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课课型与教学
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两个问题:
1、老师讲述的故事并没有吸引学生的注意;
2、时间已过了半小时,此时老师开始转到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主题上, 接着教师介绍了什么是小提琴协奏曲,至 此所剩时间不多,当老师播放小提琴协奏 曲《梁祝》时,已经接近下课
思考:
1、现在的高中生是否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 情故事,
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 音乐。
呈示部:主部主题──在竖琴的伴奏下,小 提琴演译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
(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多少人听了段旋律都为之陶醉。作者在选取这段 主题时可是费了一番苦心。当年他们还是上海音 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剧团当 演员,他对越剧音乐既熟悉又喜爱。在创作《梁 祝》时,故事流传在浙江一带,越剧是浙江的代 表剧种,他决心从越剧音乐中取材。据平时的观 察,许多越剧名演员,不论他们演出任何剧目, 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时,台下都会博得热烈地掌声 为之呼应。作者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梁祝》中 “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 心的音调。)
音乐如此美妙的快感的感受感悟和技能的传 送,这个美丽的工作是我们音乐教师的职责。
所以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的工作是意义深远而 美好的。
在音乐教学中,那种人为的、固定不变的模 式,呆板成旧的方法,单调枯燥的内容,注 定要使学生久而生厌,继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作为一名称职的音乐教师,就应想方设法上 好、上活音乐课,要着力使音乐课永远充满 着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喜爱音乐课, 想上音乐课,就一定要竭力使学生在音乐课 中能获得别的学科所从来没有过的快乐感受 和心灵撞击。
中小学音乐课课型与教学 结构设计
(欣赏篇)
广州市荔湾区 莫黎丽
仅仅感受音乐而不思索音乐会失去音乐 的真髓,仅仅思索音乐而不感受音乐便 丢掉了音乐的灵魂。
音乐欣赏课应该是什么样的? 音乐的本身是多姿多彩的, 音乐欣赏课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音乐是什么?
音乐可以用来描绘一切大自然的美景和人 类的生活,如大海的波涛,壮丽的日出、 日落,百鸟的啼鸣和战争的喧嚣。它既可 以表现人类的欢乐、歌舞,又能表现人类 的悲痛和忧伤。它能给人们带来感奋和激 昂,也能使人们陷入静静地深思。它可以 使人们在悲痛之余冷静地面对人生,也可 以使人们在欢乐之后更加高昂地迎接新的 生活。
三、乐曲的结构采用了欧洲古典传统的奏鸣 曲式(见分析图)
梁山伯与祝英台(奏鸣曲式)
引子 呈示部 展开部 再现部 结束部
彩虹万里百花开 花间彩蝶成双对 千年万代分不开 梁山伯与祝英台
下面依结构图欣赏作品(30分钟)
引子: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 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
2、除了在课堂上以不少时间来讲述《梁祝》的 故事外,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3、在一所市重点高中的音乐课里听到的这节音 乐欣赏课,该引发我们去思考哪些问题。
个案(二)
一、导入(回忆式)(5分钟)
“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地 旋律,打动了多少爱乐人的心。小提琴协奏 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样一首令欣 赏者为之倾倒的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之一。 下面请一位同学,用她那把心爱的小提琴来 为我们演奏这首《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 题。”(表演)
提问:“你在多次演出中都演奏了这首乐曲, 你是不是非常喜欢这首作品?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小提琴协奏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
二、作品创作背景简析(3分钟)这是一部 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为题材,以越剧音乐为素材而写成的单乐章 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 Butterfly-loves(《蝴蝶的爱情》)。
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 的对比。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独奏与 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 (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在途中与梁山 伯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这段音乐 主题就是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情景。) 在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 结束部。在弦乐颤音的衬托பைடு நூலகம்,梁祝二人同窗三 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 恋之情。(传说中二人在临别时,祝英台假意说 家中有个妹妹愿嫁与梁山伯,约梁山伯去探望。 故事就这样发展了下去。)
个案(一)
日期:x年x月 学校:X市X中学 课题: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执教教师开门见山,一开始就向学生提问: “你们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吗?”, 学生似乎对老师的提问没有作出任何反应, 老师非常耐心地等待学生的回答,在短暂 的沉默以后,老师热情地对学生讲:“梁 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民间流传的爱情故 事,……”于是,教师有声有色地完整的 讲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详的事情就要发生。
展开部: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 灵投坟。
(祝英台的父亲逼祝英台嫁与官僚马府少爷马文 才,祝英台抗婚不嫁。)铜管乐奏出了表现残暴 的封建势力的主题。紧接着小提琴采用戏曲的 “散板”节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 乐队以强烈的全奏,衬托着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 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题。逐渐形成了矛盾冲突的高 潮,越来越激化,但音乐突然停顿下来,又转入 慢板乐段──“楼台会”(传说中正在此时,梁 山伯来祝家探望,得知祝英台为女子也得知祝英 台的痛苦,二人楼台相会互诉衷肠。)这时大提 琴与小提琴对答式的手法“一问一答”,如诉如 泣的曲调。
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历 史上是否真有这两个人物呢?(讨论)
这一民间传说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梁祝二人 可谓是千年等一回。据史册记载,梁山伯是明朝 的一个县官,因秉公办案,有“梁青天”的美称。 梁山伯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葬在山青水 秀的胡桥镇。可是在挖掘墓地时,发现一墓穴, 穴中有一块刻着“祝英台女侠之墓”的石碑。石 碑背面记载着祝英台的身世:“祝英台乃是南北 朝时代的陈国人,一生行侠仗义,后来遭贪官马 文才父子陷害致死,当地人们偷偷将其安葬于胡 桥镇。由于梁祝二人都是为百姓办好事的人,人 们便把他俩合葬在一起。从那以后,在民间就产 生了各种各样关于梁祝感人致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