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1.历史人物王昌龄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开元十五年进士,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喝酒过多而病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
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
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
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
《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
《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王昌龄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
”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天子王江宁”。
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
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
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
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
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 文人的评价: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
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
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
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
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
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强奇异壮丽的景色。
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
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
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诗选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xing)(其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xing)(其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xing)(其三)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xing)(其四)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从军行(xing)(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xing)(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从军行(xing)(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塞下曲(其一)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塞下曲(其二)饮马渡秋水,水塞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长信秋词五首(其三)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答武陵太守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送郭司仓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秋兴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
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
或问余所营,刈黍就寒谷。
送任五之桂林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诗集卷一(三十六题,四十一首):变行路难塞下曲四首塞上曲从军行二首少年行二首长歌行悲哉行古意放歌行越女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听弹风入松赠杨补阙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为张僓赠阎使臣赠史昭秋山寄陈谠言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宿灞上寄侍御玙弟次汝中寄河南陈赞府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代扶风主人答酬鸿胪裴主簿雨后北楼见赠送任五之桂林山中别庞十留别伊阙张少府郭大都尉送韦十二兵曹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留别武陵袁丞别刘谞岳阳别李十六越宾留别岑参兄弟送刘慎虚归取宏词解巴陵别刘处士宿裴氏山庄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卷二(三十四题,三十四首):咏史杂兴秋兴斋心独游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诸官游招隐寺宴南亭何九于客舍集洛阳尉刘晏与府掾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观江淮名胜图灞上闲居风凉原上作裴六书堂江上闻笛太湖秋夕赵十四兄见访过华阴九江口作大梁途中作途中作山行入泾州小敷谷龙潭祠作段宥厅孤桐琴初日失题赠宇文中丞箜篌引乌栖曲城傍曲行路难奉赠张荆州卷三(二十题,二十首): 驾出长安驾幸河东胡笳曲潞府客亭寄崔凤童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送李棹游江东沙苑南渡头客广陵静法师东斋素上人影塔遇薛明府谒聪上人谒焦炼师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至寒食即事九日登高万岁楼夏日花萼楼酺宴应制送欧阳会稽之任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东溪玩月卷四(七十题,八十八首):朝来曲从军行答武陵田太守题灞池二首击磐老人送胡大题僧房双桐送郭司仓送李十五送张四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送谭八之桂林送刘十五之郡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二首殿前曲二首春宫曲西宫春怨西宫秋怨长信秋词五首青楼曲二首青楼怨浣纱女闺情甘泉歌萧驸马宅花烛观猎寄穆侍御出幽州寄陶副使至南陵答皇甫岳西江寄越弟李四仓曹宅夜饮宴春源龙标野宴听流人水调子梁苑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题送魏二别李浦之京送狄宗亨送薛大赴安陆芙蓉楼送辛渐二首重别李评事别陶副使归南海送单十三毕五归送李五送十五舅留别郭八送窦七巴陵送李十二送裴图南留别司马太守卢溪别人送程六送朱越别辛渐送柴侍御送万大归长沙送吴十九往沅陵别皇甫五送崔参军往龙溪送郑判官送姚司法归吴送高三之桂林旅望题朱炼师山房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河上老人歌春怨补遗(二十九题,二十九首,断句十三则): 旅次周至过韩士别业上侍御七兄上同州使君伯留别赠李侍御送别失题又又城旁题净眼师房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林寺以诗寄之寄是正字与张折冲游耆阇寺梅道士水亭与黄侍御北津泛舟失题洞庭湖作奉和卢明府九日岘山宴马二使君崔员外张郎中寒食卧疾喜李少府见寻咏青秋日过香积寺与苏卢二员外期游丈八寺而苏不至因有此作奉酬睢阳路太守见贻之作送乔林秋思还山贻湛法师山行寻隐居不遇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原湖北省天门师范教务主任男,1932年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市,大学文化,中文高级讲师,原任湖北省天门师范教务主任。
现为中外书画名人研究院名誉教授,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特聘书画家、北京东方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少年书法家协会徐州分会理事、世界书协徐州分会副会长、天门市书协教育分会副会长、天门市书法艺术研究会顾问。
他生平爱好书法和旧体诗词,退休后更是致力于书法和旧体诗词的研究与创作。
其书法作品于1993年入选《全国书画晋京汇展》,获三等奖;在同年的北京笔会中,作品获二等奖;在1994年的首届中日现代书画篆刻艺术作品大赛中获三等奖;在1998年的“刘邦杯”、“滕王阁杯”和“禹王杯”等全国书法艺术大赛中,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在1992,1994年里,有5幅作品被选为精品分别送日本、加拿大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1997年,被列入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跨世纪著名书画家精典》,1998年分别入编《跨世纪中华文艺人才大典》和《中国专家大辞典》,1999年元月,入编《跨世纪书画名家墨迹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