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在权势在,人走茶就凉”现象
“人在权势在,人走茶就凉。
”从广义上来说,这是有权的人与无权的人不能平等相待的现象,是由于特定的社会关系而产生的扭曲的权力观。
在中国古代不发达的生产力的背景下,人总把一切归因于天,天是一切的决定力量,皇帝的权力受命于天,官员的权力受命于皇帝,也就是间接受命于天,官员成为权力的化身,老百姓就会对官员产生敬畏感,不是对官员本人敬畏,而是对权力的敬畏,因为权力就是天命。
所以老百姓不敢轻易挑战权威,几乎一切顺受成性,官员掌握一切决定一切,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以官为本的社会意识大行其道。
其实人人敬畏的只是权力,一旦没有权力了,也就失去了光环。
当今我们已经进入民主社会,已不再是君权神授,而是主权在民,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的官员应该权为民所用。
从这个角度来说,拥有权力的人应该更加谦逊而不再是凌驾于人民之上,使有权者与无权者相对等。
但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权力的人与无权力的人总是习惯性地把封建官本思想这种社会意识带到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所以使现在有权人与无权的人之间不对等的现象仍然存在。
当然,私有制生产关系的存在也使得此种现象具有存在的土壤。
从狭义来说,这是领导与下属关系不真正融洽的一种表现。
领导与下属这一对矛盾,也是社会关系的一种。
在这对矛盾关系中,人在权势在,人走茶就凉,是必然的结果,是最终的归宿。
领导拥有绝对权力,说一不二,无论是领导的私事还是工作,总会忽略甚至侵犯下属的的个人利益。
作为下属,自然是不敢吭声,即便是与领导交流,也未必会得到想要的结果。
如果碰上个脾气不好的领导,那所谓的“绝对恐惧换来绝对忠诚”,下属必然是唯唯诺诺,造成忠诚能干的假象,实际上他们心中怨恨更甚。
纵然有些领导懂得驭人之术,能够恩威并重,既让下属用命,又能令其不胜感激。
但是在如今的权力运行机制下,这样的领导能有几个,这样的感激之情又能持续多久。
所以领导一旦下位,下属接班继位,积怨就会爆发出来,天就变了。
老领导的话不好使了。
下属与领导的关系总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这是由于权力的运行机制导致的,所以这种微妙的关系必然不是一种真正融洽的关系,再加上我们扭曲的权力观,人走茶凉的事也是顺理成章了。
想要彻底解决矛盾,有三种方法,最直接彻底的就是消除矛盾双方,把这旧的矛盾关系转化为新的矛盾关系。
其次,一方吃掉另一方,使矛盾的性质发生改变。
最后,矛盾双方达成妥协,维持矛盾的性质。
在解决领导与下属的这对矛盾关系中,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彻底抛弃领导和下属的关系,把上下级关系变成忘年交,使前辈给晚辈以恩惠教导,晚辈对长辈报以尊敬崇拜,那领导和下属关系的一切结果就全部不复存在了。
但是在当今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权力观下,这种解决方法似乎是不现实的。
那只能使矛盾双方进一步妥协,为此制定三个原则:第一,上级与下级要经常用心沟通
交流,双方不能有任何成见,在上不傲,在下不卑。
第二,加强权力约束,完善权力运行机制。
第三,工作不要损害下属个人利益。
其实这三点原则都是矛盾的,既然是领导,没有点威严能镇得住下属吗?下属见领导不低三下四好像就是对领导的不尊重。
有了权力的领导总会犯懒,这是人性所在,不管公事私事,总会牺牲下属的自由去完成领导的工作。
工作要想做得好,那必然加班加点损害个人利益。
总而言之,无论哪种方法都不能也无法完全现实地解决领导与下属以及其他的矛盾关系。
无论从广义上有权者与无权者之间的关系上说还是从狭义上说领导与下属的关系上说,社会关系总要由生产力来决定。
当我们的生产力水平很高的时候,当我们的物质生产极大丰富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关系必然会发生彻底地改变,物化的社会关系必然会消失,人们会在自我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自由,人与人才能实现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