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八章-归纳推理-第九章-类比推理-第十章-假说
第八章-归纳推理-第九章-类比推理-第十章-假说
(二)公式
场合 (1) (2)
先行(或后行)情况 A、B、C —、B、C
被研究现象 a —
所以,A情况是a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三)应注意的两点
1、两场合有无其他的差异情况。 2、两场合唯一不同的这个情况,是被研
究现象的整个原因,还是被研究现象的 部分原因。
三、契合差异并用法
(一)基本内容:
所以,所有S都是P
三、怎样提高典型归纳推理结论的 可靠性程度?
1、选择作为类的代表性个体愈准确、恰 当,结论也就愈可靠。
2、典型概括所依据的理论愈先进,所作 的理论分析愈严密,其结论则愈为可靠。
第五节 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是比较相关 现象的各种不同场合,从而概括出关于 因果联系的一般性结论。
为依据,对未知的事物或规律性作假定 性的解释。
二、假说的特征:
1、假说是以已知的事实和科学知识为凭 据的。
2、假说具有猜想的性质。 3、假说是人的认识接近客观真理的方式。
第二节 假说的形成
假说的形成大致有两个基本的步骤,或者说经 历两个基本阶段。
第一,根据为数不多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 通过思想的加工(主要是应用推理)作出初步 的假定。这是假说形成过程的初始阶段。
2、公式:
S1是P
S2是P
S3是P
……
Sn是P
S1、S2、S3……Sn是S类的全部个体对象
所以,所有S都是P
3、说明
完全归纳推理由于列举了一类事物的全部个 体对象,所以它的结论是必然的,在人们认识 活动和推理论证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它也有很多局限性,当一类事物的个 体对象很多,如果用完全归纳推理就会花费很 多的人力和财力。当考察一类事物时,有时也 会消耗被考察的对象本身,这样也不能用完全 归纳推理。
的范围。 归纳推理:一般来说结论断定的范围超出了前
提断定的范围。
3、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同
演绎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 然的。前提蕴涵结论。
归纳推理:一般来说前提与结论之间的 联系是或然的。前提不蕴涵结论。
(二)联系
1、演绎推理离不开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的大前提是表述一般性知识的命题,
我们这里把它们区分开来,是为了研究 地深入与方便。
三、归纳推理的分类
1、完全归纳推理 2、不完全归纳推理 (1)全称归纳推理(简单枚举法) (2)统计归纳推理 (3)典型归纳推理 3、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第二节 完全归纳推理
1、定义: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 中的每一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 属性,从而推出该类事物具有(或不具 有)某种属性。
二、公式
A对象具有属性a.b.c.d B对象具有属性a.b.c
所以,B对象具有属性d
公式中的“A”和“B”可以指两个类,也 可以指两个个体,还可以其中一个指类, 另一个指异类的个体。
三、类比推理、归纳推理、演 绎推理三者之间的区别
1、思维进程的方向不同。 演绎推理:从一般到个别。 归纳推理:从个别到一般。 类比推理:从个别到个别(或从一般到一般)。 2、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同。 演绎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
(三)应注意的两点
1、正事例组与负事例组的组成场合愈多, 结论的可靠程度就愈高。
2、对于负事例组的各个场合,应选择与 正事例场合较为相似的来进行比较。
四、共变法
(一)基本内容: 共变法是这样来探求现象间的因果联
系的:在被研究现象发生变化的各个场 合,如果其中只有一个情况是变化着的, 其他情况都是保持不变的,那么这个唯 一变化着的情况便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或结果)。
(二)公式
场合 (1) (2) (3) ……
先行(或后行)情况 A、B、C A、D、E A、F、G ……
被研究现象 a a a …
所以,A情况是a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三)应注意的两点
1、各场合有无其他的共同情况。 2、进行比较的场合愈多,结论的可靠性
程度就愈高。
二、差异法
(一)差异法的基本内容:
4、怎样提高结论的可靠性?
(1)尽量多地考察个体对象。因为被考 察的对象愈多,结论的可靠性程度愈高。
(2)尽量广地考察个体对象。因为被考 察对象的范围愈广,结论的可靠性程度 愈高。
如果不注意这些,最常见的逻辑错误是:
“以偏概全”
二、统计归纳推理
1、什么是统计归纳推理? 统计归纳推理是根据被考察的样本中
五、剩余法
(一)基本内容:
剩余法是这样来探求现象间的因果联 系的:如果已知某一复合现象是另一复 合现象的原因(或结果),并且还知道 这一复合现象的某些部分是另一复合现 象某些部分的原因(或结果),那么这 一复合现象的剩余部分就是另一复合现 象剩余部分的原因(或结果)。
(二)公式
复合现象(A.B.C.D)是被研究现象 (a.b.c.d)的原因(或结果),
而这种表述一般性知识的命题只有通过归纳推 理才能得到。
2、归纳推理离不开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的前提是一些表达个别性知识的命题,
而要获得这些表达个别性知识的命题,就要使 用观察、分析等一系列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 方法。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人们离不开 一定的理论作指导,常常是理论先于观察。
在实际思维过程中,归纳和演绎是相互 交织在一起的。归纳之中有演绎;演绎 之中有归纳。二者相互信赖,互为补充。 只不过有时以归纳为主,有时以演绎为 主罢了。
第二,概率的推算不是一劳永逸的,要 随着客观实际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新的推 算。确定新的概率。
第四节 典型归纳推理
一、什么是典型归纳推理? 典型归纳推理是从一类事物中选择一个
标本作为典型,对它进行考察,然后将 其显示的某种属性概括为同类其它个体 对象共同具有的属性。
二、公式
S1是P
S1是S类的代表性个体
A是a的原因(或结果), B是b的原因(或结果), C是c的原因(或结果),
所以,D是d的原因(或结果)。
(三)应注意的两点
1、必须确认复合现象的某些部分(a.b.c)是 某些情况(A.B.C)引起的,而且剩余部分(d) 不可能是这些情况(A.B.C)引起的。如果剩 余部分d实际上也是A.B.C这些情况之一(或共 同)作用的结果,那么结论断定D是d的原因就 根本无法成立。
契合差异并用法是这样来探求现象间的因果 联系的:有两组事例,一组由被研究现象出现 的若干场合组成,称为正事例组;另一组是由 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若干场合组成,称为负事 例组。如果在正事例组的各场合里只有一个唯 一的共同情况,而且这个情况在负事例组的各 场合里都不存在,那么,这个情况就是被研究 现象的原因(结果)。
(二)公式
场合 (1) (2) (3)
…… (1’) (2’) (3’)
……
先行(或后行)情况 A、B、C 、F A、D、E、G A、F、G、C
…… —、B、C、G —、D、E、F —、F、G、D
……
被研究现象 a a(正事例组) a … — —(负事例组) — …
所以,A情况是a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类比推理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 观世界的活动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具体来说,它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 下两个方面:
1、类比推理是一种科学发现的重要方法。 2、类比推理是一种重要的辨护方法。 3、类比推理也是一种说明的重要方法。
第十章 假 说
第一节 假说的一般特征
一、什么是假说? 假说是以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
2、剩余部分的原因(D),不一定是个单一的 情况,还可能是个复合情况。换句话说,剩余 部分(d)也可能是由复合现象引起的。
第九章 类比推理
第一节 类比推理概述
一、什么是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
在一系列属性上是相同(或相似)的, 而且已知其中的一个对象还具有其他特 定属性,由此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 样的其他特定的属性的推理。
百分之几的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属 性,从而推出总体百分之几的对象具有 (或不具有)某属性。
2、公式:
样本中百分之几的S是P 所以,总体百分之几的S是P
统计归纳推理是由样本推广到全体,因 此,结论也是或然。也要注意提高结论 的可靠性程度。
3、必须注意的两点:
第一,观测的次数愈多,考察的范围愈 广,结论的可靠性程度愈高。
第三节 不完全归纳推理
什么是不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事物中部
分个体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 从而推出该类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 种属性。 不完全归纳推理可以分为三种: 全称归纳推理、统计归纳推理和典型 归纳推理。
Hale Waihona Puke 一、全称归纳推理1、什么是全称归纳推理? 全称归纳推理又称之为简单枚举法。
它是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个体对象具有 (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该类 事物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 属性。
由于这种推理的结论是全称命题,所 以称为“全称归纳推理”。
2、公式:
S1是P
S2是P
S3是P
……
Sn是P
S1、S2、S3……Sn是S类的部分个体对象
所以,所有S都是P
3、说明
全称归纳推理用途非常广泛,可以适用 于各种场合。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具 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它也有缺点, 这就是它的结论是或然的,因此,在归 纳推理中,逻辑学要解决的一个中心课 题就是“如何提高结论的可靠性”。
第八章 归纳推理
第一节 归纳推理概述
一、什么是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以个别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知识为 结论的推理。
例:铁能导电,
铜能导电,
铝能导电,
铅能导电,
……
铁、铜、铝、铅……都是金属;
所以,所有金属都能导电。
二、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