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1、教育的涵义:现代教育学对教育给出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教育(广义)——凡是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和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过程。
教育(狭义)——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通常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根本特征: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三个:(1) 教育者(2)受教育者(3) 教育设施2、解释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的涵义及其关系技术——是为社会生产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的,供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物质手段、智能手段和信息手段的总和。
教育技术——广义的理解:教育技术指的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
包括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智能形态)两大类。
狭义的理解:教育技术指的是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中所运用的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
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是教育中应用教育技术的理论,是教育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的学科。
教育技术学与教育技术的区别:1、教育技术是教育中所应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称;2、教育技术学是教育中应用教育技术的理论;3、教育技术是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技术学是在教育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形成的学科。
3、说出教育技术概念的演变过程4、阐述A ECT94定义——学科性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而对有关的资源与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这个定义明确指出了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学习,研究对象是过程和资源,基本内容是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它是按系统方法应用过程的阶段特点来阐述它们的理论和实践,其研究方法是系统方法。
5、归纳教育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基本实践原则和操作程序6、列举影响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因素影响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下面三个因素:(1)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面意义包含了学习的效果、学习的个别化、个性化、学习者特征、以及学习的理论模型。
在这些内容中,学习过程理论模型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学习过程的理论模型是影响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的重要因素。
(2)依靠资源“依靠资源”包含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而物力资源中媒体为主要内容。
媒体隐含了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新技术的应用对教学媒体的形态和传播方式起着决定的作用(3) 运用系统方法“系统方法”使教学设计理论的操作程序亦由原来的线性流程演变为局部循环,进而发展到非线性的步骤。
这些也促进了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
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主要是与这三个因素有关,而主要是由于学习过程理论模型和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7、阐述教育技术学的定义及学科性质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是教育中应用教育技术的理论,是教育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的学科。
教育技术学得学科性质:(一)作为教育科学领域的分支学科首先,教育技术学是在视听教育和程序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育技术学是媒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从教学方法中独立出来的学科。
其次,从教育技术学的相关知识结构来看,也属于教育学科的内容。
再次,在我国也是将教育技术学列入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
因此可以将教育技术学列为教育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作为教育研究中技术学层次的学科(三)作为方法论的学科综上所述,可以将教育技术学列为教育科学领域中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8、解释教育技术人员的专业标准补:教育技术的范畴AECT 94定义中提出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分为五个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一)设计范畴设计包括过程的设计和资源的设计。
在实践中主要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而把学习资源的设计整合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中。
过程的设计是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
设计的目的是生成策略和“产品”。
设计可分为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宏观层次例如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微观层次例如一门课程和一个教学单元的设计。
这里的设计强调的是学习条件,而不是强调教学系统的组成部分。
相应,教学设计的范畴就从学习资源或教学系统的个别组成部分扩展到整体化考虑和环境的考虑上来。
设计范畴至少包括四个理论与实践方面:教学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特征。
(二)开发范畴开发范畴的基础是教学媒体的开发。
开发就是把媒体设计方案转化为具体物理形式的过程,包括设计、制作和发送的功能。
这个范畴根据媒体制作技术分为四大类: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和整合技术。
(三)利用范畴利用就是使用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的活动。
“利用”描述了学习者与教学材料和系统的相互联系。
这个范畴要求系统的使用、传播、推广、实施和制度化。
它受政策和法规的限制。
它的四个子范畴是:媒体利用、革新推广、实施和制度化以及政策和规定。
(四)管理范畴管理范畴是影响教育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许多教育技术工作人员应尽的职责.这个范畴最早是从对媒体中心、项目计划和服务管理中演变而来的。
.这里的管理指的是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育技术。
它的子范畴包括:项目管理、资源管理、发送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等。
(五)评价范畴评价就是确定教学和学习是否合格的过程。
评价范畴包括:问题分析、标准参考测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补:媒体开发——把媒体设计的方案转化为具体物理形式即教材成品的过程。
讯息设计——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对需要传递的教学信息的符号(文字和图像等)进行分析、综合、组织、处理的过程。
革新推广——为了使革新能被采纳而通过有计划的策略进行传播的过程。
项目管理——指计划、监督、和控制教学设计和开发项目。
形成性评价——是相当于总结性评价而言的,在某项活动过程中,为了使结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
第四章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1、说明教育技术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教育技术学在1970年的定义中表明:“一种根据在人类学习和传播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对教与学的总体过程进行设计、实施及评价的系统方法。
”在教育技术形成的初期,其理论基础是感觉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
随着教育、心理等学科的发展,在教育技术应用的过程中,理论基础也不断地在充实和发展,像系统理论、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也都被引入教育技术。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系统科学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80年代以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更多地被教育技术工作者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90年代中,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成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下面分别对有关的理论及其在教育技术中的指导作用作些简要的介绍。
客观主义(或经验主义)的感觉论早在17世纪50年代,捷克的教育改革家夸美纽斯(enius)提出直观性原则,他认为人是通过观察事物本身,从事物的本源来获取知识的。
19世纪初,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J.Pestalozzi)提出感官印象是获取一切知识的基础,认知从感性的观察开始,通过对表象的加工而获得概念,因而观察成为教学的基础,并提出直观性教学原则。
以后,美国教育家杜威(J.Dewey)亦认为教育活动惟有在儿童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才能展开。
这些思想为20世纪初期、中期视觉教学、视听教学的倡导者们所接受。
戴尔认为,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感性认识与理发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视听材料的价值在于它能以具体的形式提供概念。
进而他依据各类视听媒体所能提供的学习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将它们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视听教学基于对教学过程的认识: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知识的获取要符合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其理论基础是客观主义的感觉论。
传播理论传播可以看作传播者借助于一定的媒体,将信息传递给受传者,并和受传者进行交流,以达到相互影响的一种活动。
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传递信息(包括教学信息、学生的反馈等)的活动,它也是一种传播过程。
为获得有效的教学,就需要借助传播理论,对影响教学传播效果的各因素进行分析。
传播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
施拉姆(W.Shramm)最早研究传播学,以后经拉斯韦尔、香农、贝罗等人的不懈的努力,到20世纪50年代已基本形成一个学科。
但是由于历史和自身的原因,当时它对视听教学的影响是很微弱的。
进入50年代,由于视听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认识到视听教学理论作为这个领域实践的理论基础已不充分,用传播理论解释学习过程似乎更确切,于是视听教学领域出现了向传播理论寻求支持的趋势,从而逐步形成了视听传播教学理论。
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一)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
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试图解释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它有哪些规律、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等问题。
(二)教学(教授)理论教学理论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并抽象出来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来自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
系统科学理论2、阐释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学习理论——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
3、阐释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传播理论——反映人类的信息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
4、阐释系统科学理论对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系统理论——一套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原则,如系统的概念、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有机相关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目的性原则等。
5、论述教育技术学术思想的演变习1、解释教育技术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第六章教学媒体开发和利用1、媒体——媒体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承载信息的载体;二是指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
2、教学媒体——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称为教学媒体,它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
3、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包括各种各样的教学媒体,是教学信息的来源。
4、阐释教学媒体的主要特性:教学媒体还有以下几个特征:1、工具性教学媒体在教学中与人相比,处于从属地位,是人们获得和传递信息的工具。
2、传播性教学媒体可以将各种符号形态的信息传送到一定的距离,使信息在扩大了的范围内得以展现。
3、表现性教学媒体具有表现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
4、固定性教学媒体可以将教学信息记录和储存起来,在需要时再现。
5、重复性教学媒体可以根据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多次地被使用,而它所呈现的信息的质和量基本上保持稳定不变。
6、可控性教学媒体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受使用者自由操纵控制。
7、参与性教学媒体在被操作使用时,学习者还可以参与其他的学习活动。
5、阐释教学媒体的主要作用:教学媒体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使学习者接受的教学信息更为一致,有利于教学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