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整合训练(十四)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全员必做题]
1.“美丽中国、魅力中国”是我们守望的家园。
如图是某地区为实现该目标构建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蚯蚓获得的能量来自牛同化的能量的一部分
B.蚯蚓为该生态系统中的次级消费者
C.农作物和蘑菇均为生产者
D.该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
解析:蚯蚓获得的能量来自牛粪中的能量,不属于牛同化的能量,A项错误;蚯蚓以牛粪中的有机物为食,属于分解者,B项错误;蘑菇分解农作物秸秆中的有机物,也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C项错误;该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D项正确。
答案: D
2.(2019·湖南长沙一中二模)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B.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C.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碳元素的根本来源是大气中的CO2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
解析: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A正确;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呼吸作用释放CO2,进而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B正确;人体内的碳元素直接来源于食物中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归根结底来源于植物光合作用中吸收的CO2,C正确;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D错误。
答案: D
3.(2019·湖南益阳期末)汉·韩婴《韩诗外传》:“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琢而食之也”。
下列关于某生态系统中蝉、螳螂(捕食40余种害虫)和黄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地面上无蝉时,螳螂种群不会随之消失
B.大量捕杀黄雀,螳螂的种群密度会一直增大
C.调查黄雀的种群密度时,样方大小需适当
D.“蝉→螳螂→黄雀”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解析:螳螂能捕食40余种害虫,当地面上无蝉时,螳螂可以以其他害虫为食,螳螂种群不会随之消失,A正确;题中食物链组成为“植物→蝉→螳螂→黄雀”,大量捕杀黄雀,起初,螳螂的种群密度会增大,蝉的种群密度会减小,随后螳螂的种群密度也会减小,B、D错误;黄雀的活动范围较大,活动能力较强,需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黄雀的种群密度,C错误。
答案: A
4.(2019·福建漳州二模)人们利用恢复生态学技术改造盐碱化草地,可使重度盐碱化草地恢复至中度盐碱化草地,并最终恢复至轻度盐碱化草地和良好草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改造盐碱化草地的过程中,群落的空间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B.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有益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C.在不同阶段种植不同种类的牧草来改善盐碱化草地可提高生物多样性
D.盐碱化草地生态系统中能量循环的速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恢复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解析:在改造盐碱化草地的过程中,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也会发生变化,A正确;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有益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B正确;种植不同种类的牧草来改善盐碱化草地可提高生物多样性,C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