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铁路建筑的保护与地区再生_以英国曼彻斯特两座历史火车站为例

铁路建筑的保护与地区再生_以英国曼彻斯特两座历史火车站为例

城市建筑|主题专栏|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FEATURE-THEME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 200086)收稿日期:2011-05-29[摘 要] 本文通过工业城市曼彻斯特两座历史火车站再利用的案例,分析“遗产引导的再生”塑造城市新形象、重建文化认同的具体方式,并反思其对中国目前工业遗产保护的意义。

[关键词] 历史火车站 工业遗产保护 文化引导再生 借助遗产再生 场所认同[Abstract] Using two historic stations in Manchester,UK: the Liverpool Road Station and Central Station as case study, this paper would analyze the detail process of ‘Regeneration through Heritage’and‘Cultural-led Regeneration’, the invention of the new city image and reconstruction of place identity. Finally the conclusion would throw a light on the contemporary pract.[Key words] Historic railway station, Industri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Cultural-led regeneration, Regeneration through heritage, Place identity引言电气化机车的逐渐普及和高速公路路网的完善、铁路网络以及附属建筑的调整使西欧与北美主要城市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历史火车站面临拆除或重建的命运。

而正是这些火车站因其高度的公共属性及开放度,成为城市居民建立认同感的物质载体,率先成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运动的焦点。

伦敦的尤斯顿火车站(Euston Station, London)①和纽约的宾州车站(Penn Station, New York)②的拆除成为现代保护历史中不可回避的事件,也成为凝聚与激励保护工作者的动力。

幸存下来的城市火车站建筑因其巨大的建筑体量、所在的区位特性而面临长期保存的难题。

有些经过精心修缮与技术改造可继续作为火车站使用,如纽约的中央车站(Central Station, NY)和伦敦的圣潘考斯车站(St. Pancras Station, London);那些无法继续运输功能的车站则年久失修,再利用面临重重困难,周边地区暮气沉沉。

如何才能为这些特大号的建筑遗产寻找合适的功能,并进一步在城市更新的长期过程中发挥其影响力?本文将以英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曼彻斯特(Manchester)的两座历史车站的保护与再利用的探索为例,试分析“遗产引导的再生”(Heritage-led Regeneration)的城市策略及其对中国工业建筑遗产保存的思考。

背景—英国铁路的衰落自从斯蒂芬森(G. Stephenson)的“布吕歇尔号”(Blücher)蒸汽机车于1814年试验成功之后,铁路运输就逐渐取代此前的运河与马车,成为19世纪英国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深入城市与乡村的铁路线与火车站也成为英国不可缺少的特色景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铁路网的总里程达到23 440英里的峰值③,但随着汽车的普及,1920年~1930年间开始有大量支线铁路的乡村车站因运量不足而关闭。

“二战”期间,铁路运输重新繁荣起来,但因无钱投入和疏于维护而破损严重。

经过1948年的全面国有化后,又逐步关闭了一些利用率最低的支线。

1955年英国运输部(British Transport Commission)提出了“铁路现代化”的计划,目标是将污染严重与高能耗的蒸汽机车更新为柴油发动机和电动机车。

1963年,时任英国铁路局(British Railways)主席的理查德·毕钦(Richard Beeching)博士发表《再塑英国铁路网》(The Reshaping of British Railways)的报告,提出对英国铁路网的巨大改革。

1955年~1975年的20年间,整个英国铁路网有约4 000座火车站被关闭,总里程也减少了8 000英里,只剩下12 000英里③。

在关闭的火车站中,处于郊区的线路站点渐渐荒芜废弃,而位于城市的不少线路站点被拆除,如利物浦的Crown 车站在1972年关闭之后被拆除,成为一处公园。

也有许多具有历史价值与建筑价值的车站在工业考古学与建筑遗产保护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被保存下来,并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本文选取的曼彻斯特的两座历史火车站—利物浦路车站(Liverpool Road Station)与中央车站(Central Station)即属其列。

理论—遗产引导的再生从早期的大拆大建转而关注提高建筑的物理品质的翻新到引入可持续理念,英国对于历史建筑的态度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英国的城市政策从“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调整为“城市再生”(urban regeneration)。

regeneration一词源自生物学,强调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和中央政府作用减弱的情况下,促使地方和社区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含义④。

与饱受批评的大拆大建式更新不同,“城市再生”政策肯定历史建筑与环境的价值,其目标是为城市中心区或旧区带来新活力,发展能够为治愈城市创伤提供新的社会、政治或经济组织。

“城市再生”使用各种类型的资金来提高处于劣势的地区,打破“失业率增加—人口流出—建筑衰败—吸引力下降—投资减少—就业减少”的循环,常用来解决经济增长中的问题,减少失业率,使社区和居民从依赖转变为相对独立,保持长期的稳定;改善生活居住环境,使地区对居民和投资者更具吸引力,强调全方位地处理城市问题,强调社区的作用,重视历史遗产的价值等方式⑤。

在具体的再生过程中,有以不同的驱动产业为分类标准的,如文化旅游业驱动、住宅驱动、商业驱动等(Steven Tiesdell 等,1996),也有以物质实体、经济实体、铁路建筑的保护与地区再生—以英国曼彻斯特两座历史火车站为例■ 董一平 侯斌超 ■ Dong Yiping Hou BinchaoThe Conservation of Railway Buildings and Urban Regeneration: Two Cases Studies on Historic Railway Station in Manchester, UK文化意识等分类(曲凌雁,1998),或是“政府主导”(government-led)与“社区主导”(community-led) 的再生等不同类型。

本文所讨论的“遗产引导的再生”是强调通过对遗产项目的投入来达到提高区域品质的城市再生计划,与此相近的提法还有“保护为基础的再生(conservation-based regeneration)”,“通过遗产的再生”(regeneration through heritage)。

这一城市再生的方法认为恰当地再利用建筑遗产的作用如同针灸一样,能有效刺激这些地区的发展,以遗产项目来提高区域的辨识度(identity),改变该区域在公众认识中的负面形象,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进一步改变区域其他建筑的窘况(Save,1979;Binney,1990;Urry,1990;Zukin,1991;Stratton,2000)。

英国在这一领域的实践主要集中于工业建筑遗产的再利用,一方面是由于大量内城工业区的衰落带来的城市再生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则借助英国工业考古学的发展促进公众改变对工业建筑遗产的观念,对19世纪以来英国“工业革命”盛期所形成的城市景观历史价值给予高度评价。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卡斯菲尔德地区(Castlefield)的再生是英国较早开始认识到工业建筑遗产在城市再生计划中重要性的案例,其中作为公共设施的火车站保护性再利用在引导区域再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卡斯菲尔德地区的繁荣—衰落—振兴曼彻斯特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城市,而卡斯菲尔德则是曼彻斯特“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卡斯菲尔德地区位于曼彻斯特市中心的西边,从罗马时期就开始有人定居,公元5世纪被废弃,从18世纪开始又凭借水运优势成为曼彻斯特工业革命的发祥地。

两条人工运河⑥流经卡斯菲尔德,繁荣的运河沿线建造了许多仓库和专属码头,随着铁路的辟筑与延伸,该地区又建造了一系列砖和铸铁结构的高架桥。

这些纵横交错的人工运河、铁路高架桥以及多层红砖的仓储建筑群落形成了卡斯菲尔德的工业城市景观(图1)。

正是凭借运河与铁路的双重作用,曼彻斯特成为英国乃至世界的棉纺织中心,一度被称为“棉纺大都市”(Cottonopolis)。

20世纪50年代开始,纺织工业的衰落与物流业的变革使得曼彻斯特逐步走向衰落,平均失业率高达30%,1966~1972年间仅内城的制造业就失去了1/3的工作岗位,70年代的工业与仓储行业的失业率则更攀升至47%⑦,以仓储与棉纺工业为主的卡斯菲尔德逐渐成为“空城”。

许多空置的建筑被流浪者占据,卡斯菲尔德的治安严重恶化而被称为“贼窝”,脏乱的环境与小偷横行使得无人敢入这一区域,逐渐成为被城市遗忘的“背面”。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曼彻斯特地区与市两级政府开始以卡斯菲尔德地区重点工业遗产再利用为契机,试图改变工业衰败的城市形象;80年代通过这些公共项目的重新开放,带动了周边环境的整治,并通过遗产价值的挖掘与宣传,逐渐重塑了人们对历史工业区的印象。

现在的卡斯菲尔德地区及其周边已经成为曼彻斯特内城最具有吸引力的区域之一。

曼彻斯特的铁路遗产作为第一座工业城市,曼彻斯特不仅在人工运河的建造中引风气之先,也最早尝试了城市火车的现代运输方式。

1829年,斯蒂芬森试制的“火箭号”在筹备委员会举办的竞赛中取得了优胜,并获得了利物浦与曼彻斯特之间的城际客运线工程。

1830年9月15日建成通车的“利—曼”线(Liverpool-Manchester Railway)是世界上第一条客运火车线。

利物浦路车站位于卡斯菲尔德地区,与错综复杂的人工运河一起成为曼彻斯特的运输枢纽(图2)。

在当时风靡英国的“铁路热”中,新的火车线与车站不断地建造起来。

曼彻斯特陆续建成皮卡迪利车站⑧(Piccadilly Station)、维多利亚车站⑨(VictoriaStation)、中央车站等大型客运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