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3.《心脏和血管》

(整理)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3.《心脏和血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3.《心脏和血管》精品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会查阅书及其他信息源;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2.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知道心脏的形状及位置;探究心跳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教科书分析
本课继《食物到哪里去了》、《我们的呼吸》之后,认识人的血液循环系统,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心脏、血管,测量心跳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了解心脏、血管组成了人体奇妙高效的运输线路,把养分和氧气送到全身各处,知道影响心跳的各种因素,了解心血管病的基本预防和保健知识。

活动准备:
教科书以简洁的文字提示了学生探究活动所需的材料:长胶管、漏斗、秒表等。

学生课前应搜集有关心脏和血管的文字、图片资料及制作简易听诊器的材料:剪刀、长胶管、漏斗等。

教师可准备有关心血管方面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活动过程:
活动一:测一测我们的脉搏。

包括两个环节。

一是测试脉搏活动。

教科书展示一幅学生测试脉搏情景图,同时出示一个活动记录表。

根据表格的提示,引导学生主要测试人在静坐、轻微运动、剧烈运动等状态下的脉搏。

二是探究脉搏产生的原因。

教科书由卡通提出问题:脉搏的跳动是谁引起的?按“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过程进行。

资料卡呈现出探究的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脉搏的产生是由心脏跳动引起的。

人在不同状态下,心脏跳动的快慢不一样,由此引起脉搏的搏动也产生不同。

教师可以创设让学生运动、游戏的场景,让学生分别做轻微的运动、剧烈的运动,
感受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心跳,激发学生提出“心跳的快慢是不是与运动有关”的问题。

如何证明心跳快慢到底与什么有关?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引导学生比较多种的状态下心跳的快慢。

教师提倡学生用测脉搏的方法,也可用直接测心跳的方法,在学生认真细致测心跳的基础上,填写好实验记录单,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对实验数据进行比较、讨论,适时提问题:“从实验记录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心跳快慢与人处在不同的状态下有关。

我们的实验记录
活动二:找一找我们的心脏和血管。

包括三个环节。

一是探究心脏的位置,了解心脏的形状、结构。

教科书提供了一组学生活动情景图:第一幅图,学生手按左胸,卡通语言提示“心脏在我们身体的……”,引导学生探寻心脏在人体中的位置。

第二幅图,一男生贴近另一男生的胸部倾听心跳,引导学生可以用耳朵感知心脏的位置和心跳。

第三幅图,学生手按脉搏处在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寻找血管,把心跳和脉搏联系起来。

意在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出自己的心脏和血管,感知心脏的跳动。

教科书还提供了心脏的结构图,图中标注了右心房、左心房、右心室、左心室的位置,通过教材正文文字引导学生认识心脏的位置、结构、大小、形状。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提示学生交流对心脏和血管已有的认识,同时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二是认识血管的组成及在人体中的分布特点。

教科书提供了人体血管分布示意图,图中显示,以心脏为中心,血管呈放射状发散向全身各处,越往身体末端,血管越密集,血管越细微,形成网络结构,从心脏发散到全身的血管呈现红色,这就是动脉血管,从全身各处汇集到心脏的血管呈现蓝色,这就是静脉血管。

教科书在图示旁边还呈现了有
关血管的文字说明,描述了血管的形状特点及人体血管的分类。

三是总结认识心脏和血管的统一性作用。

教科书呈现了一段文字介绍,突出说明了心脏和血管的生理变化规律和作用。

这一环节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是间接的,以理性认识为主。

加深学生对心脏和血管的认识。

体现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交流阐述资料的活动指向,使学生能从课前搜集的大量资料中认识心脏和血管的有关知识。

这一环节的活动可以采用小组内交流的方式,指导学生找出自己身体中的心脏和血管。

学生找自身心脏和血管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用较规范的方法,学生可以在自身找出心脏和血管,也可以相互在同伴身上找,在寻找心脏和血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如:“血液为什么会流动?”“人为什么会有脉搏?”对于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试着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解答。

小组内交流完后,可以把小组的发现整理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也可以在此提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问求教于其他组的同学。

教师在这是可以提供一些血液循环器官的图片、录像片,直观地规范学生的认知,配合学生的交流。

自由活动:
教科书设计了两个活动指向:一是怎样保护我们的心脏和血管?教科书展示了四幅图片,首先通过心血管患者的图片,提示了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等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然后通过科学饮食、参加体育锻炼、拒绝烟酒等图片让学生明白: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品,是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元凶,因此要合理安排饮食,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品;过于肥胖和缺少锻炼可引发心血管病,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锻炼心脏的功能;吸烟和喝酒可使得心脏病的可能性增高,因此,要远离烟酒。

二是“制作一个简易听诊器。

”的活动主题,展示了制作简易听诊器的情景图,提示制作简易听诊器要用到的结构性材料,如长胶管、剪刀、漏斗等材料。

教科书没有提示制作的方法,只是提供了一个成品图,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的自由活动空间。

教师可以出示有关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等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的统计资料,也可以让学生交流收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认识到心血管病对人健康的危害。

在此基础上,学生讨论如何预防这类疾病,如何保护好我们的心脏和血管,这部分以学生的交流为主,教师可适时出示必要的录像片、图片辅助教学。

“制作一个简易听诊器。

”的活动,教师可出示医用听诊器,讲解其工作原理,再出示制作简易听诊器材料,学生可自己探究制作方法,制作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用自
制的听诊器听自己或同伴的心跳,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分析同一状态下不同人的心跳。

本部分也可以安排在课外,充分体现自由活动的自由性。

测量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翔实地填写记录单,小组内分析、比较,进一步了解影响心跳次数的因素。

拓展活动:
提出了一个探究活动的指向:“测一测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的心跳,有什么发现?”。

目的是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由课内拓展至课外,引导学生课外更多地关注心跳和血液循环方面的内容,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要设计一个记录表格,保证让学生课外能继续探究影响心跳的因素,如探究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心跳的规律,并填好记录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