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景》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文章描绘的多幅图景,体会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学习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品味文章质朴清淡、明白晓畅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讨、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3
一、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字,浙江富阳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1921年完成其处女作短篇小说 ,1923年写小说
和,这是他创作发展的高峰。
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有《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等。
2、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煮茗涮羊肉蛰居间或曝背
铭刻闽粤丰腴乌桕赭
槎桠远阜恣意
3、思考题
1、所谓特征,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即事物的独特之处。
景物描写也应该写出对象的特征:晴天丽日、和风习习是一种特征;西风猎猎、风雨凄凄又是一种特征。
那么,郁达夫描绘的江南冬季,其总体特征是什么呢?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了江南的冬天,绘出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作者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把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江南的冬景,与内心的主观色彩——可爱、明朗、美丽、迷人,自然地融为一体,全文紧扣“可爱”二字,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天的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
)
2、散文,讲求“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一般是指取材广泛,结构安排灵活;所谓“神不散”一般是指散文主题集中、写作思路确定。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写作的灵魂,好的散文应当是“形”与“神”的对立统一。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它又是如何体现“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呢?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了江南的冬天,绘出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作者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把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江南的冬景,与内心的主观色彩——可爱、明朗、美丽、迷人,自然地融为一体,全文紧扣“可爱”二字,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天的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
)
二、导入
三、文本研习
(一)请学生分别朗读课文前四段,讨论其中蕴含的“信息点”。
1、作者要写“江南的冬天”,为什么先写“北国的冬天”?
(1)作者写北国冬天的时候,选取了哪些细节?这些细节的表现流露了作者什么情感倾向?
(2)作者在写江南的冬景的时候,选取了哪些细节?这些细节的表现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倾向?
2、作者为什么对江南冬日的印象特别深刻?
3、作者所说的“江南”的地理概念是什么?
4、作者在细说江南冬景之前,为什么要提到闽粤的冬天?
(二)朗读第5、6自然段,体会作者运用细节描写的表现力。
1、作者选取了哪些细节?为什么选取这些细节?
2、作者所描写的这些细节与下面所写的“散步”有什么关系?“景”与“人”是如何衔接的?
(三)小组讨论交流课文的7—10段,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1、作者在细说江南的冬景中,选取了哪三项内容进行着力表现?
2、作者的表现视角有什么不同?
3、作者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四、总结
五、当堂反馈
《训练与检测》P100第1、2、6—1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