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五位伟大的诗人。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背诵这五首诗。
3.理解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4. 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体会五首诗歌的意境美及情感美。
[教学重点]1.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情感。
2.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所创造的意境。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古老的东方,一个充满诗意的国度,中国。
在她灿烂的古代文明宝库里,诗歌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它夺目的光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五首古诗。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赏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人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也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
(二)背景资料这首诗写于公元761年。
杜甫在“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
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
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展示郭沫若先生的杜甫的评价。
(三)诵读古诗,感悟情韵1.听读古诗。
要求:(1)先听一遍,第二遍时边听边小声跟读。
(2)注意读准字音。
(3)注意节奏(用“/”在诗中标志节奏)及重音。
此诗为歌行体古诗,诗句以七言为主,其节奏一般为“二二三”如:“八月/秋高/风怒号..茅”。
..,卷我/屋上/三重2.自由朗读。
3.学生示范朗读。
(四)译读古诗,感知诗意1.抓住关键词语并结合课下注释译读古诗。
2.名句翻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在风雨中(房子)毫不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五)析读古诗,理解情感1.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并用一句话概括所叙述的事件。
秋风怒号草屋茅飞群童抢茅唇焦口燥雨脚如麻长夜沾湿茅屋为秋风所破,长夜沾湿彻夜不眠。
2、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了什么?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自身秋风破屋(国破民弱)现实推己及人天下寒士广厦万间(国势中兴)理想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六)名句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句句蝉联而下,“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词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七)赏析生动传神的字词:(1)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好在哪儿?”三”字又怎么理解?群童为何抱茅?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
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
“三”是虚数,“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说的是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
(2)这时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诗人饱经战乱,早已未老先衰。
虽然诗人当时只有49岁,但却是华发早生:“白头到更短,浑欲不胜簪”。
因而这个“老”字用得准确。
(3)第二节中“归来倚仗自叹息”,“叹息”的含义是什么?一叹天公无情毁屋;二叹儿童幼稚的恶作剧,不明人间苦楚;三叹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4)“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有何含义?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5)第三节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铁”的含义?“铁”表示很凉、很硬(天寒冷);色彩上表明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
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四、赏析《过故人庄》:1.诗人简介:孟浩然,襄阳人。
早年隐居家乡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后往吴越等地漫游。
他的诗多写山林静趣和怀材不遇的苦闷,艺术造诣较高,写景诗有不少刻画入微的名句。
与王维并称“王孟”。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中描写了怎样的田园风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不过是绿树青山、场圃桑麻,而这一切在诗人眼中却是一个神奇的世界,让他的心灵得到宁静和快乐。
这首诗既写美丽的田园风光,也写老朋友的友谊。
诗中充满了喜悦——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无比喜爱。
3.名句赏析:哪些诗句描绘了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明确: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绿树环抱着村庄,这是近景;郭外青山逶迤,那是远景。
由近渐远,景色越来越开阔,写出一派清幽淡静的气氛。
五、《游山西村》赏析:1.诗人简介:陆游 (1125一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平生作诗近万首,是古代诗人中创作作品最多的。
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
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诗中的三、四两句,尤其写得流利生动,已经成为广泛流行的成语。
2.整体感知:农家如何待客?诗人游玩的心情如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农家热情好客,淳厚质朴,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4.名句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
现在多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六、《渔家傲》赏析:1.诗人简介: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
宋庆历三年,他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但不久因保守派反对而不能实现。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
卒谥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2.背景资料: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3、听读古诗《渔家傲》4.译读古诗: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定的功绩,归家之日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将军和战士不能入寐,每日哀伤落泪,直等到头发花白也难以回归。
5.整体感知:这首词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则侧重抒情。
上阕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有何特点(用文中的一个词)?描写塞下秋景。
“异”表明了景色的特点。
6.析读古词:①都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衡阳雁去无留意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连角起” “孤城闭”表明战事紧急。
再加上群山连绵,狼烟落日,构成一幅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
②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语句可以读出?思念家乡浊酒一杯家万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③“燕然未勒归无计”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将士厌战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七、《浣溪沙》赏析:1、诗人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2、整体感知:这首词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下阕议论抒怀,抒写对人生的感悟。
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名句赏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诗人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
诗人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