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诗词全集

初中诗词全集

目录1.观沧海曹操(东汉)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3.次北固山下王湾(唐)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5.秋词二首刘禹锡(唐)6.夜雨寄北李商隐(唐)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宋)8.潼关谭嗣同(清)9.峨眉山月歌李白(唐)10.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唐)1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唐)12.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唐)13.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14.望岳杜甫(唐)15.登飞来峰王安石(宋)16.游山西村陆游(宋)17.己亥杂诗龚自珍(清)18.竹里馆王维(唐)19.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20.逢入京使岑参(唐)21.晚春韩愈(唐)22.泊秦淮杜牧(唐)23.贾生李商隐(唐)24.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宋)25.约客赵师秀(宋)26.野望王绩(唐)27.黄鹤楼崔颢(唐)28.使至塞上王维(唐)29.渡荆门送别李白(唐)30.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31.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32.龟虽寿曹操(汉)33.赠从弟(其二)刘祯(汉)34.梁甫行曹植(汉)35.饮酒陶渊明(东晋)36.春望杜甫(唐)37.雁门太守行李贺(唐)38.赤壁杜牧(唐)39.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宋)40.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宋)41.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宋)42.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宋)43.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44.关雎《诗经•周南》45.蒹葭《诗经•秦风》46.式微《诗经•邶风》47.子衿《诗经•郑风》4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4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唐)5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51.卖炭翁白居易(唐)52.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53.送友人李白(唐)54.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宋)55.卜算子•咏梅陆游(宋)56.行路难李白(唐)5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58.水调歌头苏轼(宋)59.月夜忆舍弟杜甫(唐)60.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唐)6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唐)62.商山早行温庭筠(唐)63.咸阳城东楼许浑(唐)64.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唐)65.行香子秦观(宋)66.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宋)67.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68.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69.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宋)70.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7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宋)72.临江仙•夜登小阁陈与义(宋)7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辛弃疾(宋)74.浣溪沙纳兰性德(清)75.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7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77.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宋)78.过零丁洋文天祥(宋)79.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80.南安军文天祥(宋)81.别云间夏完淳(明)82.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元)83.朝天子•咏喇叭王磐(明)84. 清明杜牧 (唐)85. 金缕衣无名氏(唐)86. 登鹳雀楼王之涣(唐)87. 望江南李煜(五代)88.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宋)89. 早发白帝城李白(唐)90.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唐)附录:诗词小常识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dàn),山岛竦(sǒng)峙(zh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sè),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简析】《观沧海》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

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山河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观诗有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简析】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观诗有感】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简析】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明月象征着纯洁、高尚,诗人在许多诗中把明月看作通人心的多情物,也只有明月才能同时照亮诗人和友人。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观诗有感】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téng)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简析】《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观诗有感】秋词二首刘禹锡(唐)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sǒu)人狂。

【简析】《秋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

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

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景随人移,色由情化。

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

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观诗有感】夜雨寄北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简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观诗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shù)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简析】陆游是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绍熙三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第一首诗写大雨和诗人所处,第二首诗(本首)表明陆游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

但是,诗人空怀壮志,却不为朝廷所重,只能“僵卧孤村”,把为国家恢复中原的理想寄托到梦境之中。

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观诗有感】潼关谭嗣同(清)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简析】公元1882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当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观诗有感】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简析】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秋天。

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