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税收筹划方法
2001年布什的减税法案
美国遗产税最高边际税率及相当免税额
年度 最高边际税率(%) 2001 55 2002 50 2003 49 2004 48 2005 47 2006 46 2007 45 2008 45 2009 45 2010 废止 2011年恢复到2001年的水平。
相当免税额(万美元) 67.5 100 100 150 150 200 200 200 350 废止
美国富人“要死2010今年”
让业内人士担忧的是,由于遗产税法“一年空窗 期”的存在,已经带来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戏剧 化后果。一些金融顾问和房产律师警告称,在 2009年底时,一些濒死的美国富豪的家属曾想方 设法地通过人工方法延长富豪的生命,让他们能 够垂死挣扎到2010年的“免税时段”,从而令自 己分到更多遗产;而一些富豪为了让亲人分得更 多遗产,则会考虑抢在2010年年底之前安乐死, 从而搭上“免税末班车”。幻灯片 21
[案例2-3]
某建设单位B拟建设一座办公大楼,需要找一家 施工单位承建。在工程承包公司A的组织安排下, 施工企业C最后中标。于是,建设单位B与施工企 业C签订承包合同,合同金额为6000万元。另外, B还支付给工程承包公司A 300万元的中介服务费。 按税法规定,工程承包公司收取的300万元中介 服务费须按“服务业”税目缴纳5%营业税。
案例分析
对上述两种模式下的纳税情况比较如下: 先包装后销售模式下应纳消费税为: (30+10+15+8+10+5)×30%=30.9(元) 先销售后包装模式下应纳那消费税为: (30+10+15)×30%=16.5(元) 采用第二种模式,每套化妆品约节消费税金额为: 30.9-16.5=14.4(元)。 思考:为什么第二种销售方式能节约税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五条第三款 纳税 人将建筑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 价外费用扣除其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营业 额; 所谓分包,是指总包单位自行完成建设项目的主要部分, 其非主要的部分或专业性较强的工程,如工艺设备安装, 结构吊装工程或专业化施工部分的工程,分包给施工条件 符合该工程技术要求的建筑安装单位。 所谓转包【《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2000年1 月30日颁布施行)】,是指承包单位承包建设工程后,不 履行合同约定的责任和义务,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转 给他人或者将其承包的全部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 别转给他人承包的行为。 税收上取消“转包”规定的法律渊源:根据《建设工程质 量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工程总承包企业资质管理暂 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建筑法》第二十八条规定、 《合同法》第二百七十二条,转包是一种违法行为,应依 法予以取缔。因此,也不应在依法征税范围之列。
案例分析
如果企业集团决定将A公司与E公司合并,那么合 并之后双方之间原本存在的服务行为就变成企业 内部行为,而这种内部行为是不需要缴纳营业税 的。于是,E公司就避免成为营业税的纳税人, 从而节约税金250000元。 从另一角度思考,E公司的企业所得税也会因为 合并而消失。
[案例2-5]
方案二:如果王某将原企业的工商登记改变为个 体工商户,则其承包经营所得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在不考虑其他调整因素的情况下,王某纳税状况 如下: 王某应纳个人所得税=(200000-100000-100003500×12)×20%-3750=5850(元) 王某获得的税后利润=200000-10000-100000- 7850=82150(元)
兴华公司在城市边缘兴建一座工业园区,由于城 市的扩展,该地区已被列入市区范围。工业园区 除厂房、办公用房外,还包括厂区围墙、水塔、 变电塔、停车场、露天凉亭、喷泉设施等建筑物, 总计工程造价5亿元,除厂房、办公用房外的建 筑设施总造价为1.4亿元。如果5亿元工程项目都 作为房产的话,兴华集团从工业园区建成后的次 月起就应缴纳房产税,每年房产税(假定扣除比 例为30%)为: 50000×(1-30%)×1.2%=420(万元)
案例分析 兴华集团进行以下筹划:除厂房、办公用房以外 的建筑物,如停车场、游泳池等,都建成露天的, 并且把这些独立建筑物的造价同厂房、办公用房 的造价分开,在会计账簿中单独核算。则按照税 法规定,这部分建筑物的造价不计入房产原值, 不需要缴纳房产税。这样一来,每年就可以少缴 房产税: 14000×(1-30%)×1.2%=117.6(万元)来自第二节 计税依据的筹划
一、计税依据的筹划原理 计税依据筹划是指纳税人通过控制计税依 据的方式来减轻税收负担的筹划方法。在 税率一定的情况下,应纳税额的大小与计 税依据的大小成正比,即税基越小,纳税 人负担的纳税义务越轻。
二、计税依据筹划方法 计税依据是影响税收负担的直接因素,每 种税对计税依据的规定都存在一定差异, 所以对计税依据进行筹划,必须考虑不同 的税种和税法要求来展开。 1.实现税基的最小化(案例 2-6) 2.控制和安排税基的实现时间:推迟、提 前、均匀计入(案例2-7) 3.合理分解税基(案例2-8)
案例分析 如果工程承包公司A承包建筑工程业务,A 与B直接签订建筑工程承包合同6300万元, 然后再以6000万元的把承包的建筑工程业 务转包给C,则A应按“建筑业”税目缴纳 3%的营业税。
两个方案的税款对比如下: A公司收取300万元中介费,缴纳“服务业”营业 税: 300×5%=15(万元) A公司进行建筑工程转包,按照承包工程款和转 包工程款的差额计算缴纳“建筑业”营业税: (6300-6000)×3%=9(万元) 实现节税额=15-9=6(万元) 很显然,A公司进行税收筹划,由服务业纳税人 转变为建筑业纳税人,造成适用税率出现显著差 异,从而实现了依法节约税金的目的。幻灯片 6
据《纽约时报》2010年6月10日报道,美国休斯敦 首富丹·L·邓肯今年3月脑溢血逝世,其遗产除去 留给遗孀的免税部分,本来将被征收45%,即最少 20亿美元的重税。但由于美国从2010年1月1日开始 暂停征收一年遗产税,邓肯的继承人由此可以享受 “遗产免税优惠政策”。这意味着,邓肯只“晚 死”3个月,就为其继承人“狂省”了20亿美元税 费。 87岁的弗雷兹·洛曼是纽约曼哈顿的房地产大亨, 2009年12月31日上午11时,他久病不治去世,留下 了1000万美元的遗产。让洛曼的继承人莱斯利郁闷 的是,美国的遗产税法去年12月31日24点才期满失 效,所以洛曼走早了一步,莱斯利错失了免缴遗产 税的机会,令他必须缴300万美元遗产税。
第二章 税收筹划方法
刘成龙 副教授 内蒙古财经学院财政税务学院
案例导入
某日用化妆品厂,将生产的化妆品、护肤护发品、 小工艺品等组成成套消费品销售。每套消费品由 下列产品组成:化妆品包括一瓶香水30元、一瓶 指甲油10元、一支口红15元;一瓶摩丝8元;化妆 工具及小工艺品10元、塑料包装盒5元。化妆品消 费税税率为30%。上述价格均不含税。按照习惯做 法,新产品包装后再销售给商家。若考虑包装方 式,有无更节税的方案?
[案例2-8]
远辉中央空调公司主要生产大型中央空调机,销 售价格相对较高,每台售价为180万元(含税), 且销售价格中都包含5年的维护保养费用,维护 保养费用占售价的25%。由于维护保养费用包含 在价格中,税法规定一律作为销售额计算缴纳增 值税。筹划前,远辉中央空调公司应交增值税为 (假设原材料金额为80万元): (180/1.17-80)×17%=12.55(万元)
[案例2-2] 假设某商业批发企业主要从小规模纳税人处 购入服装进行批发,年销售额为100万元, 其中可抵扣进项增值税的购入项目金额为50 万元,由税务机关代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 记载的增值税为3万元。
案例分析: 按照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该企业年销售额超过 80万元,应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缴纳增值税 100×17%-3=14(万元) 如果该企业被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只需要缴纳 3万元(100×3%)的增值税。 因此,该企业可以将原企业分设为两个批发企业, 年销售额均控制在80万元以下,这样当税务机关 进行年检时,两个企业将分别被重新认定为小规 模纳税人,并按照3%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 通过企业分立实现一般纳税人转化为小规模纳税 人,节约税款11万元。
比较两个方案,如果仅从税收角度分,王某应该选 用方案二。王某的纳税身份由私营企业主改变为个 体工商户后,多获利30675(82150-51475)元。 其原因在于私营企业同时面临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 得税的负担,相当于对其收益重复纳税。而个体工 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投资者)仅缴纳个 人所得税,税负相对较轻。 当然,纳税人在进行税收筹划时,还应考虑不同性 质的纳税人的经营风险也会不同:通常个人独资企 业和合伙制企业承担无限责任,风险较大,而私营 企业若以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出现,只承担有限责任, 风险相对较小。 幻灯片 6
[案例2-1] 王某承包经营一家集体企业。该企业将 全部资产租赁给王某使用,王某每年上缴 租赁费100000元,每年计提折旧10000元, 租赁后的经营成果全部归王某个人所有。 2012年王某生产经营所得为200000元。王 某应该如何利用不同的企业性质进行筹划 呢?
案例分析:
方案一:如果王某仍使用原集体企业的营业执照, 按税法规定其经营所得应缴纳企业所得税,而且其 税后所得还要再按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缴纳个人所 得税。在不考虑其他调整因素的情况下,企业纳税 情况如下: 企业所得税=(200000-10000)×25%=47500(元) 王某承包经营所得=200000-10000-100000- 47500=42500(元) 王某应纳个人所得税=(42500-3500×12)×5%=1025 (元) 王某实际获得税后利润=52500-1025=51475(元)
二、纳税人筹划的一般方法
纳税人的筹划与税收制度有着紧密联系,不同的 税种有着不同的筹划方法。概括起来,纳税人筹 划一般包括以下筹划方法: 1.纳税人不同类型的选择(P40 案例2-1) 2.不同纳税人之间的转换(P42 案例2-2;2-3) 3.避免成为纳税人(案例2-4; P44 案例2-5): 例如,在企业内部设立的一些内部组织或附属组 织,不属于纳税人;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公 司或分支机构也不是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