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绩效工资管理制度
按照《浙江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中“事业单位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分配程序和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办法,自主决定本单位绩效工资的分配。
绩效工资分配应以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为依据,合理拉开差距”之指导意见,特制定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为维护广大职工利益,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制度尚未正式出台前,落实医院员工绩效工资分配政策,规范医院内部分配办法,以医院绩效工资实施为契机,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医院收入分配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杠杆作用,真正做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激励广大职工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开拓进取、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目标,努力推进全院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实施对象
全院在编在岗的职工和所有合同制人员(临时工)。
三、考核分配原则
坚持“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并秉持稳定的管理原则,通过科学的岗位绩效考核,最大程度地实行绩效量化考核制度,使绩效与报酬更加匹配;积极鼓励技术创新,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充分发挥专科特色,促进医院管理科学、规范
化,进一步提升医护、行政、后勤等各类人员的岗位适用性和创新能力,实现医院效率和效益协调,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四、绩效工资组成及核定办法
(一)绩效工资由固定工资和效益工资组成。
(二)固定工资在控制合理的人员结构及适应规模下按人事工资关系确定,效益工资的总量不得超过业务收入的10%。
(三)效益工资在临床、医技、行政后勤之间的测算分配比例为1:0.9:0.7。
五、绩效工资的发放程序
(一)固定工资:
每月10日前,人事政工科提供固定工资报表资料至财务核算室,经计算审核后,财务处于每月10日前将上月的固定工资打入职工工资卡。
个人所得税实行代扣代缴。
(二)效益工资:
每月5日前,相关部门(含信息、总务、设备、人事等)应将上月有关收支数据报财务核算室,由财务核算室计算出各科室上月应发效益工资;绩效考核办在每月18日前完成全院各科室绩效综合考评分数统计,交院考核领导组批准后,报财务核算室计算出上月实际可发放效益工资,经院长审批后,财务于每月20日前将上月的实际可发放效益工资打入职工工资卡。
个人所得税实行代扣代缴。
六、效益工资管理和计量方法
1.建立效益工资考核管理机制,成立以院长为领导的相关考核组
织管理机构。
2.实行院科两级考核分配,医疗、医技、护理、总务、职能分别考核;采用月考核、百分值制计酬。
科室考核围绕管理、任务、质量、效益(市场)、服务与劳动纪律、卫生感管等六方面,突出技术、服务、数量、医德医风管理。
3.在医德医风、行风建设方面,依照医院相关规定,对违反劳动纪律、发生廉政建设问题,酌情扣除绩效考核得分。
4.关键性指标考核
关键性指标主要指药品比例、平均住院日、病床使用率、出院病人数、门诊病人数指标。
上述五项指标按实际完成率情况,酌情扣除绩效考核得分。
七、实施要求
1.加强院科两级管理,健全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
绩效管理是院科两级管理的核心,要从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医院文化这个高度出发,将医院目标与岗位职责紧密结合,从关键绩效指标设计的科学性、考评过程的公平性、考评结果的公正性和考评结果处理的有效性上,实现“标准、规范、程序、方法”统一的绩效考核。
2.严格岗位绩效考核,进一步完善岗位考评办法。
科室要按照各级人员岗位职责和医院绩效分配方案,健全科内岗位绩效考评制度,重点考核医务人员的工作业绩和工作态度。
要加强绩效沟通,指导和帮助下属及时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下属的成长。
3.强化质量管理,提升绩效管理水平。
质量管理要围绕预防医疗
缺陷的发生为中心进行质量控制,着力提高核心医疗工作制度的执行力。
要在质量管理中明确责任主体,落实责任追究,健全院科两级质量管理体系。
八、本制度由院绩效办公室负责解释。
九、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