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变化
武汉每天不一样,武汉城市精神的口号常常响于我们的耳畔。
说武汉大,它的确很大,中国城市中规模能超过武汉的武汉的只有3个。
新中国成立后,当时中国唯一的两个大城市:上海和武汉,但几年之后,由于武汉发展太慢,被降级为副省级城市。
那时起,人们便叫武汉“最大的县城”。
从此以后,武汉人民和市政府咽不下那口气从。
此立下决心,,要改变现状,使武汉发展起来。
事实证明了,武汉人民和市政府成功了!经过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多年,武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交通方面,现在武汉有了“九省通衢”的称谓。
武汉现在有了三座特大型火车站,且已有京广线和在建京广高速线,京珠、沪蓉高速也汇集在此。
现在长江隧道也已建成,正在试运行。
在生活方面,武汉人民既可以享受滚滚长江穿城而过的亮丽风景,也可以欣赏城市中星罗棋布的花园绿地。
武汉所有物价水平都中等,且商业竞争激烈,各类商品都十分齐全,价格优惠。
最有名的应该是武汉的名优小吃吧,来到著名的吉庆街等地方,各类小吃使你眼花缭乱,流连忘返。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可以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
在风起云涌的历史舞台上,在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里,在改革开放激情燃烧火热的现实中,武汉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武汉市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每天不一样。
今天的武汉,风景这边独好,大光谷、大车都、大临港,四大工业板块强筋壮骨。
经济总量跨越万亿台阶,地铁穿行三镇长虹飞架两江,空港连通五洲,高铁辐射八方祖国立交桥加速构筑。
“两型社会”争做典型示范。
自立创新,国际竞争发展的动力活力不断迸发,大学之城青春涌动,青铜计划助力雏风高扬,让更多大学生在武汉有家有业有梦成长成才成功。
数风流人物看今朝。
站在蛇山的塔顶,极目眺三镇,不尽繁华通九派,天边锦绣簇江城,
昔日一片一片棚户区,一排排平房,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新建的厂房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历史的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相继开街一年后,在2000年9月22日一个黄花满地的季节,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武汉江汉路也以风姿绰约的鹤发童颜迈进了都市步行街的华尔兹。
至此,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天津和平路、哈尔滨的中央大街、武汉江汉路成为中国大都市的“五朵金花”
1210米的江汉路,最耐看的,是一字排开各种建筑:欧陆风格、罗马风格、拜占庭风格、文艺复兴式、古典主义、现代派……人们说,江汉路是武汉二十世纪建筑博物馆。
从沿江大道看步行街,江汉关、日清银行相峙左右。
作为武汉近代标志性建筑,江汉关庄重典雅的的古典风格,从石材的色泽里,从科林斯柱精致的毛莨叶中,浓浓地散发开来。
房屋维修的建筑师对它的评价是:一座有生命的庞大艺术品。
蓝天白云碧水,水天一色,一座座桥梁飞架南北,至1958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以来,相继长江二桥、二七长江大桥、天兴洲长江大桥、阳逻长江大桥、晴川桥悠然挺立,目前长江汉江武汉段横跨着十五座桥,连通武汉三镇。
桥隧过江地铁穿城轨道交通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六号、八号线、阳逻线将武汉三镇串联起来有效的带动了三镇均衡发展。
武汉江滩的前世今生,长江浩浩,汉江蜿蜒,喧闹三镇,固了两江千年流淌而变得灵秀,变得多姿多彩,在过去的江滩整治工程中,只注重了防洪作用,而忽略了环境功能,使江滩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成了藏污纳垢之处。
曾几何时,人们乘船游览武汉三镇,一边感叹上天对武汉人的眷爱,一边却惋惜江滩刺目的荒芜。
武汉的人文历史有3500年了,外地人来武汉不习惯武汉人说话,感觉如同吵架。
其实这和武汉人热情豪迈有关,说话的时候声音大,带有汉味,但是本意都是好的。
武汉不排外,大部分的武汉人都是很热情的。
武汉人有一种拼搏斗争不服输的精神:抗击特大洪水,抗击
非典疾病。
如今,这种精神正逐步体现在整个城市的建设之中。
传统的汉文化已经淹没在了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只有在一些老街小巷当中偶尔看见的几张竹床,老一辈边纳凉边聊天,才能从中看到一些特有文化的影子......前景:武汉要以水兴城,大造一个适宜居住的花园滨水城市。
武昌作为重点建设的教育之都,汉口以商业为建设中心,汉阳的目标是工业新城。
将市区内两江沿岸建设出世界上规模最大,独一无二的亲水休闲平台;到2020年,7条轨道交通线,220公里运营线路将全部建成,长江之上将建成7座大桥和3条过江隧道,真正让交通畅通无阻。
改革开放四十年,让市民们感受到生活的幸福,让一个崭新的武汉立体起来,鲜活起来,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听到武汉这座城市有梦追梦圆梦的铿锵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