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的“搅拌”带来的思考
——《怎样加快溶解》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知识很简单,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解释,重要的是亲历科学验证地过程,初步学会设计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
同时,在对比实验方面大家早已人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它可谓是研究得够深了,不就是控制好定量和变量的关系吗?只要在实验过程中把其它各个因素都统一下来,只剩下一个变量不同不就完事了吗?本着这个原则我设计了小学科学教材四上的《怎样加快溶解》一课。
课堂上我们一起经历了这样一些活动:
一、猜测部分:
师举着一杯放有肥皂块的水,问道:如何加快小肥皂块的溶解,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1:可以用筷子搅拌一下,这样可能加快小肥皂块的溶解。
师:小结并板书搅拌可能加快溶解
生2:可以把这杯水摇一摇。
师:这和我们第一种方法一样吗?
生3:在这杯水下面用火烧,可能使肥皂溶解得快一点
师:小结并板书加热可能加快溶解
师:还有其它办法吗?
……
(同样方法最后小结得出:搅拌、切碎、加热可能加快小肥皂块的溶解)
二、验证部分
第一组对比实验
1、师:怎么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生:实验
2、师:怎样实验,以搅拌为例。
生:可以比一比,我们用两个杯子装同样多的水,都放入一块肥皂,一杯用筷子搅拌,另一杯不搅拌,最后看看,哪个杯中的肥皂溶解得快。
3、师:好,那你需要哪些材料?
生:两个烧杯,一根筷子,两块肥皂,水
4、师:你对这些材料有什么要求没有?怎样比才比较公平
..?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明确杯中的水一样多,杯子一样大,肥皂一样大小、同时放入水中……唯一不同的是一杯搅拌,另一杯不搅拌。
)
5、几分钟后,顺利得出结论,效果非常明显。
第二组对比实验
引导学生设计另一组对实验------切碎与不切碎
1、确定哪些条件要统一(水一样多,杯子一样大,同时放入水中,肥皂大小相同,不同在于一个杯中放的是完整的小肥皂块,另一个杯中放的是与之大小相同的被切碎的肥皂。
)
2、这时有一位同学提出:能不能搅拌?
这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于是决定不如让学生先来说说他们的看法。
经过讨论后,
全班同学一致认为:要么两杯都搅拌,要么两杯都不搅拌,
........并且,搅
.................这样才公平一些。
拌的的话就要同时开始,同时结束,速度也尽量一样快。
具体如何操作,本着开放性的原则,随同学们自主选择。
3、实验中,由于如果不搅拌,就得等很长时间,于是一些本来不打算搅拌的小组等不及了,最终也选择了同时搅拌这一方法。
4、汇报实验结果:
生1:我们组发现切碎的那杯溶解的快。
生2:我们组发现切碎和不砌碎溶解得一样快,因为肥皂水都一样浑?
生3:我们组发现还是不切碎的快,因为我们发现不切碎的那杯肥皂水更浑浊。
统计:
认为切碎以后溶解得快的 8/11
认为分不清的 2/11
认为还是不切碎溶解得快的 1/11
5、我最后只能草草收场,在百般无奈中只得以大多数小组的意见作为结论。
确定为切碎溶解得快些,让那些实验结果不确切的小组到课外再去试。
第三组对比实验───研究加热是否能加快溶解这一问题时,我们又重蹈覆辙,仍然
认为:要么大家都搅拌,要么大家都不搅拌
..就行了。
与是学生们在进行这一组................,只要公平
对比实验时,又采用了用热水和用冷水的两杯水都同时进行搅拌的方法。
结果仍是跟上一组对比实验一样,两杯水都差不多浑。
统计:
认为用热水溶解得快的 9/11
认为分不清的 2/11
刚上完这课,就向师傅进行了请教,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了一些反思。
一、对比实验是不是公平就行了?
统计数据最后告诉我们,那仍然是不“科学”的。
实验还要力求简单,应保持其最原始的面目,应让被观察对象处在自然状态下。
这不单单就对比实验而言,在科学观察的整个过程都应如此。
本堂课里,当两杯水同时搅拌时,将大大加快肥皂的溶解,切碎与不切碎已不再是影响本次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了。
再加上,两杯肥皂水都已很浑浊,几乎看不清溶解在水里的肥皂还有多少,这都导致了对比实验的结果不明确,影响了实验的科学性。
在本课的对比实验中就好比是添加了“催化剂”。
正由于这“催化剂”的作用,使得本来就需要用时间来验证的科学实验,在一阵仓促中,草草了事。
使得这种“催化剂”掩盖了事物本来的面目,导致了不科学的结果。
二、教师“下水”不够
对于溶解现象,怎样使物体在水中溶得快,师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已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从内容上说已失去了对学生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所以教师也没有把实验认认真真地去做过。
也不肯花时间,去亲历完整的探究、验证过程,考虑不够周全。
科学教育的老前辈章鼎儿老师为我们树立了好的榜样。
他常常自个儿醉心地“玩”,且常常玩出新花样。
他玩肥皂泡,也玩出了经典,居然吹出了篮球那么大的肥皂泡,这能不引起学生的轰动吗?
他“玩”蚂蚁,就成就了著名的《昆虫》一课。
对自己如此般痴迷地“玩”,章老师这样说:“道理很简单,希望孩子们去鼓捣,去研究,去发现,教师自己能不下水,不鼓捣,不研究一番吗?”
三、科学容不得浮躁
在这堂课中,教师和学生由于习惯了热闹的课堂场面,都不习惯于“沉闷”地等待,等待切碎的和没切碎的肥皂顺其自然的溶解。
为了急于求成,快点儿看到实验效果,就想当然地用筷子搅动起来了,还自认为公平就行。
不经意间就丧失了精细的、踏实的科学探究态度。
到头来不到1分钟就完成了一组“失败”的对比实验。
刚上完课时,自认为由于自己没有及时阻止学生在后两组实验中用筷子搅拌很失败。
后来一想,实验失败并不可怕,大不了下节课再做过。
但若是每堂课都带着这样一颗浮躁的心,去准备、执教每一堂课,那才是真正的失败。
其实这节课的内容很简单,实验过程也很简单,重要的并不是结果,要的恰恰就是安静的等待。
在本堂课中,倒不如宁可把后面的课省去一点,先踏踏实实地把这部分科学探究落到实处,培养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
一节课的思索,让我深感自己科学教学的新理念理解不够到位。
在科学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我们与我们的学生将一起用我们细心、我们的决心,迎接科学教学的明天!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