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自闭症患者家长心理压力来源的探讨

对自闭症患者家长心理压力来源的探讨

通过电影《自闭历程》探讨与自闭症相关的问题
10110540102 贾晨心理学(特殊教育)
一、Temple有哪些独特的症状表现?
1.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用图片思考以及关注细节。

2.语言发育异常.尽管她能够顺畅地与人沟通,但是其语音语速语调韵律还是异于常人。

3.感知觉异常。

触觉:Temple不喜欢与人有肢体接触,但她通过与木板之间的挤压来获得生理上与人接触的满足。

味觉:Temple对于食物很挑剔,只吃果冻和酸奶。

听觉:对于高频的声音很敏感。

4.刻板行为:Temple对环境有着刻板的要求,环境的一点点变化都会导致Temple情绪的失控。

5.攻击性行为。

Temple在面临同学的嘲笑时,不懂得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是对同学采取攻击性行为以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

6.面部表情识别困难。

Temple不能很好地识别他人的表情,也不能在各种情景中运用合适的表情。

二、如何安置自闭症儿童?
我认为,面对自闭症儿童的安置问题时,一定要关注儿童的年龄。

如果儿童年龄较小,即小于四五岁,那必须要进行高强度的干预,从语言、肢体接触等多方面给予他刺激,以期最大程度地加强其社会化。

对于年纪较大且智力较高的孩子,教育者应全面观察儿童,找到其兴趣所在,以此来引发其思考,并借机对其施加教育。

而面对一些普通的自闭症大龄儿童时,教育者在对其施加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他情绪的变化,探索其情绪变化的原因,尽量让孩子在一个快乐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三、自闭症儿童带给父母和家庭的压力及应对办法
我们生活在一个并不十分宽容的社会。

面对自闭症患者,我们总会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歧视的目光。

因此,自闭症患者家长的心理压力便是不言自明的。

然而这压力的来源是多方的,我认为,我们可以粗略地将这压力来源分解为内部来源与外界来源。

(一)内部来源
1.父母对儿童将来发展的担忧。

以Temple的母亲为例,在得知Temple患有自闭症孩子且可能需要终身在疗养院疗养时,她脸上的绝望也是溢于言表。

此后,Temple的母亲便更加用心地与Temple沟通交流,以期发展出她的语言。

我想,她这样做的原因,无非是在帮助Temple迈出社会化的第一步。

只有有了语言,Temple才有可能与他人交流并独立生活。

由于母亲对Temple的早期干预进行地还算不错,因此Temple最后的发展让人非常出乎意料。

然而在这方面,中国的父母可能会比国外的父母压力更大。

首先,在中国,自闭症的早期干预这一块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错过了发展关键期,患儿与正常儿童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其次,自闭症儿童一般结束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就面临无处安放的问题,当父母年老体衰无力照看他们之时,自闭症患者可能连正常的生活都依然无法自理。

这让父母们怎能不
担忧?这种对未来的担忧与恐惧将长时间煎熬着这些家长。

此外,儿童患有自闭症的现实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会形成冲突,这种冲突来源于父母对自己愿望不能满足的无奈,这同样增加了父母的精神负担。

2.父母的自责。

医生曾经对Temple的母亲说:“自闭症很可能是由母爱缺失导致的,在某个关键阶段,母亲冷淡疏远孩子,而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身体上的爱抚。

”这样的自闭症成因的解释盛行了很久,这无疑增添了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心理压力。

在我们的认知范围中,子女是依附着母亲生存的小生命,子女发展的快慢与好坏似乎都与母亲息息相关。

这一“冰箱父母”的论断暗含着“孩子本来是正常的,是由于父母的过失才导致孩子变成现在这样的。

”这一信息。

父母除了要接受孩子并不健康这一事实之外,还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懊悔自责的情绪。

(二)外界来源
1.外界对父母本身的不理解。

在Temple刚被诊断为自闭症的时候,医生曾要求与Temple的父亲——而非正在他面前的Temple的母亲——进行一次谈话,除了可以看出医生不想伤害这位母亲之外,更说明了医生认为这位母亲是造成她女儿自闭症的元凶。

鄙夷、甚至略带责备的神色显露无疑。

连医生都有如此这般的想法,更何况外界对自闭症了解更少的人呢?
2.外界对自闭症患者的不理解。

根据积极行为支持理论,人的动作都是功能性的。

自闭症患者的刻板行为也是有他们的原因。

自闭症患者的行为举止多和常人不同,他们的社会交往与沟通障碍使得他们根本无法融入正常人的生活,这就使得人们不能理解他刻板行为的根源。

在学校,同学及老师将自闭症患者视为异类,即便他们(如Temple)可能天赋异禀;在社会,人们更不会去试图理解自闭症患者的怪异行为,只会认为他们是行为古怪的怪胎。

儿女们这样的生存状态,怎能让父母不担心忧虑,这无疑使得自闭症患者父母的内心更加忧虑。

3.父母不能得到良好的社会支持。

这里的社会支持包括很多方面:专业人员提供的技术支持;境况相同的家庭的父母提供的支持;亲友提供的支持;国家政策能够提供的支持等。

电影《自闭历程》并没有提到Temple父亲对Temple的照料。

我们可以想见Temple母亲的压力之大。

在Temple年幼的时候,影片并没有提及Temple的母亲得到的社会支持。

因此,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Temple的母亲直到Temple进入中学并遇到那位科技老师前都一直处于很焦虑的状态中。

这位老师给了Temple很大的帮助,这对她的母亲也是一种拯救。

后来Temple又寄住到了她的姨娘家中,这二位对Temple的认同与教育,在很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母亲的生活压力与精神压力。

(三)父母们的应对措施
那么,既然孩子的疾病无法改变,那么父母就应该行动起来拯救自己。

父母的压力的最终根源是担心孩子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他们害怕自己百年之后孩子会无人照料。

我认为,父母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自救”。

1.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父母应告诉自己,自己的孩子确实是自闭症患者,不要再自欺欺人。

不要在对自己说:“我的孩子哪些方面做得很好,只是哪些方面有些不同。

怎么可能不正常?”这类的话。

2.主动为自己寻求社会支持
父母要与周围的人(包括家人,友人及专业人员等)多沟通。

有研究表明,在中国大陆,社会支持效果的优劣排序为:配偶,老师,自己的父母,配偶的父母,孩子的医生,朋友,其他家长等。

由以上可知,自闭症患者的父母首先要与自己的配偶进行良好的沟通,不要彼此埋怨,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其次家长还可以与自己和对方的父母倾诉苦闷并寻求帮助与慰藉;与同类境况的家长进行沟通,通过讲述自己孩子发生的故事以及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取得的成功来彼此扶持。

当孩子进入学校以后,家长可以与孩子的老师多沟通,以获得相对专业的建议。

如果有条件的话,家长还需咨询医生,获得专业的指导。

此外,父母应该让孩子周围的人也知道孩子患有自闭症,一来给大家打一个预防针,以免孩子做出什么怪异举动时使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惊吓,二来如果遇到好心的邻居或师长,可以请他们一起帮助给孩子做行为问题的矫正。

以日本的一位有名的自闭症家长明洋石子的做法为例:一家人搬到一个新的居所,刚到那里,明洋石子女士就一家一户地上门向邻居说明自己儿子的情况,并附送了两条毛巾。

她希望如果邻居们在路上看到自己的儿子,而她的儿子并没有给他们打招呼,希望他们不要见外,因为患有自闭症的儿子还不会和大家打招呼;如果可以,她希望邻居可以主动与她的儿子打招呼,以期发展出他打招呼的能力。

虽然大部分人对此很冷漠、小部分人对她表示理解,但仍有一部分热情的邻居愿意帮助这对不幸的母子,在大街上热情地主动地与男孩儿打招呼。

时间一长,男孩儿的打招呼能力就被开发出来了。

我认为这一案例很具有借鉴意义,父母可以借助周围人的力量,共同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训练或干预。

3.利用孩子的优势来对其进行教育,取长补短。

大部分自闭症患者都有良好的视觉加工能力(Temple就是很好的例子),那么父母在对其教育时就可以多多利用视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