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邻里关系建设
内容摘要: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远亲不如近邻”的俗语。
其实,讲的就是邻里的社会支持功能。
而我国也确实存在邻里互尊、互帮、互助的长期传统。
邻里之间关系融洽,不仅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所提倡的一种美德。
邻里环境能够为我们的居住、学习、成长、娱乐和休息给予关照和提供资源、机会和场所,能够用价值观、行为规范、非文字的行为举止准则包围和塑造我们,也能够丰富我们的社会和个人生活。
邻居是构成社会的根基,只有邻里的和谐才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
邻里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邻里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邻里和谐,人人期盼。
邻里和谐,人人有责。
关键字:
和谐邻里关系思想道德建设沟通正文一:
邻里关系邻居对于我们,是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重要纽带。
“远亲不如近邻”这句古话足以说明邻里关系的重要性。
邻里关系是社会中的重要公共关系,如果运转良好,将对人群素质、道德水平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我们住在豪华的房子中,但邻里关系缺失,亲人朋友关系也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城市扩大带来的空间距离拉大而日渐疏远,如果生活中只剩下同事、客户等外围公共关系,生活将变得干涩乏味。
二:
中国社区邻里关系现状分析:
在20年前的城市,市民居住的大多是单位分配的房子,共用厨房、厕所等,彼此之间见面的机会相对较多,大家逐渐就相互熟悉。
随着住房条件的日益改善,我们也许不再为争过道而面红耳赤了,不必担心隔墙有耳了,可我们又都被水泥壁垒裹住了。
与此同时,邻里关系由从前的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
当一个社会正在感慨邻里关系的缺失、人际关系的恶化的时候,新邻里关系的萌动,也许就意味着某种变化和希望——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社会的灵魂,被我们淡忘的邻里关系正是这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现在邻里之间打招呼的比例比十年前下降很多,但互助互惠的比例却上升了很多。
现在的邻里关系已经由从前的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也就是说,表面上的寒暄也许少了,但遇到问题的解决方式却科学有效起来。
新邻里关系注重的是大家和睦相处但绝不干涉“内政”,强调的是一种距离感——众所周知,距离常常产生美。
很多高尚社区都设有“住户服务中心”和“业主委员会”,邻居们有什么事情不再相互麻烦,而是直接到住户服务中心,这已经成为一种模式化运作。
简单来说,就是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大大缺乏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
和睦邻里关系历来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随着城市化进程延伸,人们的居住条件由平房向楼房转化。
随之而来的是,亲情环境的缺失,邻里关系的淡漠。
加之整个社会公德教育越来越薄弱,楼上楼下相邻多年而互不相识,居住对门而互不往来的例子屡见不鲜。
孟子说:
“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和睦。
”邻里之间那种友善相处、有难相互扶持,很是让今天置身于钢筋水泥之中的都市人神往不已,现在,一扇门、一堵墙、一幢楼,就像一道鸿沟,隔断了邻居的欢乐。
楼道里遇见,别说问候,淡淡一笑也成奢望。
针对某城市市民做了一项关于“你认识你的邻居吗”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有
42.62%的市民不认识自己的邻居,有
16.39%的市民和邻居熟识,有
59.32%的市民有兴趣认识邻居,有
53.33%的市民觉得周围的邻里关系和十年前相比更疏远了。
三:
原因分析近一二十年来,我国城市社区邻里的关系确实在冷漠化,和谐邻里关系的缺乏是有许多原因共同造成的,社会的,个人的,主观的,客观的。
首先,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居住空间的私密化越来越强,居民对居住空间的私密性和个人隐私越来越重视,客观上限制了邻居之间的联系。
现在邻居之间互相帮助的机会不多了,遇到什么问题,物业可以帮助解决,使得很多人认为没有改善邻里关系的必要,就形成了很泛泛的邻里关系。
其次,现在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加快,不同于以前没有电视没有电脑的物质匮乏的朴素年代,现代社会随着电视、网络、通讯等高科技产品的普及,人们能够得到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多,邻里之间的沟通欲望也大大弱化,造就了一大批新潮的“宅男”“宅女”。
再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极度重视物质的建设,而忽略了精神的需求,追求利益,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大行其道,只要自己好,除此之外都不重要,正是这样越来越多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蔓延,出现了办事靠关系,成功靠金钱的一些不良现象。
很多人对于没有利益可图的周边人也就不愿意付出自己的关心。
除此之外,沉重的生活压力给现代人们带来了更多精神上的负担,使得人们精神压力增大,疲于交往;社会的大规模变迁,人际关系的功利化以及人们之间交往形式的变化,邻里已经不是人们交往的主要对象;社区的制度建设愈来愈行政化,社区居民组织管理远多于服务,居民对于邻里共同活动的参与愈加无兴趣;同时,管理上又根本不存在自治基础上产生的社区自治法,邻里之间的相处没有日常的规定和规范来约束。
四:
反思及对策好的邻居之间应该是一种互助关系。
比如,一起打球,一起修花墙,一起为孩子钉秋千架。
邻里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一种有乐趣的奉献,体现自己事业之外的价值。
合作与互助,能让邻里关系成为最有趣的社会关系和最轻松的社会关系。
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种表现,也是每个市民的基本素质要求。
俗话说:
"低头不见抬头见",道出了邻里关系的密切程度。
要正确处理好邻里关系作为居民个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适应环境在社会城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已不能随意的选择邻居。
当你购房时,你可以选择地理上的环境,却无法去选择人文上的环境。
在邻里关系处理上与其干着急、乱抱怨,不如换个思维:
既然不能让环境来适应你,你何不去主动适应环境呢?这并不是说别人在楼道里生煤炉,我也跟着生;别人在车库里打深井,我也跟着打。
争做个好市民,营造出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邻里氛围。
(二)、多想他人邻里关系处理得好的关键,就是凡事要先想到他人。
诸如:
当你白天准备放开音量收看电视或听音乐时,应先想想邻居有无上夜班的在家休息;当你在高楼阳台为花浇水时,应先看看楼下是否有人,有没有晒着衣被;当你的孩子与邻居小孩吵架时,就应先看看别人的的孩子有否受伤,并主动带孩子去邻居家问个究竟、道个歉;当你要在宅基上砌房造屋时,应主动请左邻右舍共同找出宅基界……这样多为他人想一些,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
(三)、串门走走平时还是常到邻居家串门走走,这样,不仅能融洽关系、增进感情,而且双方有什么事,彼此还能够相互照应,既促进了邻里关系的和谐,也有利于邻里关系的稳定。
但凡事都要有个适度,若频繁的串门,可能令邻里感到不快,也就是说要适可而止。
(四)、和睦相处大家都知道,做一个好邻居,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尤为重要。
人是感情动物,你敬人一尺,人家会敬你一丈,一个好邻居胜似一门好亲戚。
相处朝不见晚见,低头不见抬头见,互相有个关照,比什么都好。
(五)、邻里缘分人的一生能够在茫茫人海中毗邻而居,不论时间长短,也可说是一种缘分。
真想缘分能够继续,双方就应该互相关心、帮助和尊重。
平常的生活无论是楼道里的一声问候,还是见面的会意一笑,都是呵护邻里缘分的一次良机。
邻里缘分如锁,打开不难,锁上也容易,但钥匙就在你自己手中,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去打开它。
(六)、宽容谦让邻里相处的重要一条就是要有宽容心,古人都能做到“让一让,三尺巷”,如今的我们就要珍惜以和为贵,切不可“得理不饶人,无理搅三分”。
更要知道:
你对别人的过错能够宽容谅解是一种美德!因为邻居家庭环境、性格脾气、社会阅历、文化素养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对其显露的缺点或不当之处应加以宽容和谦让,这样才能保持邻居相处长久和睦。
而社区居委会也对社区邻里关系的建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举办邻居节,搭建一个邻居和社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建设和睦融洽的邻里关系,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
这是促进社区自治、加强社区精神和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邻居节对推动社区关系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为邻居之间从互识、互信到互敬、互助创造条件,对促进邻里和谐、建设有新时代特点的邻里关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提高人们团结互助的意识,形成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和文明水平;增加邻里感情,可以有效协调邻里和家庭关系,增强社会关系的内部调节能力,低成本化解社会矛盾,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重要条件。
做一个和谐城市的推动者。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和谐社会不会凭空产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共建共享。
大和谐要从小和谐做起,要积极倡导邻里和谐,邻里之间要讲团结,讲风格,讲帮助,讲进步,做到利益面前多让步,困难面前多援助,处事不当多致谦,关系不和多改善。
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误解;多一点和谐,少一点矛盾。
社区有邻里,乡村也有邻里,城乡邻里和谐互动。
当前,邻里之间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团结协作,互相提高,为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扎实努力,携手共建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