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临床化验的标准值及意义内科刘孝慧主要内容•常规化验:血常规、尿沉渣、大便化验、生化全项、离子分析。
•特殊化验检查:心梗三项、心肌酶、血、尿淀粉酶、肝炎七项。
血常规的正常值及意义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参考值RBC:红细胞数成年男性 4.0~5.5*1012/L成年女性 3.5~5.0*1012/L新生儿 6.0~7.0*1012/LHb: 血红蛋白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高于参考值高限。
多次检查成年男性红细胞数>6.0*1012/L,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 5.5*1012/L,血红蛋白>160g/L即认为增多。
可分为相对性增多和绝对性增多。
1.相对性增多:是因为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甲亢等。
2.绝对性增多:即为红细胞增多症。
按发病原因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后者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1)继发性: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
生理性:可见于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
病理性: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肾癌、肝细胞癌等。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
属于慢性和良性增生,部分病人可转变为白血病。
(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1.生理性减少:低约10%-20%,可见于婴幼儿和15岁以前的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2.病理性减少:各种贫血。
可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破坏增多、丢失过多。
二.白细胞的检测,参考值(一)白细胞计数成年人 4.0~10*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2岁11~12*109/L二.白细胞的分类计数参考值(一)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55~75% 2.04~7.05*109/L嗜酸性粒细胞0.5~5% 0.05~0.5*109/L嗜碱性粒细胞0~1% 0~0.1*109/L淋巴细胞20~40% 0.8~4*109/L单核细胞3~8% 0.12~0.8*109/L(二).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N)55~75%2.04~7.05*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在生理情况下,下午较早晨高。
病理性增多,多见于:1)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感染最常见。
2)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心梗等。
3)急性大出血:1~2小时内。
4)急性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汞中毒、蛇毒等。
5)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真红、肝癌、胃癌等。
2.中性粒细胞减少: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原因有:1)感染: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某些病毒感染时。
2)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X线,伽玛射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性因素。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脾脏肿大及其功能亢进。
5)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2.嗜酸性粒细胞(E)为0.5~5% 绝对值0.05~0.5*109/L增多:见于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等。
2)寄生虫病:血吸虫、蛔虫等。
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等。
4)其他,某些恶性肿瘤、传染病等。
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临床意义较小。
3.嗜碱性粒细胞(B)为0~1% 绝对值0~0.1*109/L增多:见于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诊等。
2)血液病:慢粒、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3)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时。
4)其他,传染病、糖尿病、流感、天花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20~40% 绝对值0.8~4*109/L增多:见于1)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等。
2)肿瘤性疾病: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
3)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4)移植排斥反应。
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治疗。
4. 单核细胞(M)3~8% 绝对值0.12~0.8*109/L病理性增多:见于1)某些感染:主要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
2)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红细胞沉降率(ESR或血沉率)是指红细胞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受多种条件影响。
(1)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
(2)红细胞数量和形状。
参考值:男性0-15/1h 女性0-20/1h1.生理性增快:12岁以下的儿童,50岁以上老年人,妊娠3个月以上等。
2.病理性增快:(1)各种炎性疾病:急性细菌性炎症、风湿热、结核病时。
(2)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急性心肌梗死。
(3)恶性肿瘤。
(4)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球蛋白增高:慢性肾炎、多发性骨髓瘤。
血沉减慢:无意义。
尿常规的意义•化学检查•一、尿比密•二、酸碱度(PH)•三、尿蛋白•四、尿糖•五、酮体•六、尿胆红素与尿胆原•显微镜检查•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上皮细胞、管型•一、尿比密(SG)•参考值 1.015~1.025•意义:•增高:血容量不足导致的肾前性少尿、糖尿病等。
•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等。
•二、酸碱度(PH)•参考值PH约6.5,4.5~8.0之间•降低:酸中毒、高热、痛风、糖尿病及口服维生素C等。
•增高:碱中毒、尿潴留、膀胱炎等。
•三、尿蛋白•正常是阴性,>150mg/24小时,称蛋白尿。
•生理性:剧烈运动、发热、寒冷、交感神经兴奋等。
•病理性:器质性病变,多为持续性•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SLE、药物(庆大霉素、多粘菌素B)等。
•四、尿糖:正常是阴性•肾糖阈(8.88mmol/l)•血糖增高性糖尿:糖尿病、甲亢、肝硬化、胰腺炎等。
•肾性糖尿: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家族性糖尿等。
•其他:脑外伤、脑出血、果糖、乳糖等。
•五、酮体,参考值阴性•是B-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的总称。
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
1.糖尿病性酮尿:常伴有酮症酸中毒。
2.非糖尿病性酮尿:高热、严重呕吐、禁食、妊娠剧吐等。
•六、尿胆红素与尿胆原•原理:肝及胆道内外各种疾病引起胆红素代谢障碍,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从尿中排出为尿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排入肠道转化为尿胆原。
• 1.尿胆红素增高:急性黄疸性肝炎、阻塞性黄疸、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等。
• 2.尿胆原增高: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
尿常规的意义-----显微镜检查• 1.红细胞•参考值玻片法平均0~3个/HP•尿沉渣镜检红细胞>3个/HP,称为镜下血尿。
•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肾、肾结石、急性膀胱炎、肾盂肾炎、泌尿系肿瘤等。
• 2.白细胞和脓细胞•参考值玻片法平均0~5个/HP•大量白细胞多为泌尿系统感染: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炎。
• 3.上皮细胞:来自肾至尿道的整个泌尿系统。
•尿中大量出现且伴有白细胞、脓细胞,见于尿道炎。
• 4.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
包括:透明管型、颗粒管型、细胞管型、蜡样管型、脂肪管型、细菌管型。
一般可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
大便常规加潜血•一. 颜色与性状黄褐色软便,婴儿呈黄色或金黄色糊状便。
•鲜血便:直肠息肉、直肠癌、肛裂及痔疮。
•柏油样便:消化道出血。
•脓性及脓血便:肠道下段病变,如痢疾、溃结、结肠或直肠癌。
•二.潜血参考值阴性•是指消化道少量出血,红细胞被破坏、粪便外观无异常,肉眼及显微镜均无法证实的出血。
•对消化道出血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消化性溃疡——间歇阳性•消化道肿瘤——持续阳性•三.白细胞•正常不见或偶见。
肠道炎症时增多。
•四.红细胞•正常不见。
下消化道出血、痢疾、溃结、结肠或直肠癌时可见。
生化全项的意义肝炎七项:甲肝抗体、丙肝抗体、乙肝五项肝功全项:血清酶学、蛋白、胆红素肾功:尿素氮、肌酐、尿酸血糖血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脂蛋白肝炎七项:甲肝抗体、丙肝抗体阳性正在感染,存在病毒复制,有传染性乙肝五项HBsAg HBeAg 抗-HBc 抗-HBe 抗-HBs生化全项的意义——蛋白质功能检测参考值:TP 血清总蛋白60~80g/L ALB 白蛋白60~80g/LGLO 球蛋白60~80g/L A/G 白球比1.3~2.5意义:1.TP与ALB 增高:严重脱水、休克、饮水不足2.TP与ALB 降低:(1)肝细胞损害影响合成:亚急性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TP< 60g/L或ALB < 25g/L 称为低蛋白血症,临床出现严重水肿及胸腹水。
(2)营养不良(3)蛋白丢失过多:肾病综合征(4)消耗增加:重症结核、甲亢、恶性肿瘤(5)补液较多或水钠潴留。
3.TP与GLO增高:TP> 80g/L或GLO >35g/L 分别称为高蛋白血症,或高球蛋白血症。
(1)慢性肝脏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慢性酒精性肝病。
(2)M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
(3)自身免疫性疾病:SLE、风湿及类风湿等。
(4)慢性炎症及慢性感染:结核病、疟疾、麻风病等。
4.GLO降低:主要因合成减少:生理性、免疫抑制、先天性低伽玛球蛋白血症。
5. A/G倒置:严重肝功能损害,如慢性中度以上持续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
血清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非结合胆红素(IBIL)是衰老红细胞在肝、脾及骨髓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分解和破坏的产物。
参考值:TBIL 3.4~17.1umol/L DBIL0~6.8 umol/L IBIL 1.7~10.2umol/L意义:1.判断有无黄疸、黄疸程度及演变过程:TBIL >17.1,但<34.2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34.2~171轻度黄疸,171~342为中度黄疸,>342为重度黄疸。
2.根据黄疸程度,推断黄疸病因:溶血性黄疸通常<85.5,肝细胞性黄疸17.1~171,不完全梗阻性黄疸171~265,完全性梗阻性黄疸通常> 342。
3.根据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及非结合胆红素升高程度判断黄疸类型: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溶血性黄疸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胆汁淤积性黄疸三者均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血清酶学:AL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0~40U/L)AS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0~40U/L)ALT/AST (0-1)临床意义:1.急性病毒性肝炎2.慢性病毒性肝炎3.酒精性肝病4.肝硬化5.肝内外胆汁淤积6.急性心肌梗死后6~8小时,AST升高。
生化全项的意义——血清酶学ALP 碱性磷酸酶(35~104U/L):在碱性环境中能水解磷酸酯产生磷酸,主要分布在肝脏、骨骼肌等,胆道疾病时ALP 升高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