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2-4-1 综观中外历史发展的一般过程,明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要点提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人们要创造历史,首先必须生存,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这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
社会生产的发展,引起国家政治制度、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从而使整个社会面貌都发生了变化。
所以,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活动建议:教学的全程,都要结合相关内容,如古代农业社会的生产特点、近代工业社会的生产特点,帮助学生感悟这个道理。
从生产工具看人类社会的演进【课前准备】循环播放人类社会发展图片【导入】从刚才播放的片花中,我们看到人类从远古一路走来,经过不断的传承、创新、发展,终于有了今天这样庞大的地球村和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
在回望人类历史时,我们总会追问:人类社会是怎样发展而来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历史,从生产工具角度去看人类社会的演进。
【新课】走进国家博物馆出示:石耜铁犁铧图片师:这是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地下一层古代中国展厅中的2件古农具,知道它们在农业生产中的用途吗?生:石耜是用来掘土翻地的,一掘一退,边掘边退,出示示意图,我们称耜耕;铁犁铧是犁耕,安装在在木犁头或石犁头上,可以松土划沟,出示示意图)师:这两件古农具出土,说明了什么?(已经出现了农耕;石器耜耕;铁器牛耕,农业生产工具改进了……)补充:光靠铁犁铧还不足以证明当时有牛耕了。
牛耕是牛与犁的结合。
犁的存在是牛耕出现的先决条件。
除了犁,还要有牛,要存在牛与犁结合起来耕地的可能。
那么当时,有没有牛被运用于农业生产呢?在国家博物馆还收藏着这么一尊文物。
链接:图片牛尊师:仔细观察,你认为我们要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是否已出现牛耕,最关键应该看这牛尊什么部位?(牛鼻环)为什么?(生:牛鼻环的出现说明了人们已经能够控制、驯服牛)师:单凭这个就能推断出牛耕吗?还需要史书印证。
出示《吕氏春秋》记载的小故事:“时乌获疾引牛尾,尾绝力颤,而牛不可行,逆也。
使五尺竖子引其棬,而牛姿所以之,顺也。
”师:谁能介绍下这个故事?(意思是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
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倒乖乖的走了。
)说明了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服牛技术,能够利用牛进行农业生产。
师:除了《吕氏春秋》的记载外,我们还可以从孔子两个弟子的名字中得到印证:据记载孔子有两个字“牛”的学生,一个是冉耕,字“伯牛”,另一个是司马耕,字“子牛”。
他们俩的名和字把“耕”和“牛”联系起来。
归纳:从出土文物、史书记载中,都可以向我们反映了当时春秋战国时期一个什么信息?生:已经出现牛耕的事实。
师:我们把学习历史过程中,这种出土文物和史书记载相互印证的方法,称为二重印证法。
这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今后在学习历史中,我们要学会运用。
师:从这两件古农具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牛耕比商朝时期的石器耜耕要进步。
进步在哪里?(坚硬、锋利、耐用、畜力……)这也说明了当时农业生产可以做到精耕细作了。
这种生产工具的进步说明了我们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了。
我们把“人”利用“生产工具”改造“自然”的能力称为生产力。
从这张示意图中我们可以发现生产力包括三要素:(人)劳动者、生产工具、(土地)劳动对象。
其中,劳动者起决定性作用,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取代石器,体现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能否推测下,生产力的发展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哪些影响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史料印证。
史料印证史料一“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汉书·食货志》简译:战国初年魏国的农民一家五口,种植百亩田,在一般年成下,每亩可收粟一石半。
百亩可收150石。
(注1:战国初年,亩产相当于今205.8市斤;一家“百亩”,合今市亩32.8亩,一家总收获的原粮相当于今6750市斤。
注2:20世纪70年代,华北地区粟产量约400市斤。
)史料二春秋中期管仲分都城为21乡:2000家为一乡,21乡凡42000家。
以一家五口计,齐桓公时临淄人口约20万人。
战国中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战国策·齐策》史料三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示意图史料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注1: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粮食产量和人口问题的史书记载,我们也可以用考古发掘报告证明:战国墓葬和遗址比西周、春秋时期多,这证明了战国时期人口增长,如果粮食供应没有相应的增加,不可能维持成倍增长的人口。
追问:还记得这种文物和史书相互印证的学史法叫什么吗?(二重证据法)粮食产量多了,人口增长了,实际上是指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了,关于战国时经济发展,史书都有记载。
出示例证《战国策·齐策》记录的齐国都城临淄百姓生活“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
注2:关于战国时期,在政治上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我们来看下马克思是怎样说的“铁器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地区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159页师: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逐步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许多公田以外的私田。
(联系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学生了解什么是公田。
)很多地方出现了“公田不治”“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等公田被荒芜的情况。
我们来看《吕氏春秋》中的记载。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意思是在公田上的集体耕作,劳动者由于缺乏生产积极性,隐藏力气,进展缓慢;而在私田上劳作,劳动者由于劳动积极性提高,使出了力气,所以进展迅速。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呢?因为当时公田是属于国君所有,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要缴纳给国君。
而私田是属于个人所有,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而且为了提高劳动者积极性,私田主人逐渐改变了原有的剥削方式,即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后,可保留一部分产品,这样耕种的人就转化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就转化为封建地主,农民向封建地主缴纳地租,逐渐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剥削方式的改变又进一步推动的农业生产的发展,各国的经济实力大增,人口增长,各国不再满足于狭小的地方,相互进行了征战。
因此,在这样不断征战和不断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各国纷纷开始变法,最终逐渐建立了封建制度。
注3:面对当时铁器牛耕出现,带来社会发展,引起社会变革与动荡,这时,一些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针对变革和动荡所产生的许多新的社会问题,提出了种种解决的办法和思想,逐渐形成了各种学派,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局面。
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石器耜耕到铁器牛耕,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生产力发展主要体现在铁器牛耕取代石器耜耕,社会影响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填空。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生产力与社会之间有什么关系?(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社会不断进步”,是否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原理呢?接下去我们就走出中国国家博物馆,放眼世界。
放眼世界2010年,在我国上海,成功举办了世界第41届博览会。
你知道世界第一届博览会在哪里举行吗?(英国伦敦水晶宫举行)师:维多利亚女王怀着从未有过的骄傲和自信前往水晶宫,亲自来给世博会剪彩。
兴奋的女王反复使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
你能否揣度一下:女王为什么会反复用“荣光、荣光、无限的荣光”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呢?出示材料:第一届世博会展出了超过1万3千件代表人类文明成果的展品。
它们由世界各地近1400名参展者提供,其中一半多是英国厂商。
“日不落帝国”在这次展览会上显示了它强大的实力,出尽了风头。
猜猜看:英国在这次展览会上会展出哪些展品呢?(纺织机、蒸汽机、蒸汽机车、蒸汽船等)出示图片:蒸汽机师:在第一届世博会上,这台重达630吨的庞然大物最为抢眼,能认出这是什么吗?(蒸汽机)说起蒸汽机,你会想起谁?(瓦特)强调瓦特是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不懈努力和不断改进,制造出第一台具有真正使用价值的蒸汽机。
面对这台庞然大物,人们啧啧称叹,就连英国女王也兴奋不已。
她好奇地问这台机器的“力气”有多大?工程师们回答:相当于700匹马(700 马力)。
女王激动地说:“科学技术使大英帝国拥有了全世界君主都梦寐以求的东西—力量。
”为什么维多利亚女王称之为“力量”?请同学同桌合作,结合资料卡二找出证据证明。
史料一“瓦特改进、发明的蒸汽机是对近代科学和生产的巨大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导致了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史料二瓦特的蒸汽机解决了大工业发展所必需的动力问题,推动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炼铁厂用它来开动鼓风机,为高炉提供风力,煤矿用它来排除矿井积水,纺织行业用它来作为动力。
1785年用于棉纺厂,1793年用于毛纺厂,1789年用于织布厂。
1800年,英国全国已有蒸汽机321台,总功率5 210马力,1825年增至15 000台,总功率375 000马力。
——刘祚昌等主编《世界通史》近代卷上,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1页史料三1825年9月27日早晨发生的情景是难以描述的。
许多参加这一历史事件的人整夜都不能合眼,一直站着。
人人精神振奋,心情愉快,有些人喜形于色,另外一些人惊讶不已,使得这个场面丰富多彩。
列车在预定的时刻开动了。
“运动号”火车头由它的制造者──史蒂芬逊──驾驶带着列车走,火车头后面是六节装煤和面粉的车厢;在这六节后面的车厢里坐着铁路的经理和老板,后面又是二十节改供乘客用的煤车,都挤满了乘客,最后是六节装满煤的车厢。
火车头上面悬有一面旗,写着:“私人的尝试有益于国家。
”(原文为“periculum privatumutilitas public”)铁路两旁人山人海,许多人跟着火车跑;另外一些人骑在马上沿路旁跟随着火车。
在近达林敦的路上有一个大斜坡,史蒂芬逊决定在这个地方试验火车头的速度;他放出警号清除道路,加快行进速度达每小时十五英里(二十四公里)。
列车进入达林敦车站时,才知道车上共有四百五十个乘客,列车载重共九十吨。
──周一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第36页发明轮船的美国人富尔敦,是一个绘画天分很高的人,所以最初他是一个肖像画家……他为了研究轮船,特别去英国向辛明敦(英国船舶发明家,1802年,利用瓦特蒸汽机造了一艘有蒸汽划水车的大船)请教,同时又到法国观摩费区(美国人,1787年发明蒸汽船──编者)的设计图……买了一架瓦特蒸汽机,在一八七年造了一艘空前卓越的轮船,这就是有名的“克勒蒙特号”,两侧各有一个划水的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