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甲)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
此君子也。
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简也可,略丰也可。
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官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不可惯习懒惰。
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乙)后生才锐者,最易坏。
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
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
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节选自《陆游家训》)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多称.尔举止大方/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B.余服.官二十年/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C.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薄.雾冥冥,虎哺猿啼(《岳阳楼记》D.自此十许.年/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父兄当以为.忧A.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 (《曾国藩家书》)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C.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D.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富贵不能淫》)24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4.曾国藩和陆游对后辈的劝诚中,他们共同强调的是哪些品行?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你获得了哪些感悟?【答案】1.D2.D3.大凡做官的人家,(生活)由节俭到奢侈容易,但是由奢侈再回到节俭就太难了。
4.强调的品行:“读书明理”或“熟读经书”“持之以恒”。
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A. 称赞/著称。
B. 做/名词作动词用,穿戴、穿衣服。
C. 轻浮/逼近,就到了。
D.都解释为“大约”。
故选D。
2.D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都是“作为”。
A.当。
B.被。
C.向,对。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奢:奢侈。
俭:节俭。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个性化表达。
通读文章,由“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令熟读经书”分析,曾国藩和陆游对后辈的劝诚中,他们共同强调的是“读书明理”“熟读经书”。
由“读书写字不可间断”“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分析,强调了“持之以恒”。
解答第二问时,立足于对文意的理解,结合原文相关语句及自己的学习实际,从“勤奋、苦读、持之以恒”方面写出自己的感悟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甲】家中的人来军营的,大多说你举止大方,我感到些许安慰。
普通人大多希望子孙们能当大官,但我不愿(自己的子孙)当大官,只求你们能成为读书而明白事理的君子。
勤俭自持,习惯劳苦,既能身处安乐之中,又可身处俭省之中,这就是君子。
我做官二十年,从来不敢沾染半点官僚习气,饮食起居,还是遵循简朴的家风,可以非常节俭,也可以略微丰裕,而过分的丰裕我就不敢享用了。
凡是官宦人家,从节俭走向奢侈很容易,而从奢侈转到节俭却相当难。
你的年纪还小,千万不可以贪恋奢华,不可以习惯懒惰。
你读书不可以间断,早晨要早起,不要丢掉从我高祖、曾祖、祖父、和我父亲一贯相传的家风。
【乙】才思敏锐的年轻人,最容易学坏。
倘若有这样的情况,做长辈的应当把它认为是忧虑的事,不能把它认为是可喜的事。
切记要经常加以约束和管教,让他们熟读儒家经典,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
就这样十多年后,他们的志向和情趣会自然养成。
不这样的话,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就不会只有一件。
我这些话,是给后人防止过错的良言规诫,都应该谨慎对待它,不要留下遗憾和愧疚。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
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
”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
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虛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
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
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注)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
②奉思:思念。
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
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
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________)(2)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3)诚能如是.(________)(4)令心意不驰走.(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C.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D.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1)味美(2)反思,反省(3)这,这样(4)跑77.B3.(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4.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解析】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旨:味美。
古今异义词,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走路”。
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意思是: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
故停顿为:B.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屏弃:抛开。
弗:不。
于:介词,用。
4.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
甲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告诫外甥“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
”“读书先静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不会理。
”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点睛】参考译文甲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
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乙文,写给外甥奉以郎师川的信:自从告别以来,没有一天不怀念你。
(现在)春风熏暖,想来你在处理公事之余,一定会放下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前不久你告诉我说:“自己一定要花费十年的功夫,修养身心探寻真理”,每每念此语我都会(无比)叹服。
诚然能够按照这样(的志向)去做,就足以赶得上古(圣贤)人并配得上古贤的称号,洗刷先人的惭愧。
然而学习必然要有规律方法,凡是读书,其中一言一句,都必须自己探寻意思并理解含义,才能体悟到古人用心的地方,照此行就不会白白浪费功夫。
进一步想要寻求明白其中道理,就必须摒弃学习以外的各种贪念,才能获得全部功效。
古人说:放纵自己内心,(不加防范),就会失去一切的善事。
如果能把心克制并凝神静心在一处,则没有事情是不能办成的。
读书要先让室内安静并焚烧香脑,让内心意念不要快速游动四散,这样才不致于无法理解言语之外的道理。
少年血气方刚,如果照这样作,(即使)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也)能收获倍于古人的功效。
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
3.文言文阅读(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乙)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其水尚奔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颓垒⑨,迄于下口。
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注释)①经始:开始。
禹:治水的大禹。
②广:开阔。
③崇深:高深。
④捍:捍卫。
⑤深:深处。
悸:惊动。
魄:心魂。
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⑦浑洪:水势浩大。
籲(bi):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
⑧鼓:鼓荡。
山腾:像山腾起。
⑨浚(jCin)波:大的波浪。
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沿溯.阻绝(2)哀转久绝.(3)河中漱.广(4)窥.深悸魄2.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3.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答案】1.①逆流而上;②消失;③冲击,冲荡;④看,望.2.①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②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3.甲文:例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作用:突出山的高峻、连绵.例:2:“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作用:突出水的湍急.“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目沾裳”作用:突出三峡秋景的萧瑟、凄凉的特点.乙文:例1:“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作用:突出水流急,水雾大.例:2:“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4.答案示例:①相同点:两文中的水都有急、大的特点.不同点:甲文中除了写出夏水急、大的特点外,还写出了春冬之水清静(清澈)的特点.【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