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2篇Teaching case of winter in Jinan
《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
2、篇章2:《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
篇章1:《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
湖北省xxx中学陈沛国
教学目标:1.了解济南冬天的景物特点;
2.学习老舍先生的写景方法;
3.抓住特点写写家乡的景物。
4.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品质。
切入角度:观察、理解并表现景物之美。
教学程序:
一、导入:老待在磨坪,让人总有几分厌倦。
今天,雪
霁天晴,我想跟同学们一道,“走出岩口河,走出南津关”,到山东省省会济南去作一趟免费旅游,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的独特魅力,大家可有兴趣?
(板书:济南的冬天老舍)
二、品读。
1.穿过漫长的时空隧道,刹那间,我们已到达目的地。
让我们首先对济南来个“走马观花”,以便捞个大致印象。
(范读首段,提醒同学们抓主要语言信息。
板书:宝地)
2.我们大老员地跑到山东济南,仅仅这么惊鸿一瞥就回去,大家甘心吗?既然是专为游山玩水而来,那我们就不妨先不紧不慢地来看看济南的山。
(板书:山)
请大家美美地读,细细地品,品出二、三段中所写的山的特点。
⑴一圈小山——温暖、慈善(比喻、拟人)
⑵ 雪后小山——害羞、秀气(比喻、拟人)
3.济南号称“泉城”,我们到了这儿,只看山,不看水,那恐怕要遗憾终生了。
走,抓紧时间,抓住机遇,看水去!
(板书:水)
不知这儿的水,有哪些特色?
冒热气、绿、澄清、空灵(比喻、拟人)
请注意,这水边有一块石碑,碑上还刻有一首诗呢!嘿,这两句好妙!大家愿记下来吗?这两句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
山色半城湖”。
三、疑读:自读,质疑。
四、小结、回顾。
同学们,济南虽好,不可久留。
穿过时空隧道,我们眨眼间又回到了磨坪,安安稳稳地坐在了本班教室。
现在,我作为磨坪中学广播室的特约记者,想采访几位同学:
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看过冬天的济南,你打算如何评价?
⑵老舍先生为什么称济南是块宝地?
五、写作实践。
其实啊,我们磨坪也是个山青水秀的风水宝地,尤其是冬天,景色迷人。
大家有兴趣拿起自己的生花妙笔,描绘一番吗?相信你一定能移情入景,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
篇章2:《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一、课前思路及准备
《济南的冬天》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这是一篇传统课文,在解放前就进入课本,放置于“描写文”的单元,关注其文体的若干要素;现在将它们当作抒情文来读,不仅关注其内容如何,更品赏课文中的
物象与意境的性状、色彩,体验和品评课文美情美意作用于读者
心灵的方式、程度,这将别是一番滋味。
在旧教材中,这篇课文作为公开课的内容我曾讲过,记得当
时我采用的是“先中间,后两头”的“中间开花式”的教材处理
方式;这次又选它作为公开课的内容来讲,对我来说是个挑战。
如何使这篇老文章富有新意,如何引导学生发掘其审美的素质,
运用怎样的学习方法,这是我考虑的最多的问题,我也时时提醒
自己:一定要在“新”上下功夫,哪怕是一点点新的东西,也绝
不放过。
在距离上课还有一周的时间里,我就开始构思,着手搜集和
收集有关的资料、材料等,最后收集的东西有:VCD讲课实录、有关的投影片(后经过扫描)、网上下载的图片、《试教通讯》
(人教版)、优秀教案等。
我反复地观看了VCD讲课实录,汲取
了其中的可取的东西,尤其是课堂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
还有对课文的整体分析,使我受益匪浅。
二、教学过程
俗话说得好:“计划不如变化”。
我设计了好些日子,并一
直本着“一定要有新的东西”的念头。
可最终还是没有摆脱优秀
教师的优秀教案对我的影响,到临上课的前一天,我有些犹豫了,怎么琢磨也还是觉得人家的好。
因此,我计划试讲一下,大体思
路是:引用“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句话导入“冬天将至”,
然后从自己印象中的冬天说起,自然的过渡到老舍笔下的《济南
的冬天》,接着介绍作者情况及作品,听录音读课文,进而开始
逐段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充满想象地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渗透的感情。
最后,欣赏老师的下水作文,布置作业。
按照以上的思路,没想到内容居然没有完成。
下课铃声一响,我
就赶紧进行了追踪调查,实际也是在“请教”。
这几个学生说了
一下几种情形:一是没有认真的预习;二是听读完课文后要回答
的问题不知从哪着手;三是感觉逐段分析课文没有什么新意。
而
我自己的感觉也比较糟糕:一是情绪没有调整好,课堂上因个别
学生的听讲不认真还浪费了时间;二是太拘泥于别人的东西,没
有了自己的特色;三是驾驭课堂的能力有限,课堂的内容安排欠佳。
针对以上不佳状况,及时进行了大调整。
(一)处理教材的方式变了,将逐段分析改为整体感知。
这
也是新教材的要求。
整体思路是:安排前一节课,交流收集到的
资料中的冬天;然后从自己印象中的冬天说起,导入新课。
简单的介绍作者后,听录音读课文,识字注音,然后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感受济南冬天的美景,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二)导语的内容变了。
刚开始设计的导语是由谚语
“一场秋雨一场寒”引出,已是深秋,秋雨之后,寒气逼人,冬
天离我们不远了,然后自然的说印象中的冬天;可是从学生的反
应看出,学生好像不懂那句谚语的意思。
正巧,在前一节课上,
学生在交流课外收集到的有关冬天的散文、作文时,赵得志读的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冬天,虽然没有春天迷人的花香鸟语,没有夏天壮观的雷鸣电闪,没有秋天诱人的丰硕果实,但它也有
献给大自然的含蓄的美”,当听到这句话时,我又惊又喜,吃惊
的是,让学生收集资料还是大有收获的,可见“没有做不到的,
只有想不到的。
”惊喜的是,用它作为导语是再好不过的了。
(三)课件的内容也变了几次。
一是在试讲中,发现按原来
的计划内容太多,经过反复考虑后,对作者的介绍进行了简化;
二是对我的下水作文中的“挂花”一词进行了修改;三是有关小
雪后的山景的配图不够相称,在程世强老师的帮助下,又从网上
下载了一幅非常相称的插图,使我有一种“锦上添花”的感觉。
(四)板书的设计也进行了几次修改。
参见以下形式。
另外,课堂上还在小黑板上也灵活地写出了学生找出的能体现济南冬天
的特点的词语,并按人、山、水等方面进行了分类。
三、教学后记
(一)满意的地方
1、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
生借助字、词典自学字词,自读课文写第一体会,动手搜集有关
的资料,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本节课的导语就是从学生手中的作文书中收获的。
让学生写第一体会,赶在上课前全部批阅完,会对下一节课的进行也起着开车护航的作用。
2、精心的构思,充分的备课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在课堂语言的衔接上,只要舍得下功夫,也定有收获。
而教材的处理,教学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
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能做到,如示范课中的“下水作文”就是最好的证明。
3、课件的制作、下载要及早着手,要勤于动手,要勤于动口,外因会促进内因。
(二)需要反思的地方
1、驾驭课堂的能力急待加强。
示范课中,当学生说出有关“济南冬天的特点”的好的“动词”时,我没有给以肯定,因为当时我的脑海里只有一系列的“形容词”,只觉得只有形容词才能体现济南冬天的特点,后来我又仔细琢磨了一下,其实那些“动词”正是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句子中的动词,学生的回答是对的,是我没有处理好。
2、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没有做到从容,镇定。
其中设想的一个环节给漏了:课文内容分析结束后,让学生把眼睛闭上想象一下,整篇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用一两句话概
括出来。
另外,还应该少量的设计一点反馈性的练习题,这样即重视了能力训练,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这不正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了吗?
以上是本人对《济南的冬天》案例的整个分析。
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一节课,我不能就此来论成败。
我只想把它写出来,作为课改进程中的一个靶子,指导我前进:继承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