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乡变化发展对比讲解

家乡变化发展对比讲解


7.5
11.5
50.2
38.3
3.4
5.0
6.6
9.4
48.0
42.6
2.8
4.3
5.9
7.7
45.3
46.9
2.0
3.5
5.3
6.2
42.1
51.7
文化产业的发展
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将呈现五大 趋势:一是文化资源进入大调整、大整 合的时期;二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步伐 不断加快;三是行业界限越来越模糊; 四是文化与旅游及制造业的结合越来越 明显;五是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从自发转 向自觉。
29.8
46.3
2010 40.0 26.7
33.4 2040 21.3
30.1
48.5
2015 36.1
27.6
26.3 2045 19.1
30.4
50.5
2020 32.6
28.3
39.0 2050 17.0
30.6
52.4
根据模型预测结果,2000~ 2050这50年中,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增长率的基本趋势是逐渐缓 慢下降,50年的平均增年率为5,8% 。其中,2000~2010年为8.1%; 2011~2020年为6.4%;2021~2030 年为5.4%;2031~2040年为4.9%; 2041~2050年为4.3%。见表4。
表3 1996~2050年三次产业中劳动力比重预测 单位:%
年份 一产业 二产业 三产业 年份 一产业 二产业 三产业
1995 52.2
230
24.8 2025 29.4
28.9
41.6
2000 49.1 24.2
26.7 2030 26.5
29.4
44.0
2005 44.3 25.6
30.1 2035 23.9
表1 中国经济P增长 速度(%

第一产业 增长速度(%)
第二产业 增长速度(%

第三产业 增长速度(%)
1978 3624.1 11.7
4.1
15.0
13.7
1980 4517.8
7.8
-1.5
13.6
5.9
1985 8964.4 13.5
1.8
18.6
18.3
1990 18547.9 3.8
7.3
3.2
2.3
1994 46759.4 12.6
4.0
18.4
9.6
1995 58478.1 10.5
5.0
13.9
8.4
1996 67884.6 9.6
5.1
12.1
7.9
1997 74772.4 8.8
3.5
10.8
8.2
1998 79552.8 7.8
3.5
9.2
7.6
中国目前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995年中国 的人口数为12.1121亿,占世界总人口57.16亿的1/5。 1995年世界的人口增长率为1.5%,中国则为1.06%。随 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同时政府加强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指导,人民群众的生育观 念逐步发生了变化,人口出生率有了大幅度下降,从 1970年代初的20‰以上降到了目前的10‰左右。在城市 和乡镇企业发达的富裕农村,独生子女已经蔚然成风,成 为居民的自觉要求。即使在较为贫困的边远地区和农村, 群众也已经认识到,少生优生是脱贫致富的重要一环,多 胎生育大大减少、但是,由于巨大的人口基数,中国每年 新增加的人口数仍然在1000万以上。实现零增长还需要 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2005
13.60
6.920
2035
15.84
7.703
2010
14.23
7.247
2040
15.85
7.655
2015
14.76
7.498
2045
15.72
7.569
2020
15.18
7.678
2050
15.52
7.437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劳动力结构一直保持这样的格局:农业劳
动力始终占据第一位,1980年代以前,70%以上的劳动力都集中在 第一产业;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例开始减少,但 1990年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仍有60%。第二产业从1970年代末发 生重大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拥有20%左 右的劳动力,并且缓慢增加;1990年第二产业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 为21.4%。第三产业也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现快速发展,但其比重低 于其他产业,1990年为18.4%,进入1990年代后,第三产业发展开 始加速。1994年,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二、 三次产业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分别为22.7%和23%:第一产业仍居首 位,为54.3%。这说明,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比重的下降在加快, 且大都向第三产业转移。根据1996年的统计数据,一、二、三次产 业就业劳动力的比重分别为50.5%、23.5%、26.0%。1978~1996 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从占总数的70.5% 下降到50.5%,平均1年下降1个百分点。这是非常巨大的变化,也 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而且这种趋势还将继续保持下去。模型 预测结果见表3。
现在的贵阳
近年来,遵义县政府积极建设食品 加工园区,采取筑巢引凤的方式,重点 打造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引进销售收 入上亿元的老干妈公司、贵山红公司、 旭阳公司入驻园区,推动食品加工业集 约发展。位于遵义县南白镇龙泉村与龙 坑镇桂花村之间的龙泉食品(药品)工业 园,是该县绿色、生态型园区,集食品 加工业生产与旅游观光为一体,园区以 引进辣椒医药深加工项目及其配套项目
表4:2000~2050年中国经济总量和人均GDP预测
区间
GDP平均 增长率(%

期末GDP总量 (万亿元,1995年价

期末人均GDP (万元/人,1995年价)
2001-2010
8.1
19.7694
1.3889
2011-2020
6.4
36.7007
2.4178
2021-2030
5.4
52.2370
政治
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高瞻远瞩,提出建立以“ 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近年来,国 务院把“继续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列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 并把乌蒙山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写入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 纲要(2011-2020)》;国发2号文件有30处直接明确支持毕节试验区改 革发展。
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
其三,强调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 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 略方针,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 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 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 相结合。要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资
体系。 其四,强调科技创新以人为本,加 强对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研究的支持,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贵阳发展目标
贵阳市要力争四年、确保在五年内,实 现生产总值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超 过2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翻一番、超过 6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00 00亿元;基础设施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基 本适应“十三五”、“十四五”更大发展的 需要;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明显提速,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初 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生态建设和环 境保护继续加强,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民生 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更加和谐幸福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1978~1998年,
GDP从3624.1亿元增至79552.8亿元,按1978年价格计算增长了5.38倍,平均每 年增长速度为9.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4.9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 11.73%,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0.47%。人均GDP从379元增至6404元,平均每年 递增8.28%。到1997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6.5个百分点, 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7.3个百分点,中国GDP总量跃居世界第7位 。详见表1
毕节发展目标
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00亿元(500万元口径),确保增长21%,力争 增长23%;确保完成工业投资4000亿元(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 33.3%,力争完成4200亿元,同比增长40%;民营经济增加值3400亿元,占 GDP比重提高到43%,完成民间投资5000亿元;工业园区实现总产值4455亿元 ,同比增长35%;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左右,淘汰落后产能930万吨。
3.9657
2031-2040
4.9
100.5209
6.3406
2041-2050
4.3
153.0721
9.8638
2011-2030
5.9
-
-
2031-2050
4.6
-
-
在2000~2050年间,国民经济的 增长不仅表现在总量的迅速增加,而 且也将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这 是由于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不同,经 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各时 段的年均增长率和期末三次产业结构 情况见表5。
争取在未来几年使我国的对外文化贸易 有快速的发展,基本扭转文化贸易逆差 较大的被动局面。例如,文化品牌的塑 造,知名品牌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 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形象。只有牢固 树立品牌意识,推出体现民族特色、反 映时代精神、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文化 艺术精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 影响力的著名文化品牌和知名文化企业 。
未来五年,将是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最给力、最带劲的五年。 在“同心”思想的指引下,毕节试验区将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 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继续深化三大主题,全力把毕节打造成 为川滇黔结合部的区域中心城市、新兴工业城市、特色旅游城市和西 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使毕节与全国同 步迈入全面小康,在建设富裕文明幸福新毕节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