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限空间作业JSA记录表
夜间或设备内部作业,照明不良
作业人员作业时无法看清设备情况,造成财产损失、人身伤害。
增加照明。进入金属容器(炉、塔、釜、罐等)和特别潮湿、工作场地狭窄的非金属容器内作业,照明电压不大于12V;当需要使用电动工具或照明电压大于12V时,应按规定安装漏电保护器,其接线箱(板)必须放置在容器外部。
照明设备不符合要求。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不得使用卷扬机、吊车等运送作业人员,作业人员所带的工具、材料须进行登记
设备的出入口内外未保证其畅通无阻
遇紧急情况无法及时疏散人员和实施抢救,导致事故升级,引发人身伤害、财产损失
设备的出入口内、外不得有障碍物,保证其畅通无阻,便于人员出入和抢救疏散
救护、灭火器材失效
事故扩大
监护人作业前仔细检查现场救护和灭火器材,确保完好备用。
存在交叉作业未采取相应措施
受限空间上方内交叉作业落物砸伤下方作业人员
应有防止交叉作业层间落物伤害作业人员的安全措施
作业期间发生异常情况
作业人员在异常情况下继续作业,造成财产损失、人身伤害。
作业期间生产装置发生如泄漏、事故等,应立即停止一切施工作业,撤离人员并及时报警和报告处理。待处理并达到安全作业条件后,方可再进行作业。
监测人员对受限空间监测时应采取有效的个体防护措施。
取样分析应有代表性、全面性。受限空间容积较大时,应对上、中、下各部位取样分析,保证受限空间内部任何部位的可燃气体浓度和氧含量合格(当可燃气体爆炸下限大于4%时,其被测浓度不大于0.5%为合格;爆炸下限小于4%时,其被测浓度不大于0.2%为合格;氧含量19.5%~23.5%为合格),有毒有害物质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最高容许浓度”指标(H2S最高允许浓度不得大于10mg/m3);受限空间内温度宜在常温左右。监测结果如有1项不合格,应立即停止作业。
盲板处未挂标识牌
作业人员发生误操作,造成管线内介质泄漏,引发火灾爆炸
未采用自然通风或必要时未采取强制通风
受限空间内存在有毒气体,导致作业人员中毒窒息
作业的受限空间内,可采用自然通风。必要时可用通风机、鼓风机强制抽风或鼓风,但严禁向内充氧气
使用富氧空气或氧气通风
氧气达到爆炸极限,引发火灾爆炸
4
4
气体分析
未吹扫、蒸煮、置换或吹扫、蒸煮、置换不合格
作业空间内存在大量易燃易爆或有毒有害气体,引发火灾爆炸或作业人员中毒窒息
将受限空间吹扫、蒸煮、置换合格,所有与其相连且可能存在可燃可爆、有毒有害物料的管线、阀门应加盲板隔离,盲板处应挂牌标识
管线、阀门未加盲板隔离
管线内介质泄漏,引发火灾爆炸
存在可燃可爆、有毒有害物料的管线、阀门
表6受限空间作业JSA记录表
作业活动:
受限空间作业
区域/工艺过程:
分析人员:
日期:
序号
工作步骤
危害描述
主要后果描述
现有控制措施
备注
1
安全技术交底
未向施工单位进行现场检查交底
无法正确识别作业风险,缺乏与风险级别对应的监管、防护措施,引起中毒窒息、火灾爆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基层单位必须向施工单位进行现场检查交底,基层单位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会同施工单位的现场负责人及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监护人,对需进入作业的设备、设施进行现场检查,对进受限空间作业内容、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施工作业环境进行交底。
受限空间内气体情况发生变化,而作业人员未察觉,引发火灾爆炸、中毒窒息
作业人员进入受限空间要佩戴便携式气体报警仪,作业中应定时监测,至少每2 h监测一次,如监测分析结果有明显变化,则应加大监测频率。对可能释放有害物质的受限空间,应连续监测,情况异常时应立即停止作业,撤离人员,对现场进行处理,分析合格后方可恢复作业。
氧含量过低,引发人员窒息
氧含量>23.5%
氧含量过高,引发氧中毒
有毒有害物质超过国家规定的“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最高容许浓度”指标
有毒气体含量较大,引发作业人员中毒
取样分析无代表性
无法正确识别作业空间内气体分布实际情况,引发作业人员中毒或着火爆炸
5
5
5
受限空间作业
受限空间作业
受限空间作业
未佩戴便携式气体报警仪
气体分析
作业前30 min内,未对受限空间进行有毒有害、可燃气体、氧含量分析
作业人员不清楚受限空间内情况,盲目作业,引发火灾爆炸或中毒窒息
作业前30 min内,应根据受限空间设备的工艺条件对受限空间进行有毒有害、可燃气体、氧含量分析,分析合格后方可进入。
作业中断时间超过60min时,应重新进行分析。
2
办理作业许可证
未按规定办理作业许可证
无法正确识别作业风险,缺乏与风险级别对应的监管、防护措施,引起中毒窒息、火灾爆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按规定办理作业许可证
3
3
作业前安全措施确认
作业前安全措施确认
未设置警告牌
无关人员误入作业现场,收到伤害
在受限空间入口处应设置“危险!严禁入内”警告牌或采取其他封闭措施
照明设备爆炸,造成财产损失、人身伤害。
6
完工验收
未验收或未按要求验收
作业现场未清理,留有操作工具或残留易燃易爆物品,导致设备损坏,或后续进入人员发生人身伤害或作业引发火灾爆炸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作业人员所带的工具、材料须进行登记。作业结束后,进行全面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交验。禁止携带作业器具以外的物品进入受限空间。并按规定进行验收
根据受限空间设备的工艺条件进行分析
作业中断时间超过60min时,未重新进行分析
作业中断后,受限空间内情况发生变化,作业人员不了解新的情况,盲目作业,引发火灾爆炸或中毒窒息
当可燃气体爆炸下限大于4%时,其被测浓度大于0.5%
可燃气体超过爆炸极限,引发火灾爆炸
爆炸;19.5%
未定时监测或监测间隔超过2 h一次
作业人员、监护人员未持证上岗
作业人员、监护人员缺乏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引起火灾爆炸、财产损失。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有有效的特种作业证
未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
作业人员不了解作业程序和安全措施,对风险认知不全,引起火灾爆炸、财产损失。
施工单位负责人应向施工作业人员进行作业程序和安全措施交底
未进行现场安全教育
由于作业人员缺乏相应安全意识和应急知识,引发事故
基层单位及施工单位现场安全负责人应对现场监护人和作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未制定安全措施或应急预案
作业人员或监护人员紧急情况下应急处置不当,引发事故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前,监护人员和作业人员必须熟知紧急状况时的逃生路线和救护方法,监护人与作业人员约定的联络信号。作业现场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符合规定的救生设施和灭火器材等。
监护人员不在现场或脱岗
监护人员无法及时掌握现场作业情况,对作业人员行为或紧急情况作出准确应对,导致事故升级,人员伤亡。
监护人员不在现场时,作业人员不能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并且监护人员应佩带监护袖章。监护人作业期间不得离开现场或做与监护无关的事。
使用卷扬机、吊车等运送作业人员
作业人员缺乏保护措施,发生高处坠落,造成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