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词类的划分

词类的划分

第一节词类的划分一、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词类是在语法上对词所划分的类别。

一般来说,划分现代汉语词类的基本依据和标准,是词的语法功能,即词能否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以及同其他词组合的能力。

根据这个标准,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虚词主要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叹词等八类,“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四类。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如:理发师、学生、水、牛、文化、夏天、下午、南京、里屋。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作主语、宾语、定语,方位名词(如“前面”、“旁边”)和时间名词(如“春天”、“星期一”、“今年”)常作状语。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的词,如:去、看、保护、恨、想、讨厌、在、发生、消失、能、能够、应该、肯、进、出、上、下。

动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

能带受事宾语(即宾语是动作支配的对象)的动词叫“及物动词”,如:吃饭、看书、写信;不能带宾语或只能带施事宾语(即宾语是动作的发出者)的动词叫“不及物动词”,如:休息,出发,来了一个人,走了一个学生。

现代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动词是“是”,如: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如:伟大、渺小、聪明、愚蠢、长、短、胖、瘦、红、黄。

形容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定语和谓语,有的也可作状语、补语(如:你快说,他跑得慢)。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如:一、二、三、百、千、万、第四、第八。

数词经常同量词组合成数量词组,如:“三个”、“五次”等,然后充当定语、状语和补语等,如:“五个学生”、“三次攻打”、“走了四趟”,等等,而不直接同名词或动词组合。

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

其中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的词,叫“物量词”,如:寸、尺、丈、亩、顷、个、位、件、支、匹、扇、双、副、批、群、打、伙、些、点,等等;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叫“动量词”,如:次、回、趟、下、遍、顿、遭、番,等等。

现代汉语的量词特别丰富。

量词一般要同数词组成数量词组或同指示代词组成指量词组(如“这条”、“这批”、“那辆”、“那趟”)后,共同作定语、状语、补语,有的还能作主语、宾语(如“这件比那件漂亮”),等等。

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和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肯定否定、情态、语气等的词。

如:很、最、非常、更加、尤其;都、共、只、仅仅、一律、就;已、刚、正在、将要、马上、经常、又、还、从来、重新;必须、不、没、别;大肆、特地、突然、连忙、悄悄;难道、却、也、偏偏、索性、竟然、其实、不妨,等等。

副词的语法功能主要是作状语,有的也能作补语(如“好得很”)。

有的副词还能起关联作用,如:……又……,既……又……,越……越……;或同连词配合使用,如:不但……还……,只有……才……,虽然……却……,既然……就……,不论……都……,即使……也……,除非……才……,等等。

代词是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可以代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实词或词组。

其中,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叫“人称代词”(如: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大家,大伙儿,自己);表示疑问的,叫“疑问代词”(如:谁、什么,哪;哪儿,哪里;几,多少,怎样,怎么样,多);指称或区别人、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如:这,那,这儿,那儿,这么,那么,这样,那样。

此外,“每、各、某、另、别、凡、本、其他、其余”也都是指示代词)。

代词同它所代替或指示的实词或词组的语法功能相当,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叹词是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如:啊、哎呀、喂、嗯、唉、哈哈、哦,等等。

叹词的最大特点,是独立性最强,一般不同别的词组合,单独构成感叹语,如:“啊呀!不得了啦!”“呸!”介词大部分由动词虚化而来,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介词的宾语),共同组成“介词词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原因、目的等等。

如:从,自从,在,当,当着,趁,于;朝,向,由,沿着;按,按照,经过,根据,凭,用,靠;为,为了,为着;对,对于,关于,替,和,同,跟,把,被;比,除了,等等。

介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而要以介词词组的形式整体地作句子成分。

介词词组主要作状语,也可作补语;介词词组后面加“的”可作定语,如“关于这件事的结论”、“跟群众的联系”等。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分句或句子的虚词,如:和,跟,同,与,而,而且,及,以及,不但,不仅,不论,或,或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即使,那么,因为,所以,因而,尽管,只要,等等。

助词是附着在其他语言单位上边,表示结构关系、动态关系、比况关系等语法意义的虚词,如:的,地,得;着,了,过;似的,一样,等等。

语气词是能放在句尾或句中,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的虚词,如:的,了,吧,呢,嘛,呗,罢了,也罢,啦,嘞,喽,啊,吗。

其中最重要的是“的、了、吗、呢、吧、啊”这六个词。

二、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大同小异。

“小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 划分词类的依据和标准不同现代汉语以“语法功能”作为划分词类的基本依据和标准,古代汉语划分词类,则不但考虑其“语法功能”,而且考虑其“词汇意义”。

古代学者根据词的词汇意义的“实”(实在、具体)和“虚”(抽象、不具体、不实在),将汉语的词划分为“实字”和“虚字”。

宋代楼昉《过庭录》云:“文字之妙,只在几个助辞虚字上。

……助辞虚字,是过接斡旋千转万化处。

”清人刘淇在《助字辨略·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

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

”为了照顾传统说法,现代学者在划分古汉语词类时,也就不仅考察词的语法功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和同其他词组合的能力),而且考虑其词汇意义。

2 实词和虚词的范围不同现代汉语的实词,包括名、动、形、数、量、副、代、叹八类词,虚词包括介、连、助、语四类词,共十二类。

古汉语的实词和虚词各包括哪些词类,古汉语共分几个词类,学者们的看法至今仍未一致。

一般来说,把名、动、形、数词归入实词,人们并无分歧;量词,由于上古时期极少,汉代之后才逐渐多起来,因此不少教材根本不涉及量词;代词是一种半实半虚词,因为绝大多数代词跟名、动、形、数词一样,可以做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所以有人把它归入实词,又因为有些代词(如“之”、“其”)不能单独回答问题,所以有的人根据传统的说法,把它归入虚词;副词,由于词义比较“虚”,人们一般把它归入虚词;叹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归入虚词;助词,有的教材把它们分别归入代词、连词,等等。

总之,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语法著作里,往往有不同的词类归属。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在古汉语学习中,不必过分追究某些词(如“之、所、者、是”)一定属于哪一类,而要把精力用在掌握这些词的语法功能、词汇意义和用法特点上。

至于它们归属哪一类,可以在诸家学说中任取一种。

为了便于解说,我们将古汉语的词类划分如下:实词——古汉语中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独立回答问题、含义比较实在具体的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虚词——古汉语中虽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但有时不能独立回答问题、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的词,以及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主要表示语法意义的词。

虚词包括: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上述各类实词的语法功能,同现代汉语中同类实词的语法功能,基本上是一致的。

其不一致的地方,正是本章下文所要讨论的。

三、实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区别古汉语中,各类实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比较固定的,每一个词属于哪一个词类也是比较固定的。

但是古汉语中的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有的时候可以临时改变它们的基本功能,由甲类词用作乙类词,也就是说,甲类词临时具有了乙类词的语法功能。

这种情况,叫做“实词的活用”。

例如:《左传·成公二年》:“綦母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战国策·齐策》:“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在上述四个例句中,“肘”本是名词,指人的上臂与下臂交接处可以弯曲的部分,《说文》:“肘,臂节也。

”但在“皆肘之”中,“肘”字前面有副词“皆”作状语,后面有代词“之”作宾语,“肘”临时取得了动词的语法功能,表示“用肘关节捣”的意思。

“水”本是名词,表示“江河”或“流淌于江河中的液体”的意思,但在“非能水也”中,它的前面出现了能愿动词“能”,取得了动词的语法功能,表示“游水”的意思。

“贱”本是形容词,表示“价格低”之义,引申表示“卑贱”。

但在“贱之”中,“贱”的后面带了代词宾语“之”,用作动词,表示“以之为贱”即“认为他卑贱”的意思。

“兄”本是名词,义为“兄长”、“哥哥”,但在“吾得兄事之”中,“兄”用在动词“事”前面作状语,临时取得了副词的语法功能,表示“像对待兄长一样地”之义。

上述种种用法,都是名词、形容词临时改变功能,而不是它们的常规用法,都属于实词活用。

词的兼类则是另一种情况。

词的兼类是指某些词同时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类,是一种常规性的语法现象。

例如:言——在古汉语中经常兼属三类词:① 动词。

意为说、议论、告诉、陈述等,如《尚书·无逸》:“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

”杨倞注:“言,讲说也。

”《论语·乡党》:“食不语,寝不言。

”② 名词。

话、言论,《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引申指一句话,如《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③ 代词。

我,《尔雅》:“言,我也。

”《诗经·小雅·彤弓》:“彤弓弨(chāo,弓弛貌)兮,受言藏之。

”毛亨传:“言,我也。

”饭——经常兼属两类词:① 动词。

吃饭,如《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也在其中矣。

”② 名词。

本指煮熟的谷类食品,多指米饭,《广韵》:“《周书》云:‘黄帝始炊谷为饭。

’”引申指每天定时吃的食物(如早饭、中饭、晚饭)。

益——经常兼属三类词:① 动词。

意为河水溢涨,如《吕氏春秋·察今》:“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标志)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

”高诱注:“益,长(涨)。

”又为“增加”义,如《史记·高祖本纪》:“秦益章邯,夜衔枚击项梁。

”② 名词。

利益,好处,如《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

”③ 副词。

更加,如《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