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

答案一、单选题1、B2、B3、C4、C5、C6、C7、D8、C9、C 10、B二、多选题1、ABC2、ABCD3、ABCDE4、ABCDE5、ABC6、ACD7、CD 8、CDE 9、CE 10、ABCDE三、名词解释1、经济基础: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2、理性认识:(1)使认得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关系和整体的认识。

(2)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3)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社会进步:是对社会进步发展的总概括,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本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社会基本领域的变化和变革。

四、判断说明:1、一切社会意识都是社会意识形式。

答:(1)此命题是错误的(2)社会意识从高低不同层次看,可以区分为社会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低水平的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则是高水平的社会意识(3)只有高水平的社会意识才是社会意识形态。

2、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

答:(1)错误(2)这是正确的前提发引了错误的结论(3)真理是有用的是指它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对象(4)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即真理”是实用主义真理观五、简答题1、简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其辩证关系。

(1)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程度,人们日常物质生活条件的状况等等。

(2)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成果的体现,它包括两个方面:智力、文化、方面和思想改造方面。

(3)二者关系:a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一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b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物质文明的正确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2、简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1)人民群众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它包含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大多数,那些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和社会集团(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

六、论述题1、什么是党的思想路线,它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关系怎样?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是紧密联系的,是一致的,这个一致性体现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知和行在实践中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只有化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才能在现实中实现,在改造世界中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思想路线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对认识论的贯彻和运用。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世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在思想路线就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通过调查研究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因此,在思想路线上要求理论,又不能把理论当作教条。

理论要于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依次在思想路线上要求人们必须要用实践去检验认识,使认识得到修正、发展。

2、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界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3)其辩证关系是: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第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需要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需要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根据。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每小题1分,共45分)1、B2、C. 3.B 4、A 5、C 6、A 7、B 8、A9、A 10、A 11、A 12、D 13、D 14、A 15、B 16、D17、B 18、C 19、A 20、D 21、D 22、C 23、C 24、D25、B 26、C 27、B 28、C 29、B 30、B 31、B 32、C33、A 34、B 35、C 36、C 37、C 38、A 39、C 40、C41、C 42、C 43、D 44、B 45、B二、双项选择题答案(每小题1分,共10分)1、AC2、AE3、CE4、BD5、BC6、DE7、AB8、AC9、AB 10、CE三、多项选择题答案(每小题1分,共5分)1、ABCDE2、ABCDE3、ACD4、ACE5、BCDE四、简答题答案要点(每题5分,共20分)1.简述联系的普遍性。

①联系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②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着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现象存在着某种联系或关系,离开同周围事物的联系,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不可能的.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没有联系也就没有多样而又统一的物质世界。

④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之网,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一方面,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成分或环节。

个个环节都处于联系之中,并通过它们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2.简述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实践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实践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②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生产活动中,人们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社会关系。

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最基本源泉和推动力。

③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首先是调整、变革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某些方面和环节的活动。

这种活动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斗争。

在这种活动中,人们认识了社会、认识了人和人的关系,也进一步认识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这一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

④科学实验是一种尝试性、探索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是以认识为直接目的的实践活动.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实验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人类认识的重要釆源之一。

3.简述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①事物在发生根本质变之前,总的说来是处于量变过程中,但由于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

部分质变可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

②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一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而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来。

阶段性部分质变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变化不平衡性的一种表现。

本质属性是同事物过程共始终,非本质属性则经常变化。

本质属性未变,事物处于总的量变过程中,非本质属性的变化,使事物某个阶段发生了性质的变化,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了部分质变。

③局部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全局的性质未变而其中个别部分发生了性质的变化。

局部性部分质变是事物内部各部分发展不平衡性的一种表现。

由于各种不同条件,组成全局的各个部分的变化并不是齐头并进的,其中有些部分的条件成熟了,首先发生变化,另外一些部分则相对不变,这就是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④部分质变不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二者不能混淆起来。

部分质变也不是单纯的量变,它也要以量变为基础,二者也不能混淆起来。

由于事物的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事物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和部分质变的界限又有相对的一面,在一定场合下为根本质变的东西,在另一场下则成为部分质变;反过来也是一样。

4、简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①人、昂群众是一个广泛的社会历史范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

但在任何时期,劳动人民(包括其知识分子)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都是社会发展酌推动力量。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寓的创造者。

社会的右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劳动人民是生产的主体,是生产力的体现者,是最终决定历史前进的社会力量。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类一切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都在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一切优秀文化成果都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

历史上为数不少的杰出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和文学艺术家直接来自于劳动人民群众。

在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劳动知识分子功不可没,他们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

历史上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自己起来摧毁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斗争.⑤在剥削阶级统治社会的情况下,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自身的贫穷;创造了社会精神文明,同时也创造了自身的愚昧;创造了新的社会形态,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新的被奴役的地位。

只是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自己当家作主人,社会财富为全体劳动人民所有,社会的精神文明为人民群众自己所享用,社会的发展带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

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自己的事业。

五、论述题答案要点(每题10分,共20分)1、试论社会基本矛盾和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关系.①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的矛盾体系,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贯彻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推动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它们涉及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方面,形成了整个社会结构,规定了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其他社会矛盾的根源,规定着它们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了社会基本矛盾也就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普遍规律。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但它与旧社会的性质根本不同。

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加以解决。

⑧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根本条件,这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完成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的保证.但是,基本适合并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在适合中有不适合的方面和环节。

这些矛盾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解决这些矛盾的道路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解放生产力,生产力。

2、试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对实际活动的指导意义。

①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我们的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现实?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能否反映现实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