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社会中的信任危机——读《现代性的后果》有感摘要:现代社会增强了社会成员的流动性,使社会成员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活动永远局限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同时也使得原本可能毫无关系的若干人发生了联系,那么这些人之间产生信任的基础就与传统社会熟人之间的信任区别开来,也引发了现代社会中的信任危机。
本文以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为出发点,首先介绍了吉登斯有关信任的研究。
其次,结合本书的内容将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归于两大类:主观方面——社会成员自身的本体性不安全;客观方面——抽象体系入口处的糟糕体验。
最后,在建立个人信任、促进代理组织的完善和加强对代理组织的监督三方面尝试性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信任危机抽象体系入口处代理组织一、信任危机的出现虽然社会不断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人与人之间却越来越疏远。
我们去农贸市场买菜,担心菜农缺斤短两,因此在农贸市场专门设了公平秤;菜农在收我们钱的时候,尤其是面值较大的钞票总要左看右看就怕收到假币,因此有人专门设有验钞机。
这一来一回间,充分表现了彼此间的不信任。
现代社会中的信任危机在无形中增加了社会交往的成本。
信任危机表示社会人际关系产生了大量虚伪和不诚实,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严重危机的用语,指一定社会或群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被人们所遵守,人与人之间缺乏一种道德的联系和约束,彼此都无法相信对方的真诚和忠诚,因此不敢委以对方以重任的现象(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
信任危机增加了社会管理难度,社会交往成本。
在信任缺乏的现代社会,每个社会成员都是受害者:民众输金钱、输感情,政府的信誉、形象受损。
建立完善的社会信任体系,不仅仅是法律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道德体系和价值观体系的建立。
二、吉登斯对信任的研究在吉登斯之前,社会学界对信任的研究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信任关系,而吉登斯从现代性的角度研究信任,他对信任的理解是比较宽泛的,既包括“人对人的信任”,又包括“人对系统的信任”。
这里“人对系统的信任”中的系统包括象征标志和专家系统。
①(一)信任的重要性脱域(指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
)是吉登斯研究现代性的核心概念,脱域有两种机制:象征标志(指相互交流的媒介,它将信息传递开来,用不着考虑任何特定场景下处理这些信息的个人或团体的特殊品质)和专家系统(指的是由技术成就和专业队伍所组成的体系,正是这些体系编织着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物质与社会环境的博大范围)。
吉登斯指出所有脱域机制都依赖于信任。
因此信任在本质上与现代社会相联。
(二)信任的定义——对信任范围的扩充吉登斯认为信任是信心的一种特殊类型,而不是与之截然不同。
他认为信任是对一个人或一个系统之可依赖性所持有的信心,在一系列给定的后果或事件中,这种信心表达了对诚实或他人的爱的信念,或者对抽象原则之正确性的信念。
在定义中,吉登斯同样看重人对系统的信任,扩充了原来信任的定义,那么现代社会中的信任危机也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同样存在于人与系统之间。
三、现代社会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现代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包容各类大量信息的复杂社会。
它具有短暂性、新奇性和多样性。
短暂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用完即扔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持续时间越来越短;一个人在某个地方呆的时间越来越有限;并且我们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创造和扬弃概念和形象,以至于知识和人、地、①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齐心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9物以及组织形式一样,正变成是可以任意处置的东西。
现代社会的短暂性、新奇性和多样性使人们由于人身适应系统和人的决策过程负担超重而引起的巨大痛苦,即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了过度的刺激。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面对如此多的选择,信任对最终的选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在选择的过程中缺乏信任,会在无形中加大社会交往的成本,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造成信任缺乏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成员自身的本体性不安全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周围都充斥着各种的风险性问题,那么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担心风险的发生并且深受其困扰而有些人则生活的很悠然呢?对于这个现象,吉登斯给出了解释。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对他人是否对自己心怀歹意而总是处于苦闷当中,或者某人总是担心核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而且无法将这种事关风险的想法置之脑后,如果他们持久地深受这类焦虑的困惑,那么‘正常人’就会将他们这种焦虑看成是非理性的——情感过度敏感即本体性不安全。
”②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对其自我认同之连续性以及对他们行动的社会与物质环境之恒常性所具有的信心——本体性安全,根源于他们童年时期的某些经历。
处于本体性安全状态下的个人在其早年生活中所获得的基本信任的剂量减弱或磨钝了他们的存在性敏感。
而如果一个人在其信任发展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照顾,使其对外界环境有所怀疑,那么在其后天发展中就有可能表现为本体性不安全。
(二)抽象体系入口处的糟糕体验首先明确一个问题即什么是抽象体系的入口处。
吉登斯指出,抽象体系中的信任根本就不假定它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同对其负责的个人或团体相遇。
但是在多数情况下个人和团体又确实卷入其中的,那么个人和团体与抽象体系的相遇看作是一般非专业人士得以进入抽象体系的入口。
换句话说,抽象体系的入口时当面承诺和非当面承诺的交汇处。
由于一般非专业人士不可能完全置身于包含在现代制度中的抽象体系之②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齐心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1:外,但是又缺乏对抽象体系的详细了解。
这时与抽象体系的专家或专家代理人或其代表的联系在现代社会中就特别重要。
这一点重要性在于,它记得到了非专业人士的外行当事人也得到了抽象体系的操作者或输出者双方的普遍认可。
但是我们对交汇处信任的操作者的信赖要得到双重保障:特定的专业人士在品行方面的可靠性和对专业知识、技能掌握的精确性。
基于这两方面的保障,交汇口处一般非专业人士的经验受到两大冲击:1.对抗性专家主张即各专业人士在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矛盾性。
比如对于我们的日常饮食,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见解。
毛泽东在他的养生之道中提到“基本吃素,饭后百步,遇事不怒,劳逸适度”。
“饭后百步”有助于消化被很多人接受,但现在有专家指出这种做法是不利于消化的,有害于身体健康。
专家权威存在分歧的远不止这些,比如说老年人晨练、年轻人的休息时间、孩子的营养套餐等等,几乎遍布生活的各个方面。
即使专家人士做的是同一方面的研究,他们的命题假设也许会不同,命题假设相同的话,针对的实验对象也可能不同,这一系列的客观因素可能最终导致两个很权威的专家对于同一个现象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这就出现了对抗性的专家主张,刚开始,当得知一个新的但与已知的权威知识相背时,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追随现在的新的权威,而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但是当这种类似的对抗性的专家主张频繁出现不断更替时,人们也开始出现不断改变的疲劳。
再加上专家知识又不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因此就不存在真正指引我们决定采用何种替代物或者评估它们的东西,这显然加剧了我们面对对抗性的专家主张时的无奈。
对抗性的专家主张以及权威的漏洞,使得我们对于现有的权威出现了一种信任危机,而且这是一种群体性的现象。
从挥之不去的三聚氰胺,到近来被市民热议的“皮革奶”,奶制品的安全一直在考验着市民的心理承受能力。
我国奶制品的权威代表三鹿、蒙牛等出现问题,致使群众对于我国几乎全部奶制品持怀疑态度。
这一事件的直接后果就是使我国目前的奶制品行业处于疲软状态,导致我国的相当一部分年轻父母省吃俭用为孩子买进口奶制品。
可见,群体性的信任危机对于权威的影响之大:我们一旦对某一权威的知识或产品产生信任危机,会产生涟漪效应。
“涟漪效应”亦称为“模仿效应”,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考白•库宁③提出的,定义为:一群人看到有人破坏规则,而未见对这种不良行为的及时处理,就会模仿破坏规则的行为。
如果破坏规则的人是人群中的领导者,那么波及人群的效应就更加严重。
形象点说,“涟漪效应”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往一湖平静的湖水里扔进一块石头,泛起的水波纹会逐渐波及到很远的地方。
即由一个出发点引发周围的点持续性震动,震动会慢慢减退,但如果没有任何阻力,震动会波及很远距离的点。
2.现代社会范围内普遍信任机制缺乏费孝通先生将我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描述为“差序格局”。
每个人都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才发生联系。
④在“差序格局”中每个社会成员都以自己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个的影响区域,相邻或相近的区域之间可能会存在重叠,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两个或多个人是一种相互认识了解的关系,彼此之间有互动,而且互动的频率和深度较高,在这种情况下,熟悉成了形成信任的基础,习俗和关系则成了约束人们遵守承诺,兑现承诺的监督机制。
在熟人面前,一个人如果失信,那么他以后面临的生活将要承受所有熟人舆论的压力。
因为活动空间的封闭和活动范围的狭小可以让同一个信息快速充分的流通,让失信者名声扫地。
但是空间距离较远的两个或多个人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各自的影响区域是没有交集的,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就是这部分社会成员是对彼此没有任何了解的,而且理论上讲,处于这种相互隔离状态的社会成员是属于大多数的。
在传统社会这种情况更为严重,但是由于传统社会的地方性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一个人从生下来到死去都不会离开他所生活的地方。
整个社会系统由一个个孤立而且隔离的小群体组成,每个小群体之间互不往来,群体之③杰考白·库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④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1间也有着明显的界限。
当然,孤立和隔离并不是绝对存在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很小却是事实。
因为群体之间的互动频率很小甚至为零,那么每个相互孤立且隔离的群体的成员之间往来很少,无所谓谁信任谁,更无所谓由缺乏信任带来的种种危机。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一些新技术(互联网等)的广泛应用扩大了社会成员的交往范围,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
人们无法只是生活在自己的那个小圈子里,社会的流动性明显增大,全国两亿多的农民工就是很好的证明。
社会人员的流动加剧,使得空间距离不再成为限制不同地区的社会成员相互交往的因素。
社会成员参与到一种人生地不熟的社会,开始与原来所谓的“陌生人”打交道,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那么原来熟人之间的信任机制因为成员交往的环境的改变而失去了原有的效用,社会范围内应该建立起普遍范围内的信用机制,以维持社会秩序。
而我国现代社会中,这种约束普遍社会成员之间信任关系的信任机制仍然没有建立,使得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中约束成员间信任关系的机制出现了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