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同名42262)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同名42262)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同名42262)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组别:第十组摘要:现代社会中大学生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同时,因为现代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而大学生们普遍处于青春期与成年期的过渡阶段,心理尚不够成熟,因此,在这个精英大众化的年代,社会,家庭,学校,包括我们自己都需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就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并对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就社会,家庭,学校,自身上进行探究,找到一些解决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更加明确的认识。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社会;家庭;学校Resume:In modern society, college students are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key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there are all kinds of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modern society, and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transitional stage of adol escence and adulthood, psychology is not mature enough, therefore, in this elite popular age, social, family, school, including our own need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concerns, this paper analysis mental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auses of psychological probl ems are analyzed, at the same time, the social, family, school, on their性质和强度,并进而影响着应激后的结果。

当学生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外界因素的影响程度会大大降低,而且可以增加对其他生活时间的应对能力,反之,不恰当的应对方式会使这些时间的影响积累起来,对大学生的影响将更加强烈。

大学生在面对外界刺激时可以主动寻求各种帮助,用各种措施去减小消极影响。

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依靠同学或是朋友可以解决心理问题。

大学生应增强自己应对压力调节自我的能力。

3.2环境因素(外因)3.2.1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保守封建的生活文化塑造出的民族性格是骨子里的含蓄,也就是矜持的“内向型”民族性格。

而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造就了他们张扬的个性,提倡人权的享有。

在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和世界文化大融合使得中西方文化格格不入,冲突日益明显,这导致大学生在人格和道德方面倍受冲击,中国大学生本身就脆弱的心理防线随之崩塌。

有调查表明,当大学生出现心理偏差时,39.4%的采取沉默不语,46.7%的人采取找朋友同学聊天,22%的人上网找陌生人倾诉,9.17%的人自暴自弃5.5%的人走自杀等极端方式,1.8%的人找老师谈话。

这些数据说明中国的大学生不善于通过与人交流来纾解自己的心理压力,他们通常会采取沉默不语的方式来逃避现实,对自己造成心理伤害,一旦自己调节不好,就会出现极端行为。

具有这样性格的中国学生,可能无法适应在现在这样一个开放自由、多元化的社会,易心里郁闷,产生心理问题[11]。

此外,因为大多数中国大学生缺少新旧关系整合的能力和经验、不能有效地运用自我防卫机制,必使得大学生在当今这种鱼龙混杂,道德观减弱的社会里道德困惑,认知失调。

3.2.2家庭方面原因家庭始终伴随学生,从走路到读书写字再到在外闯荡,家庭已成为影响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外在因素。

大多数中国的父母有着小护士态度,永远想让儿女在自己的翅膀下生长,这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让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禁不起社会的考验,学生易产生挫败感,导致心理偏差[2]。

众所周知,人类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都以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

有的父母价值观错误,溺爱孩子,不能帮助孩子拥有正确的处事方式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子女的生活态度会因此发生改变,变得自私自利,容易受挫,内心软弱,无法适应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甚至无法适应普通的大学生活。

另外,父母的感情好坏也对子女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科学研究表明家庭和睦的孩子往往性格比较开朗,心理承受能力好,而在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里孩子的脾气会变得暴躁。

家庭的完整性同样也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容易自卑。

这些家庭中强烈的不幸福感会使孩子的心理产生阴影,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逐渐现楼并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现在社会过高的离婚率使得更多的孩子无法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会产生内心阴暗面,导致心理缺陷[3]。

此外,家庭的好坏状况对孩子的心理上也会产生影响。

马加爵的真实案例让我们了解到家庭的状况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家庭的贫困会让孩子的心理压力大,产生自卑心理,心灵脆弱很。

久而久之心理扭曲,会对外界的刺激有着过激的行为。

3.2.3学校方面原因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存在内在惰性,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平时教学强行灌输知识,而不重视学生德智两方面共同发展,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

受着这种中国式教育的学生升入大学之后,角色地位及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让他们措手不及。

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大学生是秀才,而不是真正的人才,他们没经历过实践的考验,也经受不住实践的考验,他们不知社会的利弊,经受不住社会善恶的考验[10]。

即使他们智商超群,但情商低下,在社会中会发生典型的木桶效应。

这样的学生在社会中将呆板自傲,意志脆弱,往往不会有大的作为。

这一系列的原因都将使得他们更容易患有心理疾病。

4.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建议4.1对学生自身的建议学会自我暗示,自我鼓励对自己很重要。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考试失利、恋爱受挫、人际冲突等均会引发焦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这时他们必须及时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疏导的方法有合理宣泄、注意转移、目标升华等[7]。

走向生活,广交朋友。

踊跃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增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在与他人交往时增强自信,游刃有余。

通过参加各种业余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和业余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缓解紧张情绪,维护身心健康。

另外,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养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

适当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努力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

为达到这一目标,大学生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

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应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

要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4]。

坦然面对或者转移注意。

心理困惑只是成长正常状态,不必大惊小怪怨天尤人。

不要过分关注自我,转移到学习工作生活方方面面。

不要急于诊断,心理问题本身多种多样,大学生发展性居多,成长烦恼不必自己吓自己。

调整生活规律,让自己的生活劳逸结合,充实而不失乐趣。

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

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

4.2 对家庭、学校、社会的建议家庭中,家长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爱好兴趣,生活习惯等,从而与他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减少代沟,从而更加愉快的相处。

家长应多注意观察大学生的一些生活细节,一旦发现问题,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

在过程中掌握适合的方式,如多对其进行鼓励,从而拉近其间的距离。

家庭中父母起到模范的作用,在一些事情方面现身说法,引导孩子积极乐观向上。

学校方面,首先注意丰富大学校园生活,并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其次,学校要关心接纳每一个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且注重个性化发展[8]。

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如创建心理咨询工作室,多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讲座,开展团体训练等[5],并注进行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辅导。

大学校园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机制。

社会方面,社会媒体应注意传递更多的正能量,给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并构建和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

此外,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一定能够营造和优化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团结友爱的人际氛围。

5.结语综上所述,可发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所体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类型也是多样化的。

这些多类型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是拥有个性的大学生在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后,不能自主地调适而产生的结果。

这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等各方面又处于不完全成熟的时期也是密切相关的。

当今社会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对大学生而言,当今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

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面临的迫切任务。

我们因地制宜的制定了相应对策,相信,随着学生自身素质的锻炼,社会密切配合,一定能真正培养出不仅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有良好心理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1]支卓华.通过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浅谈“两课”教学改革.期刊论文,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36-38.[2]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06) :198-220.[3]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1998(06).[4]王秋英.家庭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1998(05)[5]杨雪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期刊论文,社会科学版 2008(3)[6]张静.何瑞玲.王凤琴.王洪军.1996名蒙汉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期刊论文,中国健康教育2006(9).[7]沈洁.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期刊论文,教育与职业2009(36):172-174.[8]仲稳山.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运行与评估.职业教育研究,2010(2):23-24.[9]樊富珉.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及其对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论, 2005(7): 65-69.[10]黄国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十三年回顾.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28(2): 146-148.[11]李克敏.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中国高等教育2006(Z3): 52-53.第十组小组成员:李天煌32211410齐萱 32211417陆思琪32211415魏甜甜32211421黄莎芮32211406马金瑾32211316李雪冬32211311覃彬 32211318陈靖 32211302栾蕾萍3221112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