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病胃肠道息肉病综合征胃肠道息肉病综合征疾病概述本综合征是以累及结肠为主的多发性息肉病,大部分伴有肠道外表现。
按照胃肠道累及的程度、伴随的肠外表现、有无遗传倾向及其不同的遗传方式和息肉的大体与组织学表现而分类。
一般可分为腺瘤性与错构瘤性息肉病综合征两大类。
(一)腺瘤性息肉病综合征特点是多发性腺瘤伴有结肠癌的高发率。
主要有以下三种:1.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偶见于无家族史者。
全结肠与直肠均可有多发性腺瘤。
多数腺瘤有蒂。
乳头状较少见。
息肉数从100左右到数千个不等。
自黄豆大小至直径数厘米。
常密集排列,有时成串,其组织结构与一般腺瘤无异。
本病息肉并不限于大肠,如22例本病患者中有15例伴有胃息肉,并随访10年发现有9例也伴有十二指肠息肉;同时还发现有半数患者伴有骨骼异常,13%有软组织肿瘤,提示本病与Gardner综合征有相互关系。
常在青春期或青年期发病,多数在20~40岁时得到诊断。
有高度癌变倾向。
据报告,在息肉发生的头5年内癌变率为12%,在15~20年则>50%。
大多数患者可无症状。
最早的症状为腹泻,也可有腹绞痛、贫血、体重减轻和肠梗阻。
经乙状结肠镜活组织检查一般即可确诊。
患者应尽早作全结肠切除与回肠-肛管吻合术或回肠-直肠吻合术。
术后仍需定期作直肠镜检查,如发现新的息肉可予电灼治疗。
2.Gardner综合征是一种伴有骨和软组织肿瘤的肠息肉病。
一般认为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引起,其息肉性质和分布与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相似,但息肉数目较少(一般<100),体积较大。
也有高度癌变的倾向,但癌变年龄稍晚一些。
骨瘤主要见于头颅、上下颌、蝶骨和四肢长骨。
软组织肿瘤可为皮脂囊肿、脂肪瘤、纤维肉瘤、平滑肌瘤等。
此外这些患者也有甲状腺、肾上腺、十二指肠壶腹部癌变的倾向。
本病的骨和软组织肿瘤常先于肠息肉出现,因此有阳性家族史而体检发现有骨或软组织肿瘤者,应作肠道检查。
本病治疗原则与家族性息肉病相同。
3.Turcot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较少见。
其特征是患者有家族性结肠腺瘤病伴有其它脏器的肿瘤,通常是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如脑或脊髓的胶质母细胞瘤或髓母细胞瘤,因此也有胶质瘤息肉病综合征之称。
结肠腺瘤的癌变率高,有称常在十几岁时已发生癌变而导致死亡者。
(二)错构瘤息肉综合征包含一组疾病,其特点是某些肠段被一些组织的无规律地混合体所累及,具有非肿瘤性但有肿瘤样增殖的特征。
1.Peutz-Jeghers综合征(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本病系伴有粘膜、皮肤色素沉着的全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
可能通过单个显性多效基因遗传。
外显率很高,同一家族罹病者甚多(患者子女中50%发病),常在10岁前起病。
息肉最多见于小肠,可引起出血与肠套叠,也可有腹痛、腹泻及蛋白丢失性肠病等。
息肉性质为错构瘤,近年来研究发现患者肠息肉有2%的癌变率。
这些癌变者的年龄常<35岁,比一般大肠癌发病年龄早10年以上。
由于错构瘤常与腺瘤并存或错构瘤内有腺瘤成分,因此不能肯定癌变是来自错构瘤本身还是腺瘤。
肠外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可高达10%~30%。
色素沉着多见于口唇及其四周、颊部、面部、手指皮肤,偶见于肠粘膜,但也有色素沉着局限在躯干及四肢者。
色素可呈黑、棕褐、灰、蓝等色。
极少数病人仅有肠息肉而无色素沉着。
由于本病病变广泛,一般予以对症治疗,仅在严重并发症如不能控制的出血或梗阻时才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时尽可能将息肉摘除。
2.幼年性息肉病综合征息肉最常见于直肠,但可发生于整个结肠,偶见于胃和小肠。
可能包括下列三种息肉病:(1)幼年性结肠息肉病(juvenilepolyposiscoli,JPC):平均发病年龄是6岁。
无家族史。
主要临床表现是消化道出血,常伴有贫血、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和生长迟缓。
常伴有先天性畸形,如肠旋转不良,脐疝和脑水肿等。
可与腺瘤性息肉同时存在。
(2)家族性幼年性结肠息肉病(familialjuvenilepolyposiscoli,FJPC):有家族史,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症状以直肠出血、直肠脱垂和生长迟缓为常见。
大部分病人的息肉呈典型的错构瘤特征,但少数合并存在腺瘤性息肉。
有恶变可能。
(3)家族性全身性幼年性息肉病(familialgeneralizedjuvenilepolyposis,FGJP):有遗传性。
息肉除大肠外,还有胃或空肠息肉,单独或与大肠息肉并存,部分病人合并或单独存在胃、十二指肠、胰或结肠癌。
有人认为此病与上述FJPC 可能是同一疾病。
3.Cronkhite-Canada综合征早先认为属腺瘤息肉病,现认为是错构瘤性的。
主要的特点有:①整个胃肠道都有息肉;②外胚层变化,如脱发,指甲营养不良和色素沉着等;③无息肉病家族史;④成年发病。
症状以腹泻最为常见,见于80%以上病例,排便量大,并可含脂肪或肉眼血液,大多数患者有明显体重减轻,其次为腹痛、厌食、乏力、呕吐、性欲和味觉减退。
几乎总有指(趾)甲的改变、脱发、色素沉着。
实验室检查有贫血、低白蛋白血症、吸收不良和电解质紊乱。
有恶变可能,虽有经治疗存活10年以上的病例报告,但一般说来本病病情重,预后差。
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补液,补充营养物质,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少数患者应用皮质激素、同化激素、抗生素和外科大量切除肠段使病情得到缓解。
但一般说来外科手术仅适用于严重的并发症,如大量出血、脱垂、肠套叠、肠梗阻和明显恶变者或病变肠段较短者。
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s syndrome,下简称为PJS)又称家族性黏膜皮肤色素沉着胃肠道息肉病,简称黑斑息肉综合征。
本征有3大特征:①黏膜、皮肤特定部位色素斑;②胃肠道多发性息肉;③遗传性。
以往认为本病罕见,近年来临床报道病例较多。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
1896年Hutchinson首先报道了1对孪生女孩的上唇有黑色素斑点,1919年其同事Weber报道了两姊妹中的1个在20岁时死于肠套叠。
1921年Peutz报道了一家三代人中曾有7人患小肠息肉病,口唇和颊黏膜有黑色素斑点。
描述了本病的家族遗传性。
1949年Jeghers会同Mckusick和Katz等收集了世界文献22例,并报告了自己的10例,强调了本病的家族遗传性及皮肤、黏膜色素斑的特点,引起了广泛注意。
1954年Bruwer等首次使用Peutz-Jeghers综合征这一名称。
Vilchis等报道,此综合征全世界每年平均有10例。
但1977年Mcallister等收集欧美文献共320例,1987年后藤明彦收集日本文献共355例,孟荣贵等收集1985-1989年国内文献44篇共173例,说明PJS在我国并不少见。
一.病因PJS属于家族遗传性疾病,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单一多效基因所传递。
患者的染色体分纯合子和杂合子2种,由于基因的突变,二者都能发病。
纯合子的出现率很低,而往往易致死胎或夭亡。
在临床上所见的患者中以杂合子居多。
在双亲中的一方正常,另一方为杂合子,其子女中约有1/2可能发病。
患者的健康子女如果不是近亲婚配,不会有致病基因传给后代而发病。
郭敏等报道了3个家族8例患者中,一家为父女遗传;一家为母子遗传;另一例共生4子,第3、4子则患本病,其长子仅唇部、口腔黏膜有黑色素斑,并无胃肠道多发性息肉,可称为不完全的显性遗传。
PJS患者约有50%无明显家族史,可能是由于新的基因突变所造成的,但其后代仍有发病的可能。
目前还不能通过遗传标志预测本病患者子女中谁可能发病,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病理PJS患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黏膜、皮肤色素斑和胃肠道息肉。
黏膜、皮肤色素斑为真皮基底内黑色素细胞数量增加,黑色素沉着所形成。
本征的息肉为错构瘤性,非肿瘤性息肉。
息肉的表面是正常肠或胃上皮细胞所构成的腺管。
螘国铮通过对6例PJS患者病理检查认为,本征息肉的最大特征是间质内有平滑肌束,呈树枝状分布,穿插至腺体间,腺体可错位于肠壁肌层及浆膜内,腺上皮杯状细胞往往增多,分泌亢进,腺体增多可呈增生腺体或簇状,也可呈乳头状生长。
在该组6例中,有4例伴存腺瘤样结构,大多数腺瘤样结构与息肉同存一体,有的位于息肉顶部或体部,个别腺瘤单独存在。
关于本征的癌变问题,文献讨论颇多。
大多数学者认为错构瘤癌变机会少,即便有恶变,也须严格区分是息肉恶变还是合并与息肉无关的肠管原发性癌症。
有人发现癌变多发生于有错构瘤及腺瘤同时存在的病例,因此认为癌变很可能是由腺瘤演变而来,不一定来自本征的息肉。
有些在癌性溃疡的边缘也密布着息肉,但究竟是伴发还是癌变尚难定论。
一般认为本征息肉即使发生癌变,其恶性程度也较低,病变局限,转移也不多见。
关于癌变多发部位,学者们的报道不一致。
小西等综合日本及欧美文献提出本征息肉恶变的部位主要在大肠、十二指肠、空肠和胃。
有的则认为在胃及小肠。
Dozois等收集321例,其中有11例恶变,占%;宇都宫等报告为%;刘汝报告为%。
须田等对409例本征的胃肠道息肉进行组织学检查,发现直径在以下者恶变中为0;~者为%;以上者为15%。
息肉越大,其恶变率越高。
在螘国铮报告的6例PJS患者中,有2例伴发肠癌,从形态学观察,2例均呈隆起型高分化腺癌,其中1例伴淋巴结转移,1例侵及肠壁全层。
三.临床表现本征临床表现不一,个体差异很大。
病情轻者可无自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腹痛、腹泻、黏液便、便血、便秘、呕血等消化道症状。
除以上症状外,本征尚有色素沉着、胃肠道息肉2大特征性表现。
1、色素沉着:①部位:色素斑主要发生于面部、口唇周围、颊黏膜、指和趾,以及手掌、足底部皮肤等处;②色泽:多数患者发生在上下唇和颊黏膜的色素斑为黑色,其余部位多为棕色或黑褐色;③出现时间:可出现于任何年龄,斑点多在婴幼儿时发生,至青春期明显,部分患者在30岁后可逐渐减退或消失;④与息肉关系:绝大多数病例为两者同时存在,约5%的患者仅有胃肠道多发性息肉或色素沉着。
两者在出现顺序上,临床多为先有色素斑点,然后才发生息肉,但色素斑的数目和深浅与息肉的数目无相关性;⑤色素斑的特征:其外形为圆形、椭圆形、梭形等多种形态,一般界限清楚,以口唇及颊黏膜最明显,下唇尤为突出。
色素斑常紧密相连,不高出于皮肤及黏膜表面。
2.胃肠道息肉:常呈多发性,息肉可发生在整个胃肠道,以小肠多见,在胃、大肠、阑尾腔也有生长。
这些息肉大小不定,小者仅为针头般大小的隆起,大者直径可达,多为~,表面光滑,质硬,蒂的长短、粗细不—,也可无蒂。
较大息肉可呈菜花样。
此外,胃肠道息肉所引起的长期腹泻和便血可导致贫血;当息肉发展成大型息肉时,可发生肠梗阻;也可因息肉过多或息肉牵拉引起肠套餐,有时还可并发直肠脱垂。
肠套叠大多数可自行复位,如不能及时复位,延误较久可引起肠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