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五:第4单元-3公平竞争与诚信经营

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五:第4单元-3公平竞争与诚信经营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3.材料中利用广告进行宣传的行为对广告主和广告经营者有什么启示?
【提示】 在发布广告时,广告主和广告经营者既要遵守广告法的规定, 也要受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约束。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 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经营者要遵守公平竞 争和诚信经营的原则。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 3 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
1.消费者的权利,就是经营者的义务 我国有关规定消费者权利和经营者义务的法律包括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 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它们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 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 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都可依法保护其权益。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 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由此可见,消费者的权利,就 是经营者的义务。
内”。
()
(3)某美容院推出套系服务,要求凡光顾的顾客必须选择“美容+美体+护
手+足底保健”整套服务。
()
(4) 商家利用虚假广告蒙骗消费者,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 ) 【提示】 (1)× (2)√ (3)× (4)×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思考】 李某在饮用从甲超市购买的啤酒时发生爆炸,朋友王某、孙 某一起被炸伤。王某作为消费者的哪种合法权利被侵害了?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 2 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
1.消费者的权利主要有哪些? 【提示】 消费者享有安全消费的权利、知情权、自主选择权。 2.食品安全问题侵害了“上帝”的什么权利? 【提示】 材料中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企业没有保证消费者的安全消费的 权利,侵害了消费者安全消费的权利。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问题 1 问题 2 问题 3 问题 4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学生分组探究一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与法律调整 第 1 步背景——鲜活材料,审清细节 2016 年五一节期间,某商场搞了一次大规模的促销活动,发布广告称部分 商品七折出售。消费者李某在此期间购买了一台空调,从买回之日超不过 10 天, 因质量问题不能正常工作,李某于是持“三包”凭证及发票找到该家商场解决 问题。令李某没想到的是,得到的答复是打折商品不负责“三包”。后经有关部 门查明,该商场是先将部分商品提价,然后又以七折出售,让利空间极其有限。
下一页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列举 了 11 种具体的不正当竞争行为,①②③④均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答案】 B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学生分组探究二 我国法律规定的消费者权利与经营者的义务 第 1 步背景——鲜活材料,审清细节 2016 年 3 月 11 日,山西省公安厅对外通报称:2015 年全省共侦破危害食品 药品安全刑事犯罪案件 742 起,抓获犯罪嫌疑人 646 人,移送起诉 464 人,涉 案金额近亿元。其中成功侦破公安部督办案件 19 起, 省公安厅督办案件 24 起, 极大地维护了山西城乡食品药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 全。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让消费者们惊慌不已的同时又无奈至极。纵观 这些频频曝光的质量问题,产品安全已深深地引起人们的担忧。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 3 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
全面认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 经营者在市场中的活动是丰富多样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也各有不同。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列举了 11 种具体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1)经营者采用假冒商标或者仿冒其他商业标记等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 易,损害竞争对手利益。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 2 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
1.该商场的行为以先涨价、后打折的方式销售商品违背了市场交易的什么 原则?
【提示】 商场的行为属于价格欺诈,违背了诚实信用的交易原则。 2.该商场的经营属于正当竞争还是不正当竞争?为什么? 【提示】 该商场做虚假广告,作出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属于不正当竞 争行为。
了巨大的危害。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以次充好违背了市场经营的诚信原则 ②假冒伪劣商品严重侵害了消费
者的安全消费权和知情权 ③没有公平竞争,是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④在
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名优标志,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B.②③④
【解析】 材料中的现象是以次充好,并没有冒用名优商标。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 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不正当竞争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躲 避法律或直接违反法律的方式,采取弄虚作假、欺诈和其他损人利己的手段以 谋取高额的利润。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二、别得罪你的“上帝” 1.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的地位 (1)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呈现出一种“信息不对称”状态,消费者处于弱势 地位,其利益容易受到损害。 (2)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专门的法律,如产品质量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用以平衡经营者与 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立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 营者的商品,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
(3)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 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 向外地市场。
(4)经营者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 (5)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 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教材 P64 探究问题 【提示】 本探究活动旨在通过寓言故事说明“搭便车”这种不正当竞争 行为,引导学生讨论在市场经营活动中确立公平竞争规则的重要性。 3.教材 P65 探究问题 【提示】 本探究活动旨在通过两个镜头引导学生思考广告对人们生活的 作用和影响。教师要结合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规定帮助学生认识防 治虚假广告、规范广告活动的重要性。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5.教材 P67 探究问题 【提示】 本探究活动涉及公众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和打假者的 做法所持有的不同观点,旨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教师可结合具体事 例引导学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进行讨论,辩证分析职业打 假者对于社会进步的利与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 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 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4.教材 P66 探究问题 【提示】 本探究活动以产品质量为例探讨如何建立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 的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的建立双方都要付出成本,经营者希望消费者对自 己经营的产品质量信以为真,而消费者则需要用某种方式来判断经营者的陈述 是否属实,为此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降低这种成本,可以从遵守法律规则,请教 专业人士和从生活经验中获知。
下一页
3.我国制定了哪些法律用以平衡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专门的法律,如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 护法等。
4.消费者应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提示】 消费者权益受到侵犯时,可通过以下方式维权:协商和解,由 消费者协会调解,向国家有关机关申诉控告、仲裁、诉讼。消费者可以要求退 换货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可要求予以赔偿;对于经营者的欺诈行为,消 费者有权要求加倍赔偿。
【答案】 A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下列哪些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
①假冒他人外观设计专利 ②擅自使用他人知名商品特有的包装、装潢
③经营者利用广告对商品的质量、性能、用途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④为
刺激消费,商家对商品进行低价倾销或不当有奖销售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B.①②④
上一页
返回首页
【提示】 安全权。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1.教材 P64 探究问题
先思考再核对答案
【提示】 本探究活动旨在从鲁迅先生的文章《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导入新课,讨论市场经济与公平竞争的关系问题。建议教师先引导学生对鲁迅 先生的文章进行分析,再就两种观点进行讨论。通过本探究活动从而明白,竞 争是市场经济的特征,有市场就有竞争,而竞争要遵守法律和规则,坚持正当 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使竞争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11)投标者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者压低标价,或者投标者和招标者相互勾 结,排挤竞争对手的不公平竞争。
很显然,以上列举并没有穷尽所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因此,《反不正当竞 争法》第 2 条作了概括性规定:“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 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即使某一市场行为并不在法 律所列举的 11 种行为之中,但是,只要它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违反公认的商业 道德,就同样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经营者对消费者权益的维护 (1)经营者首先必须保证消费者享有 安全消费的权利。经营者对于可能危及 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商品和服务,应当向消费者作出 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 并说明和标明 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发生的方法。 (2)经营者应当保障消费者的 知情权 ①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 ,不能作引人误 解的虚假宣传。 ②对消费者就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提出的询问,经营者应当 作出真实、明确的答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