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发展的阶段
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
幼儿在初入幼儿园时,道德感往往仍是由教师对 行为的直接评价所引起。在中班,儿童开始把自己的 或别人的言行与一定的规则和作为规则体现的榜样相 比较。告状反映了幼儿正在把别的儿童的行为与教师 经常教导他们的行为准则作比较,并且主动地产生了 某种道德体验。
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理智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 体验。
儿童依恋的类型
A类型——回避的(avoidant),对于抚养 人(更多的是母亲)的离开并没有明显的 反应。
B类型——安全的(securely attached),父 母是安全保障,对于母亲的离去与归来, 伴随情感反应,积极寻求与母亲的接触。
C类型——反抗的(resistant),表现出最大 程度的不安全感,重逢时儿童表现出混乱、 矛盾的行为。
儿童情绪的发展
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依恋和怯生 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婴幼儿的情绪反应
布里奇斯: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 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 分化的反应。
林传鼎:新生儿已具有两种可以分清的 情绪反应,以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分 为愉快情绪反应和不愉快情绪反应。
孟昭兰:婴儿的部分情绪是进化获得, 情绪发生有时间诱因和次序;情绪发展 有规律和个体差异。
儿童害怕的年龄特点
观点:儿童害怕的对象随着儿童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论据支持: 杰赛尔和霍尔的经典调查结论:儿童从2——5岁,对 于噪音、陌生的物体或陌生人、痛、坠落、突然失去 身体支撑以及突然的移动等刺激的害怕降低了;与此 同时,对于想象中的生物、黑暗、动物、嘲笑、有伤 害性的威胁以及其他有潜在危险情景的害怕增加了。 巴尼特研究结论:总体来看,不同年龄儿童的害怕没 有什么差别,但是想象中的生物和个人安全感的害怕 有随着年龄下降的趋势,这可能与儿童知识面的扩大 有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学校和社会有关系 的害怕明显增加。
系统脱敏法(Desensitization ):在身体放松的情况
下,安排患者逐渐地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
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对惧
怕对象的敏感性。
榜样塑造法:班杜拉的实验证明了向儿童显示
同伴能成功地对付自己所害怕的对象,可以有
效地帮助儿童广泛而持久地减少害怕的程度。
认知疗法(ABC理论):
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
对 抗 性 条 件 作 用(Counter conditioning ) 概念: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物与愉 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 极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经典实验:彼得与猫 不足:有潜在的危险,情绪上的扩散也可能以相 反的方向进行,即儿童害怕的情绪可能扩散到愉 快活动上. 建议:可以让儿童简单地去适应害怕的对象.
早期依恋的影响
儿童个性是儿童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 统一的产物,它既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 连续体,又具有相对的可塑性。年龄越 小可塑性越大。应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 同时也要正视现实环境对儿童个性的塑 造。
依恋的强烈程度不能决定儿童发展的方 向。
儿童害怕的发展与克服
怯生:儿童对不熟悉的人表现出的害怕反应。 婴儿怯生的发展:
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罗猴实验结论:母爱剥夺造成的影响并不是 完全不可逆的,只要条件适宜,异常的行为 模式仍有可能逐渐恢复。 鲍尔贝研究结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 婴幼儿应有一个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 间温暖、亲密的连续不断的关系。 斯基尔斯实验结论:早期有害环境对儿童造 成的影响可以通过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持续 长久的剥夺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婴儿 微笑的发展阶段
阶段
时间
特征
自发的微笑
无选择性的 微笑
有选择性的 微笑
0-5 周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不稳 定造成反射性的笑。
3、4周 5、6个月
由外源性的刺激引起的 微笑,人脸和声音易引 起儿童的微笑。
区分熟悉与不熟悉物体, 作出不同反应。
儿童情绪的获得理论
学习理论 知觉再认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
每个社会都有一定的“情绪表现法则”,儿童都是 通过观察和模仿成人获得这些法则的。
局限:不能解释情绪是如何发生的问题,如社会 性微笑的发生,婴儿的“陌生人焦虑”。
儿童的依恋和怯生
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外一个人亲 密的身体 联系的一种倾向。 依恋发展的阶段:
0——3月,对人无差别的反应阶段。 3——6月 ,有选择的反应阶段。 6月——3岁,积极寻求与照顾者的接近。
儿童情绪的分化
儿童情绪的分化和发展,是从他的基本天然 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逐渐发展成为带有社会内 容的情绪表现形式的。这是与儿童生活的社会 范围的日益扩大和成人的教育直接联系着的。 苏联心理学家雅科布松把儿童年龄发展中情绪 的变化概括为:情绪的冲动性和境遇性逐渐减 少,稳定性逐渐增加,情绪生活逐渐社会化等 几个特点。
提供爱与支持,帮助儿童处理矛盾。 满足儿童安全感的需要、爱的需要和自
尊心的需要。 鼓励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回避可能
导致怀疑、羞愧或内疚 的反应。
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直觉的情感体验 道德感的发展 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
总结:儿童的道德感从体验的内容或范围来看是日趋 丰富:从产生道德感的形式或条件来说,是从由成人 对儿童行为的直接评价与成人的情绪表现所引起—— 以具体的道德形象为榜样,与榜样的具体行动相比较 而引起——自觉地以道德理论、道德标准为指导而产 生。或者说儿童的道德感是从外部的、被动的、未被 意识到的情绪表现逐渐转化为内部的、主动的、自觉 意识到的道德体验。
学龄初期儿童对事物美的评价的特点:仍受事 物外部特征的吸引;真实感
青少年不仅已形成了与理解并评价艺术作品所 描绘的现实有关的情绪体验,还产生了与理解 并评价艺术作品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段的技术水 平和它的表现力等有关的情绪体验。
Harlow & Zimmerman的研究(1959 )
金属母猴
绒布母猴
有奶吃 冰冷
没有奶吃 温暖
理论上:婴猴与金属母猴在一起
实际上:婴猴只在饥饿时去金属母猴 那里,其他Βιβλιοθήκη 候与绒布母猴在一起。认知理论
差异:不强调满足需要的动机在依恋 中的作用。
观点:婴儿的依恋必须具有某些认知能 力。首先,婴儿必须学会区分环境中的不 同个体,若缺乏这种能力,就不会产生依 恋和怯生。其次,婴儿必须具有认知永久 客体的能力。对于依恋对象的离去,期待 重新出现。
心 理分析理 论
理论前提:婴儿与能够满足其生物学上需要 的对象保持接触时,婴儿投入具有性特征的能 量“力必多”的重要性。
主要观点:依恋是由内部的、直接的成 熟过程所激发的自然现象,并以需要的 满足为中介。在出生的头两年,嘴是满 足本能需要的源泉。母亲成为依恋的对 象。强调喂养方式、大小便训练的方式 和时间对依恋发展的影响。
A:Activating Event
ABC
B:Belief
C:consequence
D
儿童焦虑产生的原因
害怕失去母亲的保护和爱 自己的愿望与社会规范冲突 关心自己身体和心理上的安全 怕自己不被同伴接受 体验到太多的羞耻或怀疑 被迫对自己试着要做的事感到内疚
克服儿童焦虑的办法
早期依恋的影响
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培养婴儿对自己、对 父母、对同伴的信任感、积极的探索能 力,为儿童个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儿童的行为特点和个性心理特点是儿童 与家庭与学校、社会长期的相互作用的 产物。其中儿童早期与父母或与照顾者 的关系的确是影响个性的重要因素。但 是早期的这类影响并不是确定不变的。 还需考虑其他因素可能给发展带来的影 响。
学习理论
Waston 经典条件作用:华生认为,婴儿
的爱、怒、怕三种基本情绪是先天的非条 件反射,无需学习。其他的大多数情绪反 应是儿童通过经典条件反射习得的。
经典实验 Albert
斯金纳等人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的概念,强调情 绪的随意性。许多学者运用操作条件反射来引发 情绪,获得成功。
幼儿的理智感表现出好奇好问和“破坏”行为。 小学生对不同学科已产生不同的兴趣,但这种分
化尚不明显,也极不稳定 青少年对学科的兴趣越来越分化、稳定,产生了
与稳定、深刻的认识兴趣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儿童美感的发展
美感是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后所得到的一 种愉快的体验。
幼儿的美感与道德感常常联系在一起,并以道 德感代替美感。幼儿对色彩鲜艳的艺术作品或 事物易产生美感。
儿童依恋的理论
习性学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心理分析 认知理论
习性学理论
基本观点: 鲍尔贝为代表,认为依恋是 一套本能反应的结果,这些本能反应(微笑、 抓握、哭等)对于种系的保护和生存有重要 的作用。
支持论据:洛伦兹的动物“印刻”。 总结:强调婴儿早期的社会信号在依恋 形成中的作用,把依恋看成是由母子双方共 同协同发展的双向过程,
儿童表情的丰富与父母的反馈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社会因素对情绪的影 响,大量的学习是通过模仿产生的。观察是情绪 反应的重要来源。
学习理论(小结)
主要假设:把情绪情感的发展看成是生理状态和 社会环境的条件反射(经典的或操作性的)。
支持性证据: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其情感表达 的方式,情感的丰富性和发展速度也不相同。
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原因
实验:母亲的喂养方式——依恋,教养方式——依恋
结论:抚养人应对儿童的社会信号给予敏感的反应, 并主动调节行为以适应儿童的行为。母亲对儿童的 反应性,部分是由于儿童自身的气质和母亲的倾向 造成的造成的;同时,母亲的反应又影响了儿童依 恋的性质。要使儿童获得安全的依恋,母亲必须学 会合理地养育儿童的方式。
4个月的婴儿 对新奇的事物显示了极大的兴趣。 4、5个月的婴儿 注视陌生人的时间多于熟悉人。 5-7个月的婴儿 见到陌生人会出现严肃的表情。 7-9个月的婴儿 见到陌生人感到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