初步调查现场初步调查图纸资料: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设计计算书、设计变更记录、施工图、施工及施工变更记录、竣工图、竣工质检及验收文件(包括隐蔽记录、历次加固改造图纸等建筑物历史:如原始施工、历次修缮、改造、用途变更、使用条件改变以及受灾等情况考察现场:按资料核对实物调查建筑物实际使用条件和内外环境、查看已发现的问题和结构损伤情况、听取有关人员的意见等4-2建筑结构质量评定标准K《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GBJ 50144-2008) 以承载力计算为依据,综合专家经验基础上进行评定的。
a、结构的可靠性评定分为四级;一级——基本满足现行设计规范要求。
二级——承载能力略低于规范要求,但尚可保证使用要求,个别构件可能要采取措施。
三级——承载能力不满足规范要求,需要采取措施,个别构件可能需要立即采取措施。
一一承载能力严重不满足规范要求,必须立即采取措施。
b、结构可靠性评级按u子项“、“ 项目”、“ 评定单元“三个层次进行,每一层次均按四级进行评定。
子项:(第一层次)对于地基基础,是指地基,基础、桩和桩基、斜坡稳定;对碇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的构件'是指承载能力、构造和连接、变形、裂缝等;对于围护结构系统等,是指屋面系统、墙体和门窗、地下防水、防护设施。
项目:(第二层次)地基基础、结构和结构构件属基本项目结构布置和支撑系统、结构承重系统、围护结构系统属组合项目单元:(第三层次)是指建筑结构的整体或局部。
子项例混凝土结构的质量评定子项评定:承载能力评级:按承载力极限状态验算,以R/Y。
S来表达。
栓构件承载力分极标准裂缝评级:仁与受力主筋相交的裂缝碳素钢丝、钢纹线、热处理钢筋、冷拔低碳钢丝配筋预应力构件裂缝宽度分级(mm)2、主筋锈蚀产生的延筋裂缝a级——无裂缝;b级——无裂缝;c 级-- <2mm;d 级-- >2mm o构件类别a级b级c级d级单层厂房屋架、托架Wlo/500Wlo/450W1/400>lo/400多层框架主梁^1(/400W l()/350W lo/25O>lo/250其它屋盖楼盖及楼梯构件lo>9m Wlo/300Wlo/250W lo/20O>lo/200 7mvl()W9m W 1()/250W l()/200Wlo/175>lo/l 75 l()<7m W 1()/200Wlo/175W lo/l 25>lo/125吊车梁电动W lo/600Wlo/500Wlo/400>lo/400r动W l()Z500W l()Z450W1/350>lo/350风荷载下多层厂房框架层间水平位移Wh/400Wh/350Wh/300>h/300框架总体水平位移WH/500WH/450WH/400>H/400单屋厂房排架柱平面外倾斜WH/1000 且H>10m 时W20mmWH/750 且H>10m 时W30mmWH/500 且H>10m 时W40mm>H/500 且H>10m时>40mm 碇构件变形分级标准变形评级:构造和连接评级:(1) 预埋件的锚板和锚筋的构造合理、使用安全、经检查无异常(无变形或位移)者,可根据承载能力评为a或b级;当预埋件的锚板有明显变形或锚板、锚筋与磯之间有明显滑移、拔脱现象时,视其严重程度可评为c或d级。
(2) 对连接节点的焊缝或螺栓符合现行有关规范规定和使用要求者,可评为a或b级;当节点焊缝或螺栓连接有局部拉脱、剪断、破损或较大滑難谭爨彎聽見黔郦繼等级,考虑权重综合考虑。
(1) 当变形、裂缝、承载能力或构造和连接相差不大于一级时,以承载能力或构造和连接中的较低等级作为该项目的评定等级。
(2) 当变形、裂缝比承载能力或构造和连接低二级时,以承载能力或构造和连接中的较低等级降一级作为该项目的评定等级。
(3) 当变形、裂缝比承载能力或构造和连接低三级时,可根据变形、裂缝对承载能力的影响程度及其发展速度,以承载能力或构造和连接中的较低等级降一级或二级作为该项目的评定等级。
单元评级19以厂房为例^单元的综合评定应包括承重结构系统、结构布置和支撑系统,围护结构系统三个组合项目。
按A 、B 、Cv D 四个等级进行评定。
C 级——含D 级且小于35%;D 级——含D 级且大于或等于35 %。
承重结构传力树评级承重结构系统=若干传力树基本构件 0 A 、B 、C 、D 四级 非基本构件0 A 、B 、C 、D 四级基本构件A 级一B 级一C 级一 —含B 级且不大于30%;不含C 、D 级; —含C 级且不大于30%;不含D 级; —含D 级且小于10%; 含D 级且大于或等于10% o 关键部位存在C 、D 级构件时,根据其 失效后果影响程度, 该种构件可评为C 级 非基本构件 或D 级。
A 级 —含B 级且小于50%;不含C 、D 级;B 级含C 、D 级之和小于50%;且含D 级小于5%取树中各基本构件等级中的最低评定等级。
当非基本构件低于基本构件二级时,降一级;当低三级时,则按降二级确定。
承重结构系统评级A级——含B级传力树且不大于30%;不含C、D级传力树;B级——含C级传力树且不大于15%;不含D 级传力树;C级——含D级传力树且小于5%;D级一一含D级传力树且大于或等于5%。
建筑工程综合评级厂房评定单元和综合评级分为一、二、三、个级别,应包括承重结构系统、结构布置和支撑系统、围护结构系统三个组合项目,以承重结构系统为主,按下列规定综合评级:1. 当各组合单元的评定等级相差不大于一级时,以承重结构系统的等级作为该评定单元的评定等级。
2. 当结构布置和支撑系统、围护结构系统比承重结构系统的评定等级低二级时,以承重结构系统的等级降一级作为该评定单元的评定等级。
3. 当结构布置和支撑系统、围护结构系统比承重结构系统的评定等级低三级时,可根据上述原则和具体情况,以承重结构系统的等级降一级或二级作为该评定单元的评定等级。
4. 综合评定中宜结合评定单元的重要性、耐久性、使用状态等综合判定,可对上述评定结果作不大于一级的调整。
2、《民用房屋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99)标准适用范围:1建筑物的安全鉴定(其中包括危房鉴定及其它应急鉴定)。
2建筑物使用功能鉴定及日常维护检查。
3建筑物改变用途、改变使用条件或改造前的专门鉴定。
分类:1安全性鉴定(含耐久性)2正常使用性鉴定3可靠性鉴定(为前两个鉴定的和)需要做可靠性鉴定的情况:1)建筑物大修前的全面检查2)重要建筑物的定期检查;3)建筑物改变用途或使用条件的鉴定;4)建筑物超过设计基准期继续使用的鉴定;5)为制订建筑群维修改造规划而进行的普查。
可仅进行安全性鉴定的情况:1)危房鉴定及各种应急鉴定;2)房屋改造前的安全检查;3)临时性房屋需要延长使用期的检查;4)使用性鉴定中发现的安全问题。
可仅进行正常使用性鉴定的情况:1)建筑物日常维护的检查;2)建筑物使用功能的鉴定;3)建筑物有特殊使用要求的专门鉴定。
委托可靠性鉴定规定的程序现场初步调查史按樹舞絃卷損鷗蝎畳逵爆箱粪離懂、昴集禅藕簡那环施畀逼、接褂羁况裁両壤辑癸奨赏髓簿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定点观测记录、事故处理报告、维修记录' 历次加固改造图纸等鉴定报告I韦1护系统承重部分按上部承重结构检查项目机步骤评定闌护系统承重部分各层次安全性等级评定分级:层层构件俎、久、q、D U按地基变形或承载力、地•基稳定性等检査项目评定地基等级鉴定单元安全性鉴定上部承重结构按同类材料构件各检査项目评定单个基础等级按承载:能力、构造、不适于继续承戦的位移或残损等检查项目评定单个构件等级每种基础评级每种构件评级结构侧向位移评级地基基础评级按结构布置. 支撐、圈梁、结构I'uJ连系等检査项目评定结构整体性等级鉴定单尤安全性评级3、《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总则=以预防为主,减轻地震破坏,减少损失,对现有建筑的抗籐能力进行鉴定,并为抗健加固或采取其他抗震减灾对策提供依据。
符合标准要求的建筑:满足抗農规范的“三水准两阶段”设计要求三水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在遭受预估的第一级水准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预估的第二级水准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预估的第三级水准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两阶段:弹性阶段的变形验算保证结构不坏,弹塑性阶段的变形验算保证结构不倒小震、基本烈度、大震之间的大致关系:小震较基本烈度低55度,大震比基本烈度高1度和现有建筑应根据其重要性和使用要求分为四抗震验算的综合鉴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核查其抗靈措施并进行抗震验算,达到在遭遇预估的第三水准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鉴定目标。
2乙类建筑,除9度外应按比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核查其抗震措施;抗震验算应按不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采用。
选择其合理的后续使用年限并符合相应的抗理鉴定要求:1)在80年代及以前建造的现有建筑,应至少采用后续合理使用年限30年;条件许可时,应采用40年或50年。
2)在90年代建造的现有建筑,应至少采用后续合理使用年限40年, 条件许可时应采用50年;当本地区设防烈度高于原设计的设防烈度时,也应允许采用30年。
3)在2001年及以后建造的现有建筑,应采用50年;当本地区设防烈度高于原设计的设防烈度时,也应允许采用40年。
执行标准:1)后续的合理设计使用年限30年,应按A类建筑进行抗農鉴定。
2)后续的合理设计使用年限40年,应按B类建筑进行抗震鉴定。
3)后续的合理设计使用年限50年,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要求进行抗震鉴定。
1搜集建筑的勘探报告、施工图纸、竣工图纸和工程验收文件等原始资料;当资料不全时,宜进行必要的补充实测。
2调查建筑现状与原始资料相符合的程度、施工质量和维护状况, 发现相关的非抗震缺陷。
3根据各类建筑结构的特点、结构布置、构造和抗震承载力等因 素,采用相应的逐级鉴定方法,进行综合抗震能力分析。
4对现有建筑整体抗農性能做出评价,对不符合抗農鉴定要求的 建筑提出相应的抗震减灾对策和处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