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姓名:朱腾刚
学号:104753050953
专业:人文地理
年级:2005级
课程名称:区域系统模型
指导老师:秦耀辰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朱腾刚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概念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发展模式,自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以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被广泛接受和认可。
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就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评价模式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而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及《21世纪议程》的制定,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由理论推向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必然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
因此,区域可持续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者们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一定区域内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复杂巨系统的概念,我们称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以人为主体,以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为目标的特殊的复杂巨系统,它所包含的因素纷繁,结构功能复杂,内外联系广泛,对人类现阶段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手段来说,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实质是一个半结构化系统,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需要充分的理论综合、实践总结和方法体系方面的创造性探索,难度很大,因而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的阶段。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和一般系统一样,具有集合性、关联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其构成是十分复杂的,包括人类社会本身以及与人类社会有关的各种基本要素、关系和行为。
可以根据这些基本要素、关系和行为的基本特点,把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概括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五个子系统。
(一)人口子系统
人口子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主体。
人是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体,是整个系统的主题和核心因素,是全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区域人口增长可为区域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区域发展又为人口增长提供了保证条件;另一方面,人口过多、增长过快、素质太差,就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压力,从而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资源子系统
资源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物质基础,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为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资金资源,其外延和内涵随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扩大和深化。
本文以自然资源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作用为例来具体说明。
自然资源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并且和环境问题紧密相关。
因此,资源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
我国的资源问题主要涉及到自然资源的资产问题、产权问题、价值问题、核算问题及产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资源短缺、浪费及破坏现象严重,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需要改善自然资源的产权和评估核算制度,以使其走向良性进化阶段。
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要充分考虑代际公平和最低安全标准问题。
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进而影响到人类的健康、经济的发展。
(三)环境子系统
环境要素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环境的恶化,一方面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还会妨碍资源的利用,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环境要素包括资源要素,也包括社会和人口要素,环境要素在区域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环境的恶化不仅降低人类的生活质量,还会妨碍资源利用,影响经济发展,其非线性放大的结果甚至导致系统崩溃。
(四)经济子系统
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核心内容。
区域可持续发展首先是发展,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使人类摆脱贫困,而且经济发展又是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根本手段。
因为经济发展可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资金和技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
社会子系统的质量是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子系统实现协调发展的关键。
合理的政治体制、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和历史文化以及稳定的环境等因素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
(五)社会子系统
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策体制、法律道德、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因素。
社会子系统的质量是整个系统实现协调发展
的关键,合理的政治体制、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稳定的社会环境和高质量的生活水平以及完善的社会服务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其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六)科技子系统
科技因素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智力因素,也是有生推动力量。
近年来,以信息科学、原料科学、能源科学和生物工程等新技术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及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和社会信息化,实现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科技化。
更为重要的是,科技进步能使人类透彻掌握人地相互作用机理,并使人地系统调控成为可能。
因此,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现,必将最终依靠科技进步。
但是,也应看到科技进步的双重性和负面影响。
例如,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七)制度子系统
制度要素本属于社会要素,因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特殊作用,在此单独列出。
制度要素主要有两类:一是以法律为形式的规则;二是社会意识。
这里仅选主要代表的政策法律、伦理道德这些基本要素进行分析。
政策主要体现国家对社会发展的原则和思路,是国家对区域发展调控的手段。
国家主要通过对一些基本和重大的问题如人口控制、环境保护与治理、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进行调控,使区域系统走向良性循环,人地关系趋于协调。
国家“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之一,这可见国家对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重视。
因此,政策因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保证。
法律则是可持续发展具体实施的重要保障,法律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稳定可持续发展政策,使政策法制化以保障其相对稳定性。
②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如环境保护法、经济法等。
③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④有利于推行可持续发展政策和宏观调控。
由于制度的形成受文化传统风格习惯的影响,伦理道德一方面影响制度的形成,另一方面约束人类行为方式,具有无形的驱动力,其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封建传统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这四个方面。
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把满足自己的需要视为最高的道德价值,唯利是图,导至人类活动对资源和技术的滥用,从而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及社会经济秩序混乱。
封建传统思想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行的一大障碍因素,主要表现在人口观念方面。
封建传统思想认为“多子多福”,并且重男轻女,
造成我国人口膨胀,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困难,从而使人口问题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封建传统思想中的轻商重农和保守的观念也阻碍了改革创新的步伐,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总之,封建传统思想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特征
(一)系统的人化性和动态性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山人一自然一社会一经济要素复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山于人类活动的参与,这个系统具有特殊的人化特征,在这个系统中,人处于一种非常特殊的地位,他既是系统的构成者,又是系统的调控者.人类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具有双向调控作用,既可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可能延缓或破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时时刻刻处于动态变化中,也就是系统与区域外部环境中的其他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子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因此,即使区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近,其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各具特点。
(二)系统的不可逆性和非线性
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来说,只要区域与环境之间、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以复杂的非线性机制保持能量、物质和信h,的交换,就有可能通过对现有状态不同程度的偏离,产生时间和空间上都相对有序的结构,即“耗散结构”.而耗散结构理论及现代科技成果表明,不可逆性是有序的源泉、组织的源泉.不可逆性是使系统山混沌中产生有序的机制,而随着系统复杂化程度的提高,不可逆性的趋势和作用越强.而区域系统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和非线性以及特定历史时期人类认识能力和认识手段的局限性,使区域发展过程永远处于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
(三)系统的稳定性与跃进性
在一定时期内,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它在时空上的稳定性和有序程度,可以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来体现.但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等之间关系的协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随着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能力的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