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_煤的自燃ppt

第二章_煤的自燃ppt

学说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4/7
第二章 煤的自燃
1.2.4 煤氧复合作用学说
煤的自燃主要参与物一个是煤,一个是氧。 低温氧化过程的持续发展使得反应过程的自身加速作 用增大,最后如果生成的热量不能及时放散,从而就会引 起自热阶段的开始。
煤氧复合学说存在的问题是:煤氧复合最初的导因是
什么,煤氧复合过程如何,各种临界参数如何测定,低温
返回
2020/4/7
第二章 煤的自燃
1.2.1黄铁矿作用学说
以上的化学反应都是放热反应(Q1、Q2、Q3代表一定 的热量),而且,黄铁矿在井下潮湿的环境里被氧化产生 SO2、CO2、CO、H2S等气体,也都是放热反应。
黄铁矿的另一个作用:促使煤体氧化的物理作用,即 黄铁矿氧化时体积增大,对煤体具有胀裂作用,能够使煤 体裂隙扩大和增多,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因而导致氧 气渗入,促使煤的氧化。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4/7
第二章 煤的自燃
1.2.1 黄铁矿作用学说
波兰学者奥尔萍斯基(Olpinsi.W)对波兰烟煤的考查表 明,只有当煤中硫铁矿含量较高时(大于1.5%),才具 有自燃倾向性。但是他认为这类煤的自燃倾向性增高的原 因是由于煤化程度较低而引起的。因为在波兰自然发火较 多的煤均是煤化程度较低而硫化铁含量较高的煤。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4/7
第二章 煤的自燃
3 煤的自燃倾向性鉴定方法与分类
3.1 影响煤的自燃倾向性的内在因素
5) 煤的粒度
完整的煤体一般不会发生自燃,一旦受压破裂,呈破碎状态存
在,其自燃性能将显著提高。这是因为破碎的煤炭不仅与氧相接触
的表面积增大,而且着火温度明显降低。根据波兰的试验,当烟煤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4/7
第二章 煤的自燃
细菌→煤体发酵→氧化产热→煤自燃
细菌
学说 外力→裂隙→分子链中共价
键断裂→自由基→自由基与
黄铁矿+空气中的水份+氧气
氧作用→煤自燃
黄铁矿 学说
煤自燃 学说
自由基 学说
黄铁矿易氧化→体积增大 →对煤体胀裂作用→比表 面积增大→煤的氧化增加
煤氧复合 煤+氧
➢ 即 V=V1τ-H ;
➢吸氧速度常数V与煤自身温度之间符合幂函数关系;
➢煤在氮气中加热后再冷却可使它的活性增加,并有重新恢复到原 有活性的可能;
➢吸氧速度常数V与粒度之间成复杂关系;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4/7
第二章 煤的自燃
2 煤的自燃发展过程
2.2煤炭自燃条件
煤炭自燃的必要充分条件是: (1)有自燃倾向性的煤被开采后呈破碎状态,堆积厚度 一般要大于0.4m。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4/7
第二章 煤的自燃
2.3 煤的自燃发展过程
2)自热阶段:
煤和木材着火温度(氧含量21%)
材质 褐煤、木材
烟煤 贫瘦煤、无烟煤
着火温度(℃) 250
300~350 650~800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4/7
第二章 煤的自燃
在自热阶段,若改变了散热条件,使散热大于生热; 或限制供风,使氧浓度降低至不能满足氧化需要,则自热 的煤温度降低到常温,称之为风化。风化后煤的物理化学 性质发生变化,失去活性,不会再发生自燃。
一定含量的水份有利于煤的自燃,而湿度过大,则会 抑制煤的自燃。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4/7
第二章 煤的自燃
3 煤的自燃倾向性鉴定方法与分类
上一页
煤的吸氧量与湿度之间的关系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4/7
第二章 煤的自燃
3 煤的自燃倾向性鉴定方法与分类
3.1 影响煤的自燃倾向性的内在因素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4/7
第二章 煤的自燃
3 煤的自燃倾向性鉴定方法与分类
3.1 影响煤的自燃倾向性的内在因素
2) 煤的水份
煤的含水量是影响其氧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在煤的自 热阶段,由于水份的生成与蒸发必然消耗相当的热量。煤 体中外在水份没有全部蒸发之前温度很难上升到100℃, 这就是水份含量大的煤炭难以自燃的原因。
(2)有较好的蓄热条件。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4/7
第二章 煤的自燃
2 煤的自燃发展过程
2.2煤炭自燃条件
(3)有适量的通风供氧。通风是维持较高氧浓度的必 要条件,是保证氧化反应自动加速的前提。实验表明:氧 浓度>15%时,煤炭氧化方可较快进行。
(4)上述三个条件共存的时间大于煤的自燃发火期。 上述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前三个条件是煤炭自燃的必要条 件,最后一个条件是充分条件。
粒度直径为1.5—2mm时,其着火点温度大多在330—360℃;粒度 直径小于1mm以下时,着火温度可能低到190-220℃。因此,在矿
井里最易发生自燃火源的地方都是碎煤与煤粉集中堆积的地点,如
采空区的四周边缘地带,特别是工作面运煤巷链板运输机尾煤粉堆
集的地方,受压破裂的煤柱和垮塌的煤壁,充满煤粉与碎煤的煤壁
阶段热效应如何测定,如何确定煤最短自然发火期,氧如
何在煤中运输,其动力何在,过程如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4/7
第二章 煤的自燃
2 煤的自燃发展过程
2.1煤的氧化特性
➢所有品种煤在常温下都吸氧,但吸氧速度不同;
➢煤的吸氧速度与所在空气中的氧浓度成正比,即 dm/dτ=VC ➢在温度不变条件下,吸氧速度常数随时间按指数规律衰减,
这个学者提出的基点是建立在对各种煤体中的有机化 合物进行实验后,发现酚基类是最易氧化的。不仅在纯氧 中可以氧化,而且与其它氧化剂接触时也可以发生作用。 所以他认为正是空气中的氧与煤体内的酚基类化合物作用 而导致自燃。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4/7
第二章 煤的自燃
1.2.4 煤氧复合作用学说
主讲教师:潘荣锟 博士 河南理工大学
Email: prk2008@
2020/4/7
第二章 煤的自燃机理
2020/4/7
第二章 煤的自燃
a 煤的自燃前期过程是如何开始的? b 煤的自燃温度是怎样提高到发生化学氧化反 应所必需的温度?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4/7
第二章
1 煤的自燃学说
生化的放热过程。在30℃以下是亲氧的真菌和放线菌起主
导作用。使泥煤的自热提高到60~70℃是由于故线菌作用
的结果。在60~65℃时,亲氧真菌死亡,嗜热细菌开始发
展,在72~75℃时所有的生化过程均将消亡。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4/7
第二章 煤的自燃
1.2.3 酚基作用学说
1940年苏联学者特龙诺夫(E.B.TponoB)提出:煤 的自热是由于煤体内不饱和的酚基化合物强烈地吸附空气 中的氧,同时放出一定量的热量造成的。
燃烧阶段 风化阶段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4/7
第二章 煤的自燃
3 煤的自燃倾向性鉴定方法与分类
3.1 影响煤的自燃倾向性的内在因素
1) 煤的变质程度
各种煤部有发生自燃的可能,但是在褐煤矿井,煤化程度低的
一些煤层自然发火次数要多得多。烟煤矿井以开采煤化程度最低的 长焰煤和气煤自燃的危险性较大,贫煤就较小。在煤化程度高的无 烟煤矿井自燃火灾较为少见。所以可以认为:煤化程度愈高的煤自 燃倾向性愈小。但是决不能以煤的煤化程度作为判定自燃倾向性大 小的唯一标志。因为生产实践中人们发现,煤化程度相同的煤有的 具有自燃特性,有的就不自燃。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4/7
第二章 煤的自燃
2.3 煤的自燃发展过程
1)潜伏(自燃准备)期:自煤层被开采、接触空 气起至煤温开始升高止的时间区间称之为潜伏期。 在潜伏期,煤与氧的作用是以物理吸附为主,放热 很小,无宏观效应;经过潜伏期后煤的燃点降低, 表面的颜色变暗。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裂隙以及煤巷局部冒高,在棚梁上形成浮煤堆积的地方。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4/7
第二章 煤的自燃
3 煤的自燃倾向性鉴定方法与分类 3.2 煤层自燃的外在影响因素
煤炭自燃倾向性是煤的一种自然属性。实验证明,它 取决于煤在常温下的氧化能力,是煤层发生自燃的基本条 件。然而在现实生产中,一个煤层或矿井自然发火的危险 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煤的自燃倾向性,在一定程度上还受 煤层的地质赋存条件、开拓、开采和通风条件的影响。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4/7
第二章 煤的自燃
1.2.1 细菌作用学说
英国学者帕特尔(Potter.M.C) 认为在细菌的作用下, 煤在发酵过程中放出一定热量对煤的自燃起了决定性的作 用。
波兰学者杜博依斯(Dubois.R)等人在考查泥煤的自
热与自燃时指出:当微生物极度增长时,一般都伴有一个
英国学者温米尔(Winmill.T.F)通过实验证实,在不自 燃的煤中加入30%的黄铁矿即可变为具有自燃倾向性的煤。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目录Leabharlann 返回2020/4/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