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4次)1.一棵枯木上,生有苔藓、藻类、蘑菇等生物,它们(枯木和生物)共同构成了 A .种群 B .群落C .生态系统 D .生物圈 2.在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化到生物群落中的是 A. 蚯蚓 B .硅藻 C .硝化细菌 D. 酵母菌3.如下图所示是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和海洋水深关系的曲线。
以图中信息做参考,判断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在远洋水域,从水深30米处开始,随着水深增加固定太阳能的数量逐渐减少,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生产者中,主要的生物类群是藻类B .近海水域水深10米左右处生产者的数量最多C .生活在水深100米以下的生物,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只有分解者D .影响海洋生物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海水盐度,这一点与陆地生态系统有区别4.海水退潮后露出的海边岩石上有各种海藻附着,它们从上到下呈带状水平分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同深度的海水A .温度不同B .盐度不同C .含氧量不同D .光谱成分不同 5.在生态系统中,以朽木和粪便为生的蕈类、粪金龟子、蚯蚓等生物为 A .次级消费者 B .生产者 C .分解者 D .初级消费者 6.根据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按营养功能来分类,应属于() A 生产者 B分解者C 消费者D 因细菌种类不同而不同 7.下列是池塘中一些常见的生物,其食物链顺序正确的是 ( ) ①鱼类 ②藻类 ③水生甲虫 ④池边杂食动物 ⑤水蚤A .④→①→②→③→⑤B .②→⑤→③→①→④C .③→②→①→⑤→④D .②→⑤→④→③→①8.右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 .在该食物网中,H 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C .若B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 .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 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 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此成语中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有( ) A 2 B 3 C 4 D 510.用英文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用箭头表示食性关系,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下列哪种食物链或食物网中a 种群较为稳定 A a →b →c B CD第二节生系统的能量流动(15次)1.在一条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其去向为()①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②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 ③流入到次级消费者体内 ④流人到分解者体内A .②③B .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2.生态系统的能量在流经食物链的各营养级时其特点是()A .逐级递减和循环流动B .逐级递增和单向流动C .逐级递减和单向流动D .逐级递增和循环流动3A .aB .bC .cD .d 4.在一个农田里最好使能量流向农作物,农民除草就是调整 A .作物和杂草间的关系 B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D .水和肥料的使用效率5.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表示的是A .营养级与能量的关系B .各营养级能量利用率的关系C .食物链中各营养级捕食量的关系D .生物种类与能量的关系6.图中是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其中1、2、3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个营养级的生物,下面哪条食物链与金字塔相符()①草 ②树 ③昆虫 ④兔 ⑤鸟 ⑥狼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③→⑥ 7.“一山不容二虎”这一谚语,用生态学观点可以解释为()A .虎所需的生活空间很大B .身强体壮的虎以身体弱小的虎为食C .虎性情孤独,不群聚D .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能得到的能量越少,个体数量也就越少 8.某一生态系统中,已知一只鹰增重2kg 要吃l0kg 小鸟,小鸟增重0.25kg 要吃2kg 昆虫,而昆虫增重l00kg 要吃1000kg 绿色植物。
在此食物链中这只鹰对绿色植物的能量利用百分率为() A .0.05% B .0.5% C .0.25% D .0.025% 9.右图所示食物网存在于某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若甲(生产者)固定太阳能为N,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丁获得的能量()A .等于10-1NB .等于10-2NC .少于10-1N D .多于10-1N 10.假设右图所示食物网中水稻固定的大阳能为N ,能量传递效率为10%,且均匀传递,则人类获得的能量()A .等于10-1NB .等于10-2NC .少于10-1ND .多于10-1N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6次)1.生物地化循环是指: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A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B .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时逐级递减的全过程C .在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反复循环运动D .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 2.连接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 )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 .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 C .生产者和消费者 D .生产者和分解者 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来自A .燃料中的碳B .非生物环境中的碳C .食物中的碳D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4.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 B .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C .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物的光合作用D .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而消失5.右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对该图说明不正确的是 A .这是碳元素的循环B .A 与B 两种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 .图中缺少的化石燃料的燃烧D .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6.右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 —e 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共有3条食物链B .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c,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aC .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度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D .若c 所含能量为5.8×109kJ,d 含1.3×108kJ,则a 至少约含4.5×107Kj7. 以生态学的观点解释水稻种植过密反而减产的主要原因是 A .阳光很难照到全部水稻叶子上 B .过度密植作物之间种内斗争激烈 C .种植过密阻碍空气流通 D .过度密植会使害虫大量繁殖8.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物链中,碳是以哪种形式流动的 ( ) A .二氧化碳 B .有机物 C .碳酸盐 D .二氧化碳和有机物 9.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A .物质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B .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C .先进行物质循环,后发生能量流动D .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10.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是通过A .光合作用B .呼吸作用C.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D.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第四节生系统的信息传递(17次)A.信息素B.有机酸C.孔雀开屏D.温度2.一下现象属于生态系统行为信息起作用的是()A.蝙蝠的“回声定位”B.荧光虫发荧光C.蚊虫飞行时发出的声音D.雄鸟的“求偶炫耀”3.农民在夜间利用黑光灯诱捕鳞翅目昆虫,这是利用了昆虫的()A.向光性B.变异性C.应激性D.适应性4.下列关于光因子对生物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只有在强光下小麦和玉米才能长得好B.夜间用黑光灯诱捕的蛾类对紫外线敏感C.日照时间的长短对动物的繁殖活动没有影响5.光周期影响许多动物的性行为,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D.体液——神经调节6.有人做过如下实验:将某种蛙放到明亮处体色变亮,再将它放到暗处体色变暗。
在明亮处,给此蛙注射褪黑色素,蛙体色逐渐变暗,但不久以后又慢慢恢复亮色。
若将此蛙的眼睛蒙住,无论放在明处还是暗处,蛙体色均为暗色。
切除垂体后,把蛙无论放在明处还是暗处,蛙体色都保持亮色。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下列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光是影响蛙体色变化的外界因素B.蛙褪黑色素可使青蛙体色变亮C.蛙体色的变化受神经和激素的调节D.蛙褪黑色素的分泌与垂体有关7. 某一品种的菊花通常在秋季开花,若使其在夏季开花,应当采取的关键措施是在适当时期A.补充光照使光照时间延长B.适当提高温度C.遮光使光照时间缩短D.适当多浇水8.农业上为了有效地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方法来治理,性引诱剂的治理主要是达到()A.改变昆虫性别比例B.降低昆虫的出生率C.增加昆虫的死亡率 D.改变昆虫的年龄组成9.一种雄性极乐鸟在生殖季节里,长出蓬松而分披的羽饰,决定这种性状的出现是由于()A、应激性B、多样性C、变异性D、遗传性D.光因子决定水体中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布10.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起作用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生命生活正常地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只有以上三种作用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8次)1坏了生态系统的A、生产者B、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D、食物链2.城市生态系统容易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是()A.物质和能量大量输入输出B.城市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C.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的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物量大D.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生活物质浪费严重3.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①生物多样性是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A.①③⑤⑥⑧B.②③④⑥⑦C.①②④⑤⑦D.①③④⑤⑧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在下图所示曲线中能准确表示两者关系的是(a代表抵抗力稳定性,b代表恢复力稳定性)5.下列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A.呼伦贝尔大草原B.青海湖C.人工蔬菜大棚D.西双版纳雨林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森林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一般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B.草原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常会发生剧烈的变化C.农田生态系统总是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D.整个地球上海洋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7.下列能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是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8.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除生产者外,哪种生物的灭绝会导致另一种生物随之灭绝()A.乙B.丙C.丁D.戊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第二节生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四节生系统的信息传递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