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长学习心得体会

校长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体会
老观坨九年一贯制学校李忠诚
四月末,我到大连参加了为期三天的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在培训中,我有幸聆听了几位教育专家的报告,在增长了知识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可以说收获很大。

梳理了几天来学习收获,再结合我校工作实际情况,我对未来学校管理产生了以下一些想法:
一、关于课程建设
四节报告,几乎每位专家都提到了一个词“课程”,再联想到“课改”的全称即“新课程改革”,由此可见,“课程”才是学校建设的核心所在。

对于课程建设,四位专家进行了多位面的阐述,让我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觉——原来一所学校的“课程”可以这样自主解读、自主建设。

那么我们学校的课程究竟是什么样的?距离四位专家所描述的“课程”还有多远?我认为,在定位之前,还是应该归纳好课程的层次。

通过过往经验以及专家论述,我认为“课程”应该分为四种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传统课程,接近于课改之前的传统授课形式,老师讲,提问,学生听,回答;第二个层次,是形式上的新课程,但是课程目标还是传统的,表现形式是师生可以互动,课堂更加灵活,但是课程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数;第三个层次是真正意义的新课程,是无论形式还是内容还是学习目标均以提高学生能力、拉近师生关系、增强课堂
活力为目的的课程;第四个层次就是类似屯溪小学陈罡校长所阐述的“博雅课堂”以及广文中学赵贵霞校长所阐述的“引桥课程”,这种课程围绕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方向,按照自己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学特色,重新规划和确定课程,属于目前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层次。

那么现在我们学校课程到了什么层次呢?我定义为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中间,还在传统和“新”之间徘徊,而且趋向于停滞的一个过程,一些年轻教师掌握了新课程的形式,还有一些老教师仍然墨守成规,不过他们目的是一致的:提高学生分数。

产生这样的因素有家长的因素,家长仅仅盯着分数,他们不关心孩子是否有能力,只关心孩子第几名。

另外一个因素是教师的问题,教师素质不高,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最重要的是课堂培养目标不明确,也是新课程构建停滞不前的一个诱因。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孩子从走上教育之路,到毕业,到在事业上取得一定成功至少需要三十年的历程,我们今天课改了,如果纵向看去,也许三十年才能看到结果。

但是教育是可以横向比较的,因为我们学校参加沈阳市的一些比赛,特别像科技创新大赛这样需要学生自己表述的,明显就能看出来农村和沈阳市的学生差距明显,我们的孩子是问一句答一句,问个偏题,就卡住了。

沈阳一些学校的孩子,面对专家答疑的时候,那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专家等的时间稍长要走,孩子们甚至拽着专家的胳膊说,
我得出一个结论,教师队伍的素质是一个学校兴衰的关键所在。

在关于教师的表述上,我比较喜欢赵桂霞校长的这句话:“教师,是学生内在生长力量的一个‘唤起者’,当一个人处于幸福的状态,就能最大程度地释放自身的能量。

当教师有了更大的能量,才能激发出学生更多的潜在能量。


我们的教师幸福吗?在工资待遇上,和很多学校对比,我们的教师待遇上很幸福,比如据我所知,对比沈阳市内一些学校教师,我们教师的收入和福利,基本持平,我们的师生比例比他们要大,他们100个教师可能教30多个班级,而我们,可能工作量都不一定封顶。

但是从感情上,从能量的释放上,我们距离“幸福”一个词还差得很远,他们主要表现在工作有目标没有动力,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而教书,教书的快乐源泉究竟是什么;团队正面意识缺失,团队负能量大于团队正能量;自主学习能力差,甚至很多教师根本没有自主学习意识。

解决目前教师产生的慵懒倦怠的问题,让教师产生幸福感,我认为应该进行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个是绩效考核机制,就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多得什么?我想第一个是荣誉,第二个是奖励,第三个是盼头,这三样东西,一定要打破平衡,让其成为鼓荡的风,吹动敢于乘风破浪的船只前行。

荣誉方面,学校打算下一步做一个
荣誉墙,我们不但要给予优秀教师荣誉,还要宣传他们的荣誉,让他们的荣光人尽皆知,在家长会、家长进课堂以及上级领导访问等活动,尽量把优秀教师推出来,走到台前,享受别人景仰的目光,要让他们意识到,荣誉不是奖状一张,而是社会、家长、学生以及上级领导对他们的肯定。

在奖励方面,学校的荣誉都是属于一线教师的,职称评定也一定要优先,学校的后备干部也是给予优秀教师的,学校财力也一定向优秀教师倾斜,要让教师知道,他们的优秀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要用资源和物力去回报他们,让他们不白白付出。

在盼头方面,其实教师的盼头就是评优晋级,当然我们学校的职称评比方案也是倾向于一线教师的,但在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之前,现在这样的职称只倾向于初中,小学教师普遍没有盼头,我下一步的想法,一个是每年遴选出一到两名优秀的小学教师,转评成中学教师,让他们参加中学教师职称评比,一方面给小学老师盼头,一方面在初中教师群体中起到沙丁鱼的作用。

再一个是直接模拟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以后的局面,小学实施预备职称考核,订立方案,让小学优秀教师每年遴选出预备种子,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个是教师小团体建设,目前教师办公格局只是年级组,几名教师按照年级顺序坐在一个办公室里办公,除了日常交流,称不上一个小团队,更别说互相发展,相互促进。

我下一步的想法就是在办公室里成立教研小组或者备课小
组,也就是让教师能够为教学上的工作互相交流,互相印证疑点,弥补自身差距,从而提高自身业务上的短板。

甚至还可以为小团体排名,引导其对抗,每学期公布每一个工作小组教师的成绩,累加评出优秀小组,从而增进教师小团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向上力。

第三个是促进教师的学习。

现在的很多教师,有点像园丁守着一池死水,每天舀出来一点,灌溉给学生,长久以往,池水越来越浅,最后逐渐干涸。

教师不爱学习、不爱读书,是制约教师素质提高的主要弊端。

针对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多督促、多检查,而且要量化成绩。

也就是每学期都要给教师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任务完成情况要纳入到教师考核评比中,教师不但要单独学习,而且还要有课余学习小组,除规定的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三笔字、口语外,还要有自选课程,自选课程因兴趣而来,比如说可以是历史,比如可以是音乐,比如可以是国画,比如可以是摄影,自修学什么限制比较宽泛,但是,你必须要学点什么,而且要有个人学习计划,学校要根据计划最后进行考核,或者根据你所学的东西,学校要检查你完成的作品。

三、关于学生
第四个报告提到了教育转型与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问题,专家就这个问题给予了我们详尽的解决方案,可是在方案执行之前,我头脑里一直萦绕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需要培养
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或者说是,我们为什么要培养这样或那样的学生?有了这样的问题,寻找出答案,那么,我想教育转型的思路,课程规划的构想以及管理行动领导力度的贯彻将水到渠成。

那么我们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呢?我认为,应该像专家说的那样,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勤奋,善于思考,有一定创造力,能在将来从事的岗位上游刃有余。

那么为什么要培养出这样的学生?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好处?我们首先来目前的成绩价值观念,这是一个目前大部分农村家长、学生都共同追求的观念,学生上高中,上大学,走过一根独木桥,然后通过招聘或者签约工作,这些走过独木桥的孩子,最终实现我们一个目标,为全国输送合格人才,但,每年这类合格人才在初中毕业生里面占多大比例?四分之一不到。

这四分之一的大学生能给辽中带来什么呢?仅仅是荣誉而已,或者是高中的竞争力,可除此之外,这些人能不能回到辽中?建设辽中?恐怕少之又少。

剩下的四分之三都通过初中校门流入社会,构成辽中县四十六万人口中的年青一代。

如果我们用一个几何体来解释我们辽中的发展,一个平面是农业,一个平面是工业,而农业和工业四个角各引出一条代表商业的线段,那么辽中格局就成为一个完整的四方体。

我们的教育为这个四方体贡献什么了?就目前来看,一种极端的说法,就是我们贡献了游离在这个立方体之外的人才,对于全局来看,我们的
培养目标没有错,因为辽中县就处于一个大的集体之中,为一个大的集体做贡献,没有什么错处。

可是单就辽中来看,我们的教育贡献了什么?我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对于辽中来说,培养五个清华毕业生远远不如一个姜大光有用得多,至少姜大光能够领着辽中的农民走向富裕。

所以,真正帮助辽中的,恰恰是那通过初中校门流入社会的四分之三,他们走向工厂,走向农田,走向商业领域,他们缴纳的税收创造的产值构成了辽中的财政收入,分担了教育投入和我们的息息相关的工资待遇。

社会的进步,家长的索求,让我们不得不培养优秀生源,但是辽中的发展,我们的利益相关,又怎能离开那四分之三学生的培养呢?如果,当这些学生,其中四分之一考上大学,剩下的是一群勤奋的,富有创造力的,爱学习的青年,像《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孙少平那样,优化了辽中的人力资源,提高了辽中县的全民素质,那么会有更多的工厂落户辽中,会有更多的农村致富项目开发出来,因为这些青年有创造力,勤奋且爱学习。

未来辽中会商业繁荣,会社会进步,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会为辽中经济发展、教育投入、软环境建设带来蓬勃朝气。

以上是我学习的一些初步想法,接下来我想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认真调查论证,让这些工作想法成为我的工作经验,然后付诸实践,从而帮助学校越办越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