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目标的不同
一直以来,我认为理想与目标没什么不同。
理想就是目标,目标就是理想。
大一下半学期,有次语文老师讲到屈原时提问了一个问题:屈原最后选择的死亡可取不可取?我当时的回答是不可取。
因为我认为屈原选择的死亡是愚忠。
一个昏庸的君主,何必为他悲痛欲绝呢!一个人活在世上,关键是如何让自己的才能不被埋没,也就是通过你的才能站到你人生的制高点上。
如此,也就不枉此生了。
像西汉初年的季布,当年他是项羽手下的一员大将,常把刘邦打得一塌糊涂。
刘邦在灭了项羽后下了道诏令,悬赏千金捉拿季布。
而季布就是觉得自己有才能,不能就这么白白死了。
所以他甘做一个奴隶到朱家家中。
最终刘邦听了他大臣灌英的话后赦免了季布,并让他做官。
还有和屈原同时期的张仪、苏秦等都是跑到这个国家跑到哪个国家的。
只要自己能实现自己的才能就行。
但现在想一想,这是不对的。
因为我是从目标的角度去看待屈原的死的。
如果屈原是因为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被采纳。
那么他大可以像苏秦张仪等跑到别国。
以他的才能,投靠到其他六国中的明君中,这样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以说也可以。
这也是我们普通人能想到的。
但如果去读读楚辞就会发现屈原的爱国情感是多么的深: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这是我们高中学的离骚的一篇原文。
约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很直白的,很忠诚的一句话、百度上楚辞的思想内容是:
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具体治国方略。
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贵族大臣群起而攻,迫害屈原,但屈原仁不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苦苦追求,《离骚》写他上天入地,寻求出路,就是他追求理想实现的形象描绘。
批判精神在于他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时,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
可以看出是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得屈原投江而死。
而不仅是表面的个人受排挤,不受信用,个人目标不能在楚国实现使得屈原选择死亡。
我们往往也说理想实现不了是一个人最大的痛苦。
这种痛苦往往是说不出来的。
第一理想的具体形象是什么自己往往也无法说的明白,只是有个大致的想法;二有理想的人特别是有崇高理想的人是不会一天到晚把自己的理想挂在嘴边的。
他是默默的做自己该做的。
因为理想的实现不是三年五载就可完成的。
而我们后人知道他的高大是通过他留下的只言片语来解读出这个灵魂的伟大。
而成功对他们来说可重要也可不重要。
因为他们想的最多的是如何做。
他们明白理想之所以称为理想是因为理想可能实现不了。
也就是做他们能做的,尽可能去实现他心中的理想。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人。
但屈原最后悲痛而死,是他发现自己什么也做不了了,他深爱的楚国不要他了。
这是他最大的悲剧!也是楚国的悲剧!
所以屈原的死代表的是一种民族魂。
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是有许多脊梁在扛着的。
而强烈的爱国之情无疑是最坚挺的一个。
爱国之情可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一个民族有凝聚力是非常可怕的。
这次汶川地震我们国家展示的巨大民族凝聚力使得全世界为之震惊!
屈原的理想也就是使得楚国强大。
这个理想和他
强烈的爱国之情联系起来就成为一个非常崇高的理想。
所以也就不能用一句简单的可取不可取来说屈原的死。
灵魂因有了思想而变得活跃。
更因伟大的思想而变得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