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旱地黑粒冬小麦品种(系)的性状鉴定
旱地黑粒冬小麦品种(系)的性状鉴定
观察记载 在田间锈病发展高峰期(乳熟期)时进 行, 观察圃病情于 6 月上旬条锈病盛发期逐个品种 (系)调查记载,10d 后再记载 1 次 ,以病情较 重的 1 次 为准。 记载反应型/严重度/普遍率。
反应型指小麦品种的抗锈程度, 是一种定性的记 载 标 准 ,用 常 规 分 级 法 表 示 ,即 免 疫 (0)、高 抗 (;)、抗 (1)、中抗(2)、中感(3)、高感(4)。
30 研究论文
2009 年第 12 期
旱地黑粒冬小麦品种(系)的性状鉴定
李兴茂 1 骆惠生 2 陈光荣 1 倪胜利 1 张国宏 1
(1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兰州 730070 2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黑粒小麦一般是种子颜色呈深紫、深蓝、紫黑品种 的统称, 它比白粒或红粒小麦的蛋白质和赖氨酸以及 钙、铁、锌、硒等元素含量高。我国的小麦育种专家在多 年的远缘杂交育种中,选育出了一些黑粒小麦,既具有 较高的单产, 又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一定的营养保 健功能 。 [1~4] 但是其抗逆性差、抗病性弱[5],尤其是 抗条 锈病品种缺乏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2009 年第
名称
12 期
千粒重(g)
株高(cm)
表 穗长(cm)1
单黑株粒成穗小数麦品穗种粒(数系成)熟的期性(状日/和月)抗逆性抗寒性
C42-2-1-1
39.06
87.5
9.0
2.1
40.7
21/6
2
C42-2-3-1
41.53
88.0
9.3
2.4
41.5
21/6
2
C42-2-3-2
37.53
基金项目:甘肃省陇原创新人才项目资助
用背负式喷雾器喷洒水液,使叶面充分布满雾滴,再用 手持喷雾器均匀喷洒孢子悬浮液, 为保证接菌质量,接 菌后立即将塑料棚盖好,压实保湿,依次接完 6 个圃。 翌 日上午 10:00 棚内温度升至 15℃时揭开棚盖。 接菌量约 每品种 1mg,待接种后 20d 左右,感病对照铭贤 169 充 分发病时,依次记载各品种(系)分小种鉴定病情。
曾引进一些黑粒小麦品种如漯珍 1 号、黑小麦 1 号等品种在陇东旱地种植,但是该区域旱寒叠加、病 害常发,限制了引进黑粒小麦品种的应用。 经过近年 的回交转育,育成一批优良的黑粒小麦品系,研究其 农艺性状和抗性特点, 为进一步品种推广和资源利 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鉴材料共计 18 份, 冬黑 10 号、 漯珍 1 号为国内已审定品种, 其他品系由甘肃省农科院旱农 所选育, 所有种子均由上年度本所自繁。 北部冬麦旱 地组对照品种为长 6878。 1.2 田 间 性 状 调 查 方法 田 间 性状 考 察 试 验 均 种 植 于甘肃省农科院镇原试验站。 2008 年以行长 2m,行距 20cm,2 行种植,未设重复种植。 2009 年以行长 2m,行 距 20cm,5 行种植,2 次重复。 田间管理按一般大田要 求进行。 2008 小麦全生育期降雨 250mm,2009 年小麦 全生育期降雨 157mm。
85.5
7.1
1.4
35.2
22/6
1
a80-3-2-2-1
41.67
83.0
7.0
1.6
39.7
22/6
1
a80-4-1-1-1
37.24
90.0
8.8
1.8
38.4
22/6
1
a80-4-1-1-2
39.53
89.0
8.9
1.8
38.2
22/6
1
a80-4-1-1-3
39.11
87.5
7.8
2.1
21/6
1
C47-1-1-2
36.86
80.5
8.7
2.5
35.9
21/6
1
H-2-7
36.52
78.5
9.3
1.3
40.4
23/6
3
冬黑 号 H-4-2-2-1 10
38.98 33.51
70.0 77.0
8.0 9.8
1.6
36.0
25/6
1.2
39.0
20/6
2 3
a80-3-1-1-3
42.91
36.9
22/6
2
a80-4-2-1-2-1 35.55
89.5
8.7
2.3
38.9
22/6
2
a88-4-2-4-1
38.25
育成品系的株高都高于对照品种, 这与当地常年 干旱对品种株高的要求有关。 所有育成品系的成熟期 都比对照晚,而且在较丰水年份,表现更加明显,可能 与黑粒小麦灌浆速度有关。 黑粒小麦平均容重都比对 照低,这与品种熟性表现一致。
综合两年表现,育成品系的抗旱、抗寒性比外引品 种有很大提 高,8 份品系的 千粒重抗旱 系数高于对 照 品种,7 份表现比对照更好的抗寒性(表 1)。
严重度指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百分数, 一般 在田间锈病发展到高峰期时进行鉴定, 当天一次记载 完所有参鉴品种的顶 3 叶严重度。
普遍率指锈病发生的普遍程度, 用病叶数占总叶 片数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性状考察 从参试品系两年结果分析, 有 8 份品 系的千粒重比白粒对照品种高。 穗长除 2 份材料,均比 对照短,而与该区域大面积生产品种的穗长相当。 7 份 新品系的穗粒数比对照多。 单株成穗数比对照高的有 9 份,部分品系的单株成穗数明显多于对照。 穗粒数比 对照多的有 8 份。 从产量上分析,干旱年份 13 份品种 (系)的产量比对照高,但经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说明 育成黑小麦品系产量能达到白粒品种的水平。
87.5
9.7
2.144.7来自21/62C42-2-3-3
黑 2-7-1 长 6878
39.14 33.75 38.65
86.5 79.5 75.0
9.5 8.8 9.4
2.5
40.5
21/6
1.4
42.9
23/6
1.7
39.4
19/6
1 2 2
C47-1-1-1
36.62
81.5
8.2
2.4
38.2
田间记载成熟期、 株高和抗性, 并考种记录千 粒重、穗粒数、容重等,均按照国家小麦区域试验标 准记载。 1.3 抗条锈病分小种鉴定 供试菌种为水 4、HY8、条 29、条 32、条 33、条中 33 号(F.-R)菌系及混合菌。
鉴定方法 试验种植在甘肃省农科院甘谷试验 站,设 7 个小种圃,圃内穴播种植。 每圃行长 1m,行距 30cm 穴距 20cm,每行播 6 个品种(系),顺序排列,每穴 播 7~10 粒种子,两圃间隔 1.5m。 分小种鉴定于 5 月 6 日大多数品种旗叶抽出或露尖时进行, 于傍晚无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