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北京语文会考文言文试题示例解析

2016北京语文会考文言文试题示例解析

2016北京语文会考文言文试题示例解析(一)《烛之武退秦师》1.答案A。

军:驻扎,驻军。

2.词语及部分所在句子的翻译。

以,因为。

指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焉:教材注解为“哪里”,与试题答案不同。

[阙(读缺)秦]使秦国土地减少。

阙,侵损,削减。

将焉取之]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焉,哪里。

之,指代土地。

然:然而。

其:还是。

我们还是回去吧。

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3.答案B。

四句对应的教材翻译。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

B.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焉,何。

用,介词,表原因。

陪,增加。

邻,邻国,指晋国。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

尝,曾经。

为,给予。

赐,恩惠。

这句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因,依靠。

敝,损害。

4.①略②之(灭亡郑国)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这是客气的说法。

执事,办事的官吏。

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5. 略(二)《逍遥游》(节选)1.答案D 年:寿命怒而飞,振翅奋飞。

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

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

志,记载。

适:往。

2.答案DA第一句中的“其”表选择,单独用可以翻译成“还是”,“其……其……”可以翻译成“是……还是……”。

教材原文: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教材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教材注释:其,用在选择句中,表示选择,是……还是……。

第二句中的“其”是代词,可以翻译成“它”,指代鹏。

教材原文:其视下也教材译文:鹏在天空往下看。

教材注释:其,指代鹏。

教材原文:亦若是则已矣。

教材译文: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教材注释:是,这样。

B第一句中的“之”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翻译。

参考译文:试如果水汇积不深第二句中的“之”是代词,可以翻译成“这”。

参考译文:这两个小东西(指蝉和斑鸠)又懂得什么呢!C第一句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教材原文: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教材译文: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

教材注释:抟,环旋着往上飞。

扶摇,旋风。

九,表多数,不是实指。

第二句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参考译文:水太浅可是船太大了。

D两句的的“以”都是介词,表示凭借。

教材原文:去以六月息教材翻译:凭借着六月大风才能离开。

教材注释:去,离开。

以,用、凭借。

息,气息,这里指风。

教材原文: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参考译文: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到如今独以长寿为人所知(著名)。

教材注释:彭祖,传说为尧之臣,名铿,活了八百岁。

以久特闻:独以长寿著名。

久,长寿。

特,独。

闻,为人所知。

3.答案DA海运古义:海动。

古有“六月海动”之说。

海动必有大风,有大风鹏鸟始可借风力而南徙。

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B野马古义:山野中的雾气,游动的雾气。

春天山林沼泽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所以叫“野马”。

今义:哺乳动物,外形像家马,毛浅棕色,腹部毛色较浅,尾毛长而多。

群栖于沙漠、草原地带。

原生活于我国,是一种珍稀动物。

C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

今义: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如,果然名不虚传。

/他说要下雪,果然下雪了。

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如,你果然爱她,就该帮助她。

D春秋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泛指岁月。

如苦度春秋。

教材注解为“四季”。

4.略(三)《鸿门宴》(节选)1.答案C。

秋毫不敢有所近:意思是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

秋毫,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

近,接触,沾染。

A距]通“拒“,把守的意思。

[毋内诸侯]不要让诸侯进来。

内,通“纳”,接纳。

诸侯,指其他率兵攻秦的人。

B“要”通“邀”,邀请。

D“倍”通“背”,倍德,忘恩。

2.答案B。

婚姻古义: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今义:指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如婚姻法/婚姻自主/他们的婚姻十分美满。

A奈何:表示没有办法,意思跟怎么办相似。

如无可奈何。

/奈何不得。

疑问代词。

用反问的方式表示如何。

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中间加代词,表示“拿他怎么办”。

如,凭你怎么说,他就是不答应,你又奈他何?C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比喻微小的事物。

如秋毫无犯/明察秋毫。

D许诺:答应,应承。

如,他许诺的事情一定会办到。

3.答案C。

两句中的“与”都是连词,可以翻译成“和”。

有故:有旧,有交情。

备:防备。

非常:指意外的变故。

A.第一句中的“为”是介词,可以翻译成“对”。

对这件事怎么办。

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可以翻译成“替,给”。

您替我请他进来。

B.第一句中的“之”是代词,可以翻译成“他”,指代项伯。

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

第二句中的“之”是助词,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翻译。

倍德:忘恩。

倍,通“背”。

D.第一句中的“者”是语气词,放在句末,与前面的疑问代词“谁”呼应,构成疑问句。

可以翻译成“呢”。

此计:指下文“距关,毋内诸侯”的计策。

第二句中的“者”,语气词,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

表示停顿。

所以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为的是防备其他盗贼窜入和意外的变故。

4.答案D。

今:现在。

事有急:事情危急。

故:因此(所以)。

幸:幸亏。

来告良:(他)来告诉我张良。

现在事情危急,因此(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

旦日:明天早晨。

蚤:通“早”,早些。

自:亲自。

谢:道歉。

谢项王:向项王道歉。

明天早晨不可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5.略。

(四)阅读《陈情表》1.答案AA家门衰微,福分浅薄。

门,家门。

祚,福分。

B褥:rù,同“褥”,草垫子、草席。

C逋:bū逋慢:有意回避,怠慢上命。

逋,逃脱。

慢,怠慢、轻慢。

D矜:自夸。

不矜名节:并不想自命清高。

名,名誉。

节,节操。

2.答案A第一句:见背:相背,离开了我。

弃我而死去。

婉指父母或长辈去世。

见:加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译为“自己”、“我”。

如见德(对自己有恩德)。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如见告、见示、见教、见谅。

第二句:舅夺母志: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想守节的志向。

这是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

夺:强行改变。

《论语·子罕》中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说,一国军队,可以事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有志气的人),却不能强迫他放弃主张。

“夺”有“强取”的意思。

举例:巧取豪夺强词夺理第三句:猥:自谦之词,犹“鄙”。

鄙,谦词,鄙贱的意思。

微贱:出身低微,地位卑贱。

参考译文:微臣以卑微低贱的身份。

第四句:愿乞终养:希望求得奉养祖母到最后。

3.答案A。

补充“祖母”错误。

应补充“臣”,“臣”指自己,即李密。

没有什么近亲。

外,指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

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强近,勉强算是接近的。

B到了晋朝建立。

逮,及,至。

奉,承奉。

圣朝,指晋朝。

(自己)受到晋朝清明的教化。

沐浴,这里指蒙受。

清化,清明的教化。

C(皇帝恩遇优厚)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的。

陨首,头落地。

D微臣想姑且顺从个人的感情(来奉养祖母),可申诉(苦衷)不被(上级)允许。

告诉,申诉(苦衷)。

4.答案C。

C句中的“以”是连词,可以翻译为“因为”,表示原因。

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如太阳接近西山(寿命即将终了)。

[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

用日落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

薄,迫近。

例句中的“以”是连词,可以翻译为“因为”,表示原因。

微臣因为供养祖母之事没有人来主持。

A句中的“以”是介词,可以翻译为“用、拿”。

微臣(把自己的苦衷)用奏表一一呈报,使皇上听到。

B句中的“以”是介词,可以翻译为“用”。

微臣俯伏思量,我圣明的大晋朝用孝道治理天下。

俯伏思量,古时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用语,奏疏和书信里常用。

伏,俯伏。

惟,想。

D句中的“以”是连词,可以翻译为“来”,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

微臣恭敬地拜上表章来使陛下您听到(这些情况)。

5.答案的思路(层次):想去,不是因有其他想法而不想去;困难,确实不能去;将来一定去。

(五)《归去来兮辞》。

1.答案A。

A句中的“就”是“接近”“将要”、“快要”的意思。

整句翻译: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

注意所使用的典故——三径。

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B句翻译及注释: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春耕。

事,指耕种之事。

畴,田地。

C句翻译及注释: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

善,喜好、羡慕。

得时,顺应天时、适合时令。

D句翻译及注释: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

植,立,扶着。

耘,除草。

耔,培苗。

2.答案D。

D项两个句子中“以”,都是连词,可以翻译为“来”,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

第一句教材译文及注释: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

眄,斜视,这里有“随便看看”的意思。

柯,树枝。

怡颜,使脸上现出愉快神色。

怡,愉快,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愉快。

第二句参考译文:身体倚靠着南面的窗户来寄托傲然自得的情怀。

A.第一句中的“之”是助词,可以翻译为“的”。

参考译文:亲人们的知心话使我感到愉快。

第二句中的“之”是动词,可以翻译为“到”。

教材译文及注解: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胡为,为什么。

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

何之,到哪里去。

B.第一句中的“而”是连词,表示转折,可以翻译为“却”。

参考译文:屋子虽然有门,门却经常关着。

第二句中的“而”是连词,表示顺承,可以翻译为“就”,也可以不翻译。

参考译文:鸟儿飞得疲倦了,就知道回到巢中。

C.第一句中的“乎”是句中语气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啊”“呢”、“吗”。

教材译文及注释: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胡为,为什么。

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

何之,到哪里去。

第二句中的“乎”是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吧”。

教材译文及注释:算了吧。

助词“乎”“矣”连用,加强感叹语气。

3.答案C问:打听。

征夫:行人。

以:拿。

前路:前面的路程。

熹微,微明,天未大亮。

教材注释:向行人问前面的路程。

征夫,行人。

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

熹微,天色微明。

会考说明的翻译: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恨天亮得太慢。

教材注释: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

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就是所谓仙境。

期,期望、期求。

会考说明的翻译:富贵并不是我的意愿,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

4略(六)《兰亭集序》。

1答案:C。

参考译文:实在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啊。

A参考译文:众多贤才都会聚在这里。

参考注释:群贤,指孙绰、谢安、支遁等人。

毕至,全到。

B教材译文:列坐在曲水之旁。

教材注释:列坐,排列而坐。

次,旁边,水边。

D教材原文:夫人之相与。

教材译文:人与人相交往。

教材注释:夫,引起下文的助词。

相与,相处、相交往。

相关主题