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第二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谈话:哪些同学是研究地震是怎样形成的?请说说你们的研究情况。
提问:那岩层为什么会形成褶皱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模拟实验吧,
把你桌上的毛巾叠起来放平在桌面上,用手按住两头,向中间挤压,你观察到了什么?怎么会发生这个现象呢?(引导:如果把毛巾看作地壳岩层)这个现象能够说明什么呢?(岩层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褶皱现象。)
修改
补充
(讨论补充及需要注意的方面)
在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进行分析整理。讨论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适时地提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深化学生的认识。最后教师向学生提问:“通过实践、分析、整理。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资料卡,弥补学生认识上的不足。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火山喷发现象;了解地震现象;知道火山、地震的利与弊。
(二)能力目标
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合理的解释。
(三)情感目标
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意识到火山和地震既可以带给人类好处,也会给人类造成负面影响。
③通过视频,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主题,对各种各样的卵石进行观察、交流,分析它们的共同特征及异同,等等。
2、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和感受,如用文字、画图、列表、实物标本等表述和记述这种地球和地表的变化。观察记录的基本要求:写上标题,写明观察日期、天气、温度地点等以及观察者的学校、班级、姓名、同组其他成员等,用简短的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到的主要事实等。
(三)自主研究
1、导入探究:同学们的问题真多,下面我们小组合作,确定各自研究的主题,利用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式去探究这些问题。
2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提出的问题
推荐自主学习的方法:阅读课文 搜集资料 实验研究(需要提前制定研究案)……
3、小组研究
4、小组交流
重点交流课题: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①地震的形成
四、教学要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了解火山和地震现象;了解常见的避震小常识;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二)教学难点
围绕研究主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通过小组合作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研究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
五、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有关火山和地震的相关影视资料
2、木棍、酒精灯等
(二)学生准备
5、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及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地震和火山的成因。
2、认识大自然中各种矿物,了解地表变化的成因。
3、知道卵石形成的原因。
教学
策略
1、本单元与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如:①《火山》、《地震》两课,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到火山和地震是如何发生的。
②《各种各样的矿物》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地球上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认识到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地表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各种自然力量和人类的活动都会对地表的改变起作用。
提问:开动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需要消耗什麽呢?
(学生根据经验交流)
师小结:汽油、柴油燃烧时也能提供能量,它们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像煤、天然气、汽油等能够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我们把它们都叫做能源。人们的生活、生产、科研都离不开能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能源矿产方面的知识。
【设计意图】由生活入手,唤起学生对生活中矿物的记忆,为课堂研究做准备。
那么岩层为什么会断裂呢?请你用手握住木棍的两端,用力将它压弯、折断,你又发现了什么?(引导:手在木棍断裂时有什么感觉?听到了什么声音?)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岩层受到的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发生断裂形成地震,所以地震时往往大地会震动,而且还有轰隆隆的声音。)
录像播放:地震的形成过程。
②火山的形成
谈话:原来地震是由于地壳板块运动形成的,那火山为什么会喷发呢?(学生进行介绍)
五、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关于矿产、能源方面的视频资料;课件,矿物标本。
(二)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的矿产资料,小刀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每天要吃饭、喝水,用什么来煮饭、烧水呢?
(学生根据经验交流)
师小结:把生米做成熟饭、把生水烧开都需要能量。煤、煤气、柴禾、天然气等等在燃烧时都能提供能量。
单元
教学
目标
一、科学研究目标
1、能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3、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解释。
4、能选择自己探究的问题。
5、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想知道,爱提问。
2、愿意合作交流。
3、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4、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激发重现与加强。不刻意进行知识点的传授与强化,因为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是有悖于新课程理念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加强学生收集、整理、乃至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影视资料的观察,与学生来探究现象,进行猜想,直至认识本质。
8、各种各样的矿物
一、教材分析
《各种各样的矿物》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主要是通过感官来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矿物。让学生明白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矿物。依靠这些矿物原料,可以生产出成千上万种产品供人们使用。让学生对矿物进行探究,可以让学生了解矿产资源的利用,使学生形成保护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五)拓展活动
搜集有关火山风景区的资料,办一份《火山旅游》的手抄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通过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关于火山的知识。
板书设计:
火山和地震
地震 压力——岩层断裂——地震波
火山 压力——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裂缝——喷发
七、教学反思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通过两年半的科学学习,应该在能力培养上有了系统的训练与提高。学生不仅会观察,懂实验,还应学会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更有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懂得如何思考,知道如何表达与交流的初步能力。正是介于以上的分析,我想做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迷信权威,根据教学实际设计教学,在教学设计中加强学生互动学习的同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实验,通过探究来认识火山和地震的成因,通过火山的成因来探究火山和地震的危害,了解火山的奉献。
教学
重点
难点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启发学生观察地球和地表的变化,为归纳做准备,并提示学生边观察边记录,在记录的基础上,进而归纳出地表变化的共同特征。
单元
课时
安排
4课时。
《火山》――-1课时
《地震》――-1课时
《各种各样的矿物》――-1课时
《地表的变化》――-1课时
《做一块卵石》
(二)能力目标
运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煤等能源矿主的形成,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初步学习用简单的方法和工具认识常见的矿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愿意合作与交流,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四、教学要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矿物,了解矿产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方式描述矿物的性质,用简单的工具认识常见的矿物。
1、搜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2、毛巾、土豆泥、番茄酱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探究问题
1、观察录像,了解自然现象。
①让学生观看关于火山和地震的录像,
②提问:你刚才看到的录像中,哪种自然现象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呢?
2、揭题:火山和地震
谈话:是呀!火山喷发和强烈的地震都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四)师生交流,了解火山和地震与人类的关系和相关的避震知识
1、提出问题: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危害?火山喷发会不会带给我们什么好处?
2、师生交流互补
3、提出问题:你了解哪些避震常识呢?(学生交流)
4、播放录象:避震常识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使学生能辩证地看待火山和地震这些自然现象,并获取一定避震常识,学会自我保护和自救。
教学
资源
分析
本单元包括五课内容:《火山》、《地震》、《各种各样的矿物》、《地表的变化》、《做一块卵石》。教科书采用前易后难、前放后约的呈现方式,内含启发学生运用迁移的理念进行迁移学习。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对地球的概貌已有了初步的探究和了解,从知识和能力上为本单元的探究活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本单元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知识面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地球内部的构造、火山现象、地震现象、卵石的形成、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矿物以及地表的变化莫测等有关地球内部与表面的变化进行探究。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地球内部及外部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地震发生前,可能会出现什么异常的现象?
如果地震发生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世界上什么地方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
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影响?
地震和火山喷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善于提问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学生自主提问,一是为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二是为学生的研究做准备,学生研究自己的问题,兴趣会更高,研究会更投入。
课时
备课
6、火山
一、教材分析
《火山和地震》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本课借助于对火山和地震成因的探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主要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和学生亲自动手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知道火山和地震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借此来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