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说篮球运动刚诞生的时候,篮板上钉的是真正的篮子,每当球投进去后,就有一个专门的人踩在梯子上把球拿出来。
为了让比赛更流畅地进行,人们想出了各种进球的方法,但都不太理想。
有一位发明家还制造出了一种机器,在下面一拉就能把球弹出来,不过这种方法也没能让篮球比赛激烈起来。
有一天,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儿子来看球赛,小男孩看到大人们一次次不辞劳苦地取球,不由大惑不解:为什么不把篮网的底去掉呢?一语惊醒梦中人,大人们如梦初醒,于是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篮网样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立意:(1)善于破除思维定势;梁启超也说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矣。
”人们总是习惯于竖着切苹果(思维定式)但是横着切会发现里面有一个小星星日本东芝电气公司的电扇卖不出去当时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于是一个员工提议将黑色改为浅色最终获得了成功(2)生活中许多时候,我们就需要这样一把剪刀,去剪掉那些缠绕我们的“篮网”——生活原本并没有那么复杂;一个苹果落到地上,牛顿从这简单的现象中发现了复杂的牛顿定律,成为经典力学的奠基者。
瓦特受水壶盖被蒸汽顶起的启发,发明了第一台蒸汽机。
这不能不说是充分把握了“简”与“繁”的结果。
即使是做一道很寻常的作文题。
仔细思考之后,也能提炼出许多个正确的观点来加以阐述。
因此,只有立足于一定的高度,从整体上对事物的“简单”与“复杂”进行把握,才能不囿于物,从而获得成功。
这也正是李苦禅的书法纵横捭阖、气象万千的原因所在。
(3)创意往往很简单直接,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也很简单。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人体的细胞每三个月会替换一次。
由于不同细胞代谢的时间和间隔的不同,一个人将一身细胞全部换掉,需要七年。
也就是说,七年之后,从生理上来看已是另外一个人了。
(摘编自《2012年中国科普文学精选》)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材料讲的是生理现象,但考生应由此联想到社会人生。
既以“材料”为写作的由头、思维的发端,又能不局限于“材料”;既看到材料的显性信息,又能推想出隐性的信息。
根据材料,可归纳出“替换与结果”这对核心关系,并以此类比人类社会的精神情态、现实状态、环境生态、历史形态的不断变化(蜕变、变革、变换、变量,革新、创新、改革等),而形成(造成、产生)了新的局面(状况、格局,风貌、风气、风景、风俗等)。
考生只要能在这个框架下立意、命题,都属于读懂材料,准确理解题意的。
根据材料,可归纳出“结果与时间”这对依存关系,并以此类比人类社会想要形成(达到、实现)某一精神情态、现实状态、环境生态、生活形态,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变革与努力。
考生只要能在这个框架下立意、命题,也属于读懂材料,正确理解题意的。
根据材料,还可归纳出“变与不变”这对对立统一关系,并以此类比变的是外在的形态,不变的是内在的思想灵魂。
考生只要能在这个框架下立意、命题,也属于读懂材料,正确理解题意的。
如果考生只是单一论述“变化”(变革、变换、变量,革新、创新、改革等),或只论述“时间”,或只论述“原因”等,则不够切题。
至于与以上均不沾边的,则离题了。
典型立意1.今年花胜去年红 2.只有更新,才能保持活力 3.蜕变自我,精彩人生4.把自己翻新 5.在改变与坚守中行走 6.外物流移,我心永恒7、推陈才能出新,蓄小变以成大举(62分)季延中学高三9 邱婉萍著名作家三毛提过“空心人”之论:人本空洞,随时月变迁,不断从书籍、影像等物中蓄取力量,积小变,经此由假及真的过程而成为血肉之大人。
人生之事承载于时间,生命之光积蓄于点滴小变。
生命应是场蓄小变,终而成大举的演绎。
人体细胞三月一换,蓄积七年,生理上便是另一个人,生命的规律不在昭示着“蓄小变以成大举”吗?三月之换即小变,漫长七年是其积蓄之过程,而大举即成——成为另一个优于过去自我的人。
常有“七年之痒”一说,其“痒”之后便是涅槃重生,关键在于如何积蓄小小改变。
清朝重臣曾国藩曾觉内心浮躁,“如此大风,不能安坐”,浮躁性格必是治国之大忌。
于是写日记,供人传阅以求监督,自省过错,于每日自律中积蓄小变,终是为晦暗的清王朝击出“西学东渐”之大举。
试想,曾国潘若是纵其浮躁之志于治国安邦中,国将国否?再观“现代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
爱德华兹,成名前的十四年里无任何成果,但我们可以想见其间积蓄小变之过程。
从转换思路、更新方法到付诸实践,无一不是成大举前的点滴改变。
诚然,科学需要灵光一现,但更多的是蓄小变而来的大举。
如爱因斯坦所言:“人们以为是聪明才智创造了伟大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
”积蓄小变的人格可助大举。
积蓄小变不是要求收纳生命的一切琐碎改变,而是以清醒的头脑对待有利之变,从中吸取精髓,滋养生命大树。
如细胞三月一换,换掉衰老的,重获生命活力。
小变,而成大举,生命的精彩意义尽显于此。
殊不见,86岁体操奶奶约翰娜,人生几多七年,从训练平衡、调整柔韧度,到登上世界舞台,世界为她鼓掌,更为她步步蓄积小变而来的生命大举欢呼。
人生价值早已圆满实现。
九尺高台,累于细土。
生命是个流于时间之上的纷繁变化之旅。
其间诸多改变,可助大举。
若视蓄积小变为弹簧,则可助你历高涉低,从容过人生。
若比生命为进军大队,那么小变则是途中鼓点,一积一蓄方能到达目的地。
生命势必积蓄小变,乃成大举。
敢于颠覆,优于过去的自己(62分)季延中学高三年九班傅豪犹记著名作家海明威所言:“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诚然于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声色犬马之乐,虚与委蛇之事,乃至繁缛的礼节纷沓而至,一个人若不知改变自己的航向,必将匿迹于人潮之中。
只有不断更新自己,敢于颠覆,方能优于过去的自己,活出精彩人生。
细胞尚且七年全部更新一次,何况个体?爱因斯坦说:“如果你一直重复做过的事情,那么你只会得到已经拥有的东西。
”人生苦短,你怎能容忍你的生活在千篇一律中收尾?何妨如细胞般不断更新自己,颠覆自己?敢于颠覆、改变自己的人永远都优于过去的自己,他的人生便在这点滴改变中愈发精彩。
范晔曰:“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智者绝不会让自己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更新中完善自我。
愚者则相反,甘于平庸、墨守成规只会让他们被历史所遗忘。
只有不断地更新颠覆自己,才能让过去的自己成为你脚下的垫脚石,去触碰更精彩的生活。
米兰·昆德拉在《不朽》中写道:“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
”而这迈出的每一步不正象征着你对自己的一次颠覆、一次更新?著名音乐家德彪西不仅颠覆自己,更是放出豪言“贝多芬之后的交响乐全都是多此一举”他的一生就在不断颠覆自己中度过,其诡谲多变的风格也令所有人叹为观止。
德彪西或许稍显狂妄,但他确实是在不断更新中颠覆过去的自己,一步步走近最精彩的人生。
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但不能吹动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
若你总是被生活的框框条条所约束,又怎能够优于过去的自己,掌握精彩人生呢?反之,唯有不断更新颠覆自己,方能成就崭新的生活。
如马歌东般于日本诗歌这一荒芜土地上开垦的能有几人?他正是凭借对自我的不断颠覆,才能够在日本汉诗界崛起不朽的丰碑。
无独有偶,齐邦媛老人“弦歌不辍是我活着的最大依靠”是如此的振聋发聩,柴田丰“生活从92岁开始”,百岁老人拥有少女心情。
这不正是他们不断颠覆自己,超越过去的自己的真实写照?手握日月摘星辰,那该是何等的快然豪放?唯有如细胞更新一般不断颠覆自己,方能于无声处听惊雷,活出精彩人生。
杨澜说:“有时生命的戏谑就在于,你一直犹豫不决,终于等到下定决心,已经到了谢幕的时候了。
”在犹豫中虚掷光阴何其可惜?只有不断颠覆自己,优于过去的自己,取其锋锐凝为巨剑,披荆斩棘,活出精彩人生。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70分)错觉(印度)泰戈尔河的此岸暗自叹息:“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哎,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品读这首小诗,你有哪些联想或感悟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为什么甲乙的想法不谋而合?这是因为它们通过比较(攀比),均以为幸福在对岸,而不在自己身边,陷入心理误区以为自己不曾拥有的正是自己想要的;总以为活得不如别人快乐幸福,却不知幸福快乐的根源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寄托在别人身上。
这种想法正确吗?这是心理不健全,不平衡的表现:谁都过得比我好--无论是金钱、地位、名誉,还是爱情、婚姻、工作、职业、成绩等这种人不想凭借自己努力去改变现状,却总在不切合实际的幻想中生活,久而久之,就养成悲观、懒惰、热爱空想的病态性格。
别人的幸福是别人的,你无法分一杯来,同样,我的幸福是我独有的,别人也无法带一分去这样想着竟享福起来。
立意:1、莫让错觉遮望眼2、幸福就在你(我)身边3、重拾自信4、做回自己5、留只眼睛给自己6、留心身边的幸福,做知足的自己1(四)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妻子和他吵架,妻子很为恼火。
妻子说:“收起你的乱七八糟的几何图形。
它们难道为你带来了面包和牛肉?”欧几里得天生是个憨脾气,只是笑了笑,说道:“妇人之见,你知道吗?我现在所写的,到后世将价值连城!”妻子嘲笑道:难道让我们来世再结合在一起吗?你这书呆子。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五)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人不能拽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实在是这句话实在是耳熟能详了,就不知道你有怎样的解读,或者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个人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者议论文。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扇窗户,就是一幅画框,通过窗户,可以看到一幅幅画面,有的看到的是雅,有的看到的是俗,有的看到的是闹,有的看到的是静……要求:①选准角度,自立定义;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立意解析】分析材料是写作的前提。
材料中提到的窗户外边的风景是固定的,但是不同的人却看到不同的风景,有的看到静、雅,有的看到闹、俗。
这就像禅师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是因为看风景的人的出发点、观察目的、观察角度不同造成的。
心中有静、雅,就能看到风景中静、雅的一面。
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图画”,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内心世界。
佛家所谓“心中有佛所见皆佛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