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科学兴衰
金宜久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科学兴衰
7世纪初,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兴起。
大约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穆斯林军征服周边国家,形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哈里发帝国。
阿拉伯人也一批批地走出沙漠陆续到征服地区定居,与当地民众通婚繁衍。
伊斯兰教随之成为这些地区的统治意识形态。
阿拉伯人给予征服地人民的,只有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
他们则接受了征服民族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征服者被征服”。
8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哈里发帝国开始翻译古希腊、波斯、印度的著作。
大致在一个多世纪的翻译运动时期,希腊的格林关于医学的论文、希波克拉底的《格言》、托勒密的《天文大集》、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原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解释篇》、《伦理学》、《物理学》、《形而上学》等,柏拉图的《理想国》、《法律篇》等,印度的《悉坛多》(《历数全书》)、医书《闍罗迦》和《苏斯特拉塔》等,都有了阿拉伯文的译本。
随后,这些学者开始了独立创作时期。
最初,主要是在东部地区进行,以后,西部地区(主要是在西班牙)也从事了学术创作活动。
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科学,实际上是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学者,在哈里发帝国时期共同从事学术活动的结果,它的科学成果并不全是阿拉伯人的精神产品。
哈里发帝国需要科学为宗教、为统治者服务。
与盲目信仰不同,科学需要理性。
阿拉伯社会受益于科学、医学发展的同时,理性思维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就阿拉伯世界科学兴盛和发展的原因来说,首先与哈里发重视、支持和赞助科学有关。
科学受到哈里发的关怀而得以兴盛和发展。
哈里发期望长寿、维持长期统治,因而特别重视医学。
巴格达大医院院长拉齐(865~925)的《医学集成》除了总结阿拉伯人所了解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医学知识外,并增添了新贡献,被誉为医学百科全书。
著名的哲学家、语言学家、诗人伊本·西那(980~1037,拉丁文名阿维森纳),被称为医生之王。
他的《医典》同样被誉为医学百科全书。
哈里发马门(813~830在位)给翻译家的报酬是与译出的书本同样重量的黄金。
其次与宗教传播、发展和宗教生活的需要有关。
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每天应五次朝向麦加礼拜,规定到麦加的朝觐。
这都需要确定麦加的方位。
伊斯兰教历每年为354天(比公历少11天,每年12个月,每月29或30天)。
它的9月(莱麦丹)为斋月(可以出现在公历的不同季节)。
它还需要确定每年斋月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这也需要观察新月,见月封斋,见月开斋。
这很自然地要求朝拜中心的位置,节期不得有误,从而与之有关的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建筑学获得了发展。
再次,在早年的哈里发宫廷里留用了一批不同宗教信仰的官员、学者和医生。
这些人很自然地会在不同场合发生有关信仰问题的辩论。
为在神学辩论中取胜和居优势,需要辩论的工具———哲学和逻辑。
翻译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和科学著作,就成为受到哈里发鼓励的事。
最后,应该说阿拉伯世界科学的兴盛、发展,与商业贸易、航海业的发展的需要是分不开的。
阿拉伯人善于经商是大家都知道的。
商业贸易需要计算,航海需要天文、地理的知识,这促使了有关学科的发展。
中世纪阿拉伯世界(伊斯兰世界)的科学,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他们不仅保存、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科学知识,陆续通过叙利亚、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传入欧洲,大批的欧洲学者到西班牙的大学留学,对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们的著作被译成拉丁文后,不断再版,是欧洲各大学的主要教科书。
约从12到17世纪的时间内,欧洲不仅接受了阿拉伯科学知识,而且它的科学思想一直统治着欧洲学者。
大致在12世纪前,已有了伊本·西那(哲学百科全书《治疗论》)的拉丁文文集,到13世纪50年代有了伊本·路西德(《矛盾的矛盾》、《哲学与宗教的联系》)的拉丁文文集。
伊本·路西德还以“双重真理”说,影响了欧洲的哲学家。
一些学者利用这些新的思想材料,作为反对基督教会和经院哲学的斗争武器,出现了像罗吉尔·培根(约1214~1294)、著名的唯名论者邓斯·司各特(约1265~1308)、奥卡姆(1300~1350)、唯物主义始祖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等哲学家。
正如恩格斯说的,“在罗马人那里,一种从阿拉伯人吸收来的和从新发现的希腊哲学那里得到营养的明快的自由思想愈来愈根深蒂固,为18世纪的唯物论作了准备”。
反之,经院哲学家利用亚里士多德著作为理论根据,建立起庞杂的经院哲学体系,而基督教会则做出不得阅读、保存、买卖他的著作,违者将被革除教籍的法令。
理性思维的发展,无形中促使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宗教信条,这是哈里发和宗教界不愿看到的。
当科学失去统治者的赞助和支持后也就开始衰落了。
就其原因来说,主要是:
第一,9世纪下半叶以来,伊斯兰世界内部已呈现出衰落的趋势(王室的腐败和争权、哈里发继承制度的弊端、奴隶近卫军权力的扩张、地方小王朝的出现和争夺等),使得阿拉伯科学再也没有以前的那种优越的社会环境了。
11世纪末十字军东征,特别是13世纪蒙古人西侵最终导致帝国的崩溃;而基督教徒于1492年收复在西班牙的失地,阿拉伯人在当地的统治也就结束了。
第二,从政治上对理性的扼杀到宗教上一统思想的确立,是科学衰落的又一原因。
那些受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思想影响的哲学家,为世俗科学发展争得的地盘,随着9世纪下半叶哈里发对强调理性的穆尔太齐赖派的镇压,政局的演变,使得阿拉伯世界以前的那种宽容、乐意吸纳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大门也就完全关闭了。
加上伊斯兰教权威安萨里(1058~1111年)的活动,特别是对法拉比、伊本·西那等世俗哲学家的批判,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科学和理性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限制,进而在无形中扼杀了科学和理性。
第三,宗教世界观的影响。
最初,宗教界极其敌视理性。
可是,宗教的发展又离不开理性。
随着越来越多的“乌里玛”(宗教学者,如教义学家、教法学家)接受了理性,甚至以理性为信仰论证和辩护,而具有自由思想的学者或世俗哲学家受到打击后,原来为科学服务的理性,这时却转而为信仰辩护,成为信仰的工具。
特别是伊斯兰教关于真主的启示是一切知识源泉的思想,使得宗教学科成为唯一的知识部门。
这一思想随后在阿拉伯世界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科学知识部门越来越受到遏制以至于萎缩。
这样,一度极其繁荣的科学也就无声无息了。
最后,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
由于欧洲学者受到阿拉伯科学的影响后,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工业革命、近代科学的发展,在16、17世纪还影响、支配着欧洲社会的阿拉伯科学和医学,逐渐为欧洲这时兴起的科学和医学所替代,阿拉伯世界的科学和医学最终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消失。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本网发布时间:[Time]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